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重要的桥梁课程,在各个层次中医专业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医内科学》理论课传统教学法存在明显缺陷[1],主要因为课堂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每个病证的概念、文献沿革、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辨证分型论治等五个主要内容,教师通常都按照以上五个模块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其课堂理论教学安排基本比较死板,且很多内容如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型部分与中基、中诊等课程内容重复,不同疾病之间的病因病机、病证鉴别等也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内容,教师备课积极性和质量不高,学生也普遍存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感觉,这对实践性很强的《中医内科学》来说,不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在医疗实践中所需的中医诊疗思维和科研思维[2]。如何使《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紧密结合,有效的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中医科研创新思维[3],是我们《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命题。
笔者在近年《中医内科学》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的教学模式研究,包括中医经典名方导入资料库的建设,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评价研究等,现将对照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选取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1班和02班,中医学八年制2015级01班和02班共209人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个01班为实验班,共104人,采取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的教学模式;两个02班为对照班,共105人,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学生的年龄、基础课成绩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由笔者及课题组中医内科学教师组成的授课组统一授课,每位教师在每个班级承担的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的两个班级按照传统教学法课堂讲授。试验组的两个班级在首次课上对中医内科学的概况和学习要求及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主要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的介绍。
2.1 实验班教师教学方法 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根据教材疾病辨证分型中某一具体证型,选择与所列标准证型相似,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中医经典名方病例、验案等及《伤寒杂病论》对应的病证经方,进行讲解和介绍,可以要求学生分析所涉及的中医经典名方是否符合教材上所列的证型之一,如果没有包含在教材所列证型之中,那就分析该经方的证型及治法是否能对书中的证型进行补充。主要导入方法如下:
2.1.1 基本相同的病证经方导入 选用《金匮》中对应的病证经方条文直接导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的经方就可以作为《中医内科学》中“肺痿”“肺痈”“咳嗽”病证导入的经方;《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的栝楼三方,可以作为《中医内科学》中“胸痹”的导入经方等。
2.1.2 症候相同的病证经方导入 对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与《中医内科学》病证“同症”经方也可以选用,其中如《伤寒论》是以六经为纲,没有直接对应《中医内科学》病证,但是根据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辨症与辨证互参观点,可以将其中对应的同症经方进行导入,如《伤寒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则可以在《中医内科学》头痛一节的教学中导入。
2.1.3 既有相同病证经方也有同症经方导入 如黄疸一节,既可以选用《黄疸病脉证并治》中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和茵陈五苓散,也有同症之经方如“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也可以导入“伤寒身黄发热”的栀子柏皮汤以及“太阳病,身黄,其人如狂”之抵当汤等。
2.1.4 根据病证的涵义导入经方 如郁证一节,可以导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的百合地黄汤、甘草泻心汤;还可以导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的治疗梅核气之半夏厚朴汤和治疗脏躁之甘麦大枣汤。
2.1.5 直接选取《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导入 从中医古籍如《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验方新编》、《备急千金要方》等搜集《中医内科学》各系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如胃痛一节,可以选用《医学心悟》治胃脘痛停食一症,用神术散;胁痛一节,可选用《医学心悟》柴胡疏肝散治“左胁痛”以推气散治“右胁痛”。
2.1.6 选取《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应用验案导入 可以直接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续名医类案》等名家医案著作或中医古籍阅读、中医宝典等数据库中,挖掘医案验案医话等进行导入,如“癃闭”病证,导入“李东垣治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案例(《古今医案按》),本案例应用的是中医经典名方“通关丸”等。
2.2 实验班学生学习方法
2.2.1 对导入的经典名方进行对证归类分析讨论 让学生对上述教师导入的中医经典名方进行直接对证归类,讨论此导入经方适合该病证的哪个证型。如果不能直接对证归类,让学生分析《中医内科学》病证是否完备,此经方可否补充其证型分类。如关于“淋证”一节中的忌汗、忌补之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但如何理解《内经》“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和《本草经解》“淋露不止,阳气虚下陷也,阳者胃脘之阳也。辛温益胃,胃阳充而淋露止”所述之中阳不足之淋证,让学生思考能否找到符合此种证型的中医经典名方。
2.2.2 对导入的中医经典名方进行科研思路研究 如癃闭一节,导入“当归贝母苦参丸”,此方虽属《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二十》治“妊娠小便难”,但让学生课后查阅知网临床研究的文献资料,找到本方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多种肾系病证所含的小便不利的病症。又如《医学心悟》治“肝气燥急而胁痛,或发水泡”之栝楼散,此胁痛之证,是否属于现在临床发于胸胁部之带状疱疹。再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述中风是以“外风”为主,而《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机则为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因此可以让学生对《金匮要略》中风“正虚邪中”理论及所附经典名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2.3 让学生课后收集《中医内科学》病证相关的中医经典名方 将《中医内科学》病证相关的中医经典名方的收集作为学生课后作业或者中期考核的内容,如布置学生针对某一《中医内科学》病证,进行中医经典名方的收集,包括《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方证条文、或者古籍名方、案例、验案或医话等;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本古籍中所包含的典型《中医内科学》病证相关的中医经典名方进行汇总。
