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探索

2018-12-11 11:32韩媛媛
黑河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文化传承创新

韩媛媛

[摘要]民间传统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能提升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我国的民间传统游戏历史悠久,大都有古老的历史背景,显现出“一故事一游戏,一游戏一童谣”的特点,给民间传统游戏增添了趣味性和神秘感。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有责任将民间传统游戏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丰富游戏的内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间传统游戏;文化传承;个性发展;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同时要求:“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发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是幼儿健康领域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娱乐性、地方性的特点,深得幼儿喜爱。但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传统游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基于此,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游戏,使它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得到有效开展,是幼儿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追溯传统游戏的历史由来,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

中华民间传统游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多数游戏都有古老的历史背景,或者在游戏童谣中显现出游戏的背景故事。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游戏历史的由来,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游戏的意义,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幼儿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主要有:

跳房子:又叫跳格子,是过去女孩子常玩的一种游戏,一边玩还一边唱:“正月十五黑咕隆咚,树枝不动刮大风,刮的磨盘来拉驴,刮的妞妞笑哈哈。”从历史背景以及童谣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是一首具有童真、童趣的颠倒歌,向幼儿介绍颠倒歌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形式之一,经常会出现在相声和童谣中。

捻捻转:宋朝时有一种类似陀螺小玩艺儿,名字叫做“千千”,类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制品,在一个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只细木签,以细木签为轴心捻动整个圆盘转动,快停止的时候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获得胜利。它是古代宫女打发时间的消遣游戏,后来发展成为民间大众化的玩具。“捻捻转”游戏随意性比较强,不受空间、人数、场地、位置等条件的限制,也不用严格规定时间。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三五成群的。只要想玩,随时随地在安全的场地即可游戏。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安全性,中央插上的木签要用既可以转动,又能够保证安全的火柴棍或不尖锐的木棍代替。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深受该地区儿童及青少年的喜爱,尤其是深得女孩子的喜欢。踢毽子传统游戏是我们每个人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它伴随着每一代人的成长。踢毽子既是对民间传统游戏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古人智慧结晶的一种敬仰。

二、传统游戏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有效开展

民间传统游戏对于各年龄段幼儿参与游戏的局限性比较强,每个游戏对幼儿年龄的要求都十分明显。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民间传统游戏,为了能让各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够参与进来,就要针对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同一游戏项目要适当地增减内容。

跳房子: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期,在此游戏中可以不进行颠倒歌的创编,直接将传统颠倒歌运用到跳格子游戏中,游戏中注重锻炼幼儿的大肌肉发展和身体协调性,从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中班幼儿处于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的语言认知,开拓幼儿的视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游戏中可引导并帮助幼儿尝试创编简单的童谣,如创编颠倒歌:“小鸡小鸡嘎嘎嘎,小鸭小鸭喔喔喔,小狗小狗喵喵喵,小猫小猫汪汪汪。”增强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大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更强,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观察能力也都较强,因此,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尝试自主想象和创编。如幼儿创编的“手套戴在耳朵上,耳包戴在小手上,鞋子穿在头顶上,帽子戴在脚丫上。”在创编的过程中,大班幼儿不但感受到了语言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通过合作创编颠倒歌所带来的成就感。在创编环节中,教师可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指导幼儿进行分类创编,这样更容易创编成功。

捻捻转:小班幼儿小手的控制性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小肌肉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作完成,感受游戏的神奇和快乐。活动初期,幼儿小手的控制性不强,而且幼儿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是力气过小就是过大,经常转不起来或者飞出去,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没成功的情况下,教师做示范,或者让家长在家中帮助幼儿掌握玩陀螺的技巧,增进亲子间的情感和愉快的家庭氛围。

中班幼儿对游戏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探究欲逐渐增强,小肌肉的控制性和精细度发展不断增强,可尝试左右手交替捻陀螺,或双手同时捻陀螺进行游戏。根据中班幼儿的这个特点,要逐步增强游戏的难度。对游戏过程中幼儿产生的好奇和疑问,教师要及时进行解答。

幼儿进入大班后,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游戏内容和角色,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热衷于游戲的情节,而是主动观察探索和思考,积极尝试解决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游戏,不仅可以在美工区制作陀螺,还可以在益智区用拼插玩具拼插出多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花式陀螺,提高幼儿自主探索、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传统陀螺制作中,幼儿运用各种不同线条和图案装饰陀螺,发现为什么花纹转动起来会动等问题,一次次在失败中寻求经验和不足,在失败中不断地建立自信心。他们还会比一比看谁的陀螺花纹转动起来更好看,哪种线条转动的幅度最大,看谁的陀螺转动的时间最长。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如果他们自己弄不明白,便会主动向教师和家长寻求答案,从而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和知识。

踢毽子:小班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性较弱,准确度不高,可以将毽子换做布口袋,将布口袋进行抛、投、接、传等大动作游戏活动,训练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中班幼儿大肌肉运动发展、手眼协调性和稳定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不会熟练地踢毽子。因此,游戏中可将毽子底扣系上一根绳子,将绳子的另一端握在手中,起到控制毽子的作用,用脚内侧和脚尖进行踢毽子游戏,从间断踢到连续踢,从原地踢到前进踢,从前进踢到原地转圈踢。动作连贯性从慢到快,踢毽子数量从少到多,大肌肉动作从简单到复杂。

大班幼儿的动作更加灵敏,控制性、平衡感、手眼协调和部分关节调节能力较强,对于游戏的选择上更要具有挑战性。踢毽子的方法和难度逐步增强,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可分为几个难度层次,继续借助拴绳子的方法,左右脚交替踢毽子,并在速度和连贯性上提出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不借助于绳子踢毽子,初期可进行踢接练习,踢一下用手接一下;在循序渐进中尝试连续踢毽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让幼儿在不断的挑战中提高游戏难度。

三、在民间传统游戏基础上创新游戏内容

经典的传统民间游戏广为流传并延续至今,自有其趣味性和益智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让幼儿创新玩法,增加新的内容和规则,能让传统游戏的趣味性变得更强,更具有挑战性和规则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找朋友:创新点在于幼儿自主扮演小动物,扮演各种小动物的形态和走路的特点玩找朋友游戏,突出了游戏的情境化和角色化,这种创新的玩法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丢手绢:创新点在于幼儿在丢手绢的过程中,将多种大肌肉的动作加入其中,增加游戏难度。如在丢手绢的过程中加入双脚跳、单脚跳的动作进行追逐,也可用多种爬行方法进行游戏等。游戏中让幼儿不断尝试创新,提高挑战性和难度,以提升幼儿的竞争意识和想象能力。

总之,民间传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幼儿教师有责任将民间传统游戏园本化并加以创新,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发展幼儿的身心,而且提升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的童年与快乐相伴。

參考文献:

[1]郎明琪,陈培燕.幼儿园阳光体育创新游戏活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

[2]任志楠.幼教新视野[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文化传承创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