基于总量与结构视角分析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2018-12-12 03:09余威震罗小锋张俊飚黄炎忠
食药用菌 2018年6期
关键词:区域间基尼系数食用菌

余威震 罗小锋 张俊飚 黄炎忠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1 引 言

食用菌产业不仅具有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而且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1],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取得的成效显著。自上世纪 60年代以来,我国食用菌生产技术,从菌种制备、人工栽培到逐步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成为了食用菌产业大国,食用菌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然而要实现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受资源约束、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我国食用菌产业布局呈现出“东菇西移、南菇北扩”的趋势,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2]。不论是因资源条件约束,还是区域市场经济诱使,各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迥异。如何在新一轮发展趋势下缓解食用菌产业的区域不平衡现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缺乏对产业发展的系统认识和战略规划,势必会导致食用菌产业盲目发展[3],而科学评估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是进行系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基于2012—2016年全国各省食用菌总产值的面板数据,运用分解的基尼系数探讨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省由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等四大菇种构成的产业结构进行结构优势和区位优势分析,以期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区域的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1)分解的基尼系数。传统意义上的基尼系数,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从宏观层面考察居民收入的整体差距情况。而分解的基尼系数,首先由Dagum C.于1997年提出,在传统基尼系数基础上进一步将整体差距细分为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超变密度三个部分,从而对形成整体差距的具体来源进行深入探讨[4]。采用分解的基尼系数探讨中国食用菌生产水平的总体差异情况,以期对不同地区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差异进行系统了解。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利用式(1)计算中国食用菌生产水平的总基尼系数G,即传统意义上的总基尼系数值。其中,k表示划分的区域,nj(nh)表示第j(h)区域内省市的个数,yij(yrh)分别为j(h)区域内第i(r)个省的食用菌生产水平,为全国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均值。

其次,利用式(2)和式(3)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大区域内基尼系数Gjj及对应的贡献Gw。其中,

接着,利用式(4)和式(5)计算区域间基尼系数Gjh和净差距贡献Gnb。

最后,利用式(6)计算超变密度贡献Gt。其中,Djh表示区域间食用菌生产水平的相对差距,由式(7)计算可得。表示区域间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净差距,表示区域间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平均差距。具体的djh、pjh分别由式(8)和式(9)计算得到。

(2)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最初由Daniel Creamer在1942年提出,并经过众多学者的发展和完善,现已逐渐成为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5],并在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6,7]。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区域经济的变化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国家经济发展为参照,将区域经济变化的水平细分为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两方面,识别出区域经济中各产业优劣势所在,并为调整产业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试图通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造成我国不同地区食用菌生产水平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接下来各地区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以中国食用菌产业为研究对象,产业内部结构是由不同食用菌品种产业构成,由于食用菌栽培品种繁多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因而选取以香菇、平菇、双孢蘑菇和金针菇4个品种构成的食用菌产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式(10)是以分量形式表示我国食用菌产业从基期t0到报告期t的动态变化过程。

式中,以yij(t)表示t时期j地区食用菌产业i部门的经济发展水平,yi(t)表示t时期全国食用菌产业i部门的经济发展水平,y(t)则表示t时期全国食用菌产业各部门经济发展水平总和。其中,为全国增长份额,即j地区食用菌产业i部门按照全国食用菌总增长率应有的增长额;为生产结构偏离份额,即j地区食用菌产业i部门产值增长偏离全国i部门平均增长的部分;为竞争力增长份额,即扣除全国食用菌产业增长和部门结构变动的因素之后的增长额。

同时,将式(10)中各地区食用菌产业的不同部门进行求和后,可得j地区食用菌总产值的偏离份额方程式(11)。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需数据均来自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研究室编著的《食用菌产业经济研究室数据库》,并以食用菌产业产值作为各省市食用菌生产水平的直观反映。由于在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重庆、安徽、内蒙古以及港澳台等省市区,缺少食用菌产业方面的统计数据或缺乏可比性而将其排除。另在计算香菇、平菇、双孢蘑菇和金针菇的每一产品产值时,缺乏直接数据,因而用各品种产量与当年平均批发价格之积作为替代,最终收集整理得到23个省市区从2012—2016年共5年跨度的面板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河南省、云南省和陕西省缺乏2012年食用菌产量数据统计,结构分析时以其余2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

3 结果分析

3.1 中国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基于 2012—2016年全国各省食用菌总产值的基本数据,测算出全国及各区域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基尼系数(表1)。总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全国各省食用菌生产水平上的整体差距,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各省之间的发展差距越大。从中可见,2012—2016年间,全国食用菌生产水平的整体差距较为明显,并且表现出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总基尼系数值从2012年的0.388 6,连续三年增长至2015年的样本期峰值0.455 1,随后在2016年小幅下降为0.451 2。整个样本期间,总基尼系数增大了0.062 7,年均增长率为3.81%。近些年来,受地方政策、资本投入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了西部地区,食用菌主产区也开始由原先的东南、华东地区等向西南、西北地区扩展,带动西部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同时缩小了各区域间的差距。

由表 1可知,四大区域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基尼系数存在一定差异,且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而言:(1)东部和中部的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地区差距较大,各年基尼系数均在0.4上下,其中东部地区又稍高于中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山东、河北等省作为传统食用菌生产大省,其产值远高于北京、广东等地,而中部地区同样有湖北、河南等生产大省,这也就造成了东部和中部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区域内基尼系数普遍较大的现象。(2)西部地区相对居中,从2012年的0.264 8上升至2016年的0.344 9,在2015年达到其峰值0.364 4。其地区内的差距扩大趋势最为明显,随着食用菌主产区的转移,西部地区的贵州、广西、四川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这也就拉大了西部各省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差距。(3)东北地区区域内基尼系数远小于其他3个区域,在2012年仅为0.130 5,这主要得益于东三省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均较为重视,相互间产值水平相差不大。