2.2.4 让学生根据尝试中医学术论文的写作 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在教师导入或学生收集的中医经典名方学习过程中,找到研究点,并进行文献查阅,尝试将其找到的问题进行论述,锻炼中医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如黄疸一节导入的秦艽散、车前子散、升麻汤等均含“秦艽”,让学生课后从知网查阅秦艽治疗黄疸的相关临床及机理研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3.1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中医内科学》统一试卷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病案分析题6个题型,去掉缺考人员,算出平均分。
3.2 教学学期结束后收集两组学生给予教师的评教成绩,算出各班级授课教师组的平均学生评教成绩。
3.3 鼓励两组学生根据课程的内容,在本校《齐鲁杏苑》、《杏花语》、《药苑》和《教学桥》等学生主办的校级学术刊物、正规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中医内科学》上课学期结束后一学年内,进行各类文章的统计。
授课一学年结束后,对2个组的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成绩、各班级授课教师组的平均学生评教成绩和学生在各级别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篇数的统计。客观评价和临床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班在总分、客观题、论述题、病案题及教师评教成绩和发表论文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和表3。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内科学》期末成绩比较表 (分,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内科学》学生评教成绩比较 (分,
表3 两组课程结束后一学年学生发表论文数量(按第一作者统计)比较 (篇)
《中医药法》界定中医经典名方的标准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4]。主要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为主,也包括后世方书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其组方简明,配伍巧妙,疗效突出,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应用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教学法,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病证和拓宽学生的中医临床视野和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学生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就其导入应用的手段和意义进行探讨。
6.1 有助于学生中医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如辨证分型等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拓展了临床视野,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会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5]。如《一得集》中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便不通验案,该案例符合中医内科学《癃闭》一节辨证论治中的“脾气不升证”,因前医滋阴盲补致清阳愈陷,后以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取效,该病例的导入使学生对癃闭的脾气不升证型辨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如《水肿》一节中的证型分类为:阳水(风水相搏、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及阴水(脾阳虚、肾阳虚和水瘀互结),而导入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主治小儿初患四肢及阴囊浮胀,则为膀胱蕴热,风湿相乘者,使学生能够理解书中所分证型,是可以并见或兼见的,以此开阔学生的中医辨证思路和培养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6.2 提高学生对中医典籍的兴趣 中医经典古籍博大精深,通过将经典中医著作中的经典名方、验案导入到《中医内科学》的课堂学习和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中医经典名方,可以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学生认识和了解了古籍,拉近了学生和经典著作的距离,使学生能够主动涉猎、学习各种中医典籍,真正的去多读古籍文献,学懂弄通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热情,真正有效调动学生“学经典,想经典,用经典”的内在积极性。
6.3 有益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 如在癃闭一节,通过导入《圣济总录》治产后小便不通之黄芩汤方;《玉机微义》中黄芩清肺饮治肺燥小便不通;《癃闭专辑》治疗“人有小便不出,中满作胀,口中甚渴,投以利水之药,不应。以为膀胱之火旺也。谁知是肺气之干燥乎。”用生肺散(生脉散加黄芩)得效的医案,让学生考虑癃闭之益肺生水的治法及对此三首经方中均有黄芩用法的思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意味着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与发展也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医经典名方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导入介绍,使师生双方都能更直观的学习经方的临床应用,探索经方科研动向,不但能够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培养21世纪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6.4 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师备课质量和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 《中医内科学》教师一般都来自临床一线,工作比较繁忙,教学相长[6],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要求教师必须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充分备课,每节课之前都要熟悉导入的案例、经方,并对导入的方法进行思考,找到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环节,设计如何给学生找到思考研究的问题,挖掘学生对经典著作、临床技能和科研思维培养的兴趣[7]。本次研究过程,也拓展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也能激发教师自身对于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提高教师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病证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思维紧密衔接,培养了学生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和临证辨证思维的能力[8],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度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