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纯武
军民融合,是国家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军地资源优化配置、互惠互利,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丰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活动。国防动员,是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源,把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用于应对战争和其他威胁,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两者有一定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经研究梳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职能定位不同。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内在需要和有效途径,其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运用计划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优化军地资源配置,引导经济社会领域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服务国防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国防动员,是连接经济与国防的桥梁纽带,其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组织力,将社会资源潜力转化为应战应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和信息力等国防实力。简单讲,军民融合重点在“建”,主要是培植国防潜力,发展经济实力,是“建设主义”;国防动员重点在“用”,主要是使用动员潜力,是“拿来主义”。“建”的质效如何,需以“用”的实效来衡量。具体来讲,即融合得深不深、好不好,要通过国防动员实战行动和综合演练来检验评估。
二是资源流向不同。军民融合,强调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军方和地方互提需求,互为供应商,相互促进,通过市场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其资源属双向流动,既产生经济效益(“军转民”),又产生国防效益(“民参军”)。国防动员,更注重围绕应急应战所需,依托经济社会将动员潜力培养成熟后,直接转化为国防实力。其资源属单向流动,主要是消耗经济实力,产生国防效益。简单讲,军民融合是军方和地方互为“顾客”,互为“供应商”;国防动员虽然有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任务,但更主要的是强调军方为“顾客”,地方为“供应商”,军队根据作战需要提出动员需求,地方政府根据动员任务,提供资源保障。
三是建设内容不同。军民融合的主要建设领域,是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科技创新、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以及国防动员和应急系统在应急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统筹建设。国防动员建设,则主要包括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政治动员、信息动员、装备动员7大专业,而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队伍、装备物资、设施设备建设等内容。在设施设备等建设内容上,国防动员与军民融合基本可以重合,如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人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上,国防动员的海外动员属于军民融合的统筹经济和军事力量走出去范畴。但在民兵和动员专业队伍建设上,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的差异则很大。国防动员区分平时准备、战(急)时动员和复员三个阶段,只有在平时抓实整组点验、训练演练,才能在战(急)时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强大动员能力。而军民融合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建设、生产、科研等。
四是覆盖层级与范围不同。军民融合,注重的军队资源和地方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讲,军地资源的数量规模决定了军民融合的效益或潜在效益。因此,军民融合的建设重点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国家和军委层面、省级层面,以及军地资源相对较多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国防动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其机构覆盖了国家、省、市、县各个层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连最基层的乡镇也有基层人武部,村(社区)也建有民兵组织。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甚至边(海)防一线,国防动员组织机构都较为健全。
五是检验方式不同。军民融合和国防动员都强调建设效益和总体评价,但两者的评价方式手段不同。军民融合注重平时物质建设,检验评估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提出需求方对融合成果进行静态评估。国防动员注重战时能力建设,除静态检验评估外,更注重通过演练形式检验评估国防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