表1 2012—2016年食用菌生产总体水平及区域差异

区域间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差距分析表明(图 1),2012—2016年期间,地区间食用菌生产水平差距表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且呈现出在两种水平上的集聚。具体而言,东部–西部地区组合的基尼系数最大,反映出两个地区间食用菌生产水平差距最大,其次为东部–中部地区组合和中部–西部地区组合,在5年内区域间的基尼系数逐渐增加到0.5左右。说明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食用菌生产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区域间基尼系数相对较小的地区组合是西部–东北、东部–东北以及中部–东北,但这三个组合的区域间的基尼系数在 2016年也上升至0.4左右,其区域间差距同样不可忽视。

图1 食用菌区域间生产水平差距分解

表2 2012—2016年全国食用菌生产水平差距贡献率的分解结果

区域食用菌生产水平的差距贡献率分析表明(表 2),2012—2016年期间,地区内和地区间差距,以及地区间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均有所增大,但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有小幅下降,分别从26.21%下降至26.11%、31.65%下降至30.31%;与此同时,地区间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有一定幅度上升,从42.14%上升至43.57%。进一步从贡献率的相对大小来看,地区内贡献率<地区间贡献率<地区间超变密度贡献率。在整个样本期间,地区间总差距贡献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这也说明全国食用菌生产水平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区域间生产水平的差异。

3.2 中国食用菌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以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 4个子产业为代表反映食用菌产业生产结构的构成情况,并以2012年为基期,2016年为报告期,利用各子产业的产值对中国食用菌业生产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从具体测算结果(表 3)可以看出,2012年后各省食用菌的产业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食用菌产值增减不一。

从总增量来看,半数以上的省份表现出总产值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和广东。与此对应的是,近半数省份的食用菌产值有所上升,其中增长幅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河北、湖北、广西、吉林、黑龙江。而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6个省份的食用菌产值有所减少,且产值减少额多数超过10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各有2个省份的食用菌产值有所减少,但产值减少额均小于10亿元;东北地区则主要是辽宁省,其食用菌产值减少了16.216亿元。

若从产值增率来看,不少省份表现出较高的增长率,其中黑龙江最高,为 147.38%,其次为山西,达到了96.17%,增长率超过 50%的省市还有上海、河北和吉林。从上述指标来看,不同地区、不同省份食用菌生产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增长情况,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有较为显著的下降。其原因是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竞争力水平的发展,需要从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上作进一步分析。

表3 中国食用菌业生产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结构分量并不完全反映某一地区食用菌产业生产结构的优劣程度,因为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不同,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也不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才是食用菌产业合理布局的关键[6]。竞争分量则反映出各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地区竞争力,因此借鉴夏晓平等[5]的做法,综合考虑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将各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域类型。

综合优势区,即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均大于零。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有河北、湖北、黑龙江三个省,且各分属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三个区域。说明各省在以香菇等四大菇种组成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中仅有少数生产结构合理、地区竞争力较强,这也显示出更多的省份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生产结构还是地区竞争优势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的空间。

结构优势区,即结构分量大于零、竞争分量小于零。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有北京、天津、辽宁。表明这三个省份在食用菌生产结构上相对较为合理,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缺乏地区核心竞争力。可能的原因是,北京、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消费需求多元化促进食用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但由于这些地区食用菌生产的机会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区,即结构分量小于零、竞争分量大于零。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有山东、上海、山西、广西、四川、吉林6个省。表明这些省份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像山东、上海等地,本身具有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等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属于新兴食用菌产区,对食用菌产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大,竞争优势也就随之显现。

优势欠缺区,即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均小于零。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有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甘肃、新疆8个省,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4个、中部和西部地区各2个。像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省份,除金针菇、双孢蘑菇外,也大力发展真姬菇、绣球菌等品种,而福建、广东等产区主要是以长根菇、大杯蕈等珍稀品种为主,与本文关注的四大品种有所不同,进而均表现出缺乏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至于湖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食用菌产业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相较于其他地区缺乏竞争优势。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 2012—2016年全国各省食用菌总产值以及由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组成食用菌生产结构的面板数据,运用分解的基尼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视角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2012—2016年期间,全国食用菌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较为明显,且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总体差距较大的来源主要为区域间差距,其贡献率维持在70%以上。其中,区域内的差距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分布,并且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及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组合的区域间差距最大。

(2)自2012年以来,各省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差异,近半数的省份表现出了总产值下降的趋势,并且东部地区下降省份最多、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根据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划分出四大类型后,属于综合优势区的仅有河北、湖北、黑龙江;属于结构优势区的为北京、天津、辽宁;属于竞争优势区的为山东、上海、山西、广西、四川、吉林;属于优势欠缺区的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甘肃、新疆。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获得如下几点启示:(1)我国幅员辽阔,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是必然的,应正确认识和看待区域差异,通过区域差异识别食用菌区域发展的优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地区资源条件,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实现食用菌产业发展是关键所在。(2)仅以四大菇为例,多数省份就已表现出较大的负向结构偏离,进一步凸显出食用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必须加快食用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充分利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深化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缓解食用菌生产结构性矛盾。(3)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当前具有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的各地区应继续发挥其比较优势,加强地方市场建设和法制建设,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的引进,积极培育和激发地区产业活力。而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地区,则应充分挖掘地方发展特色,结合文化、旅游、医药等,创新发展地方食用菌文化,使食用菌产业富有竞争力。

猜你喜欢
区域间基尼系数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