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春
摘 要:就业关乎最大民生。做好以大学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为例,从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比较入手,通过解剖该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一只“麻雀”,探索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去向的关联和差距,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参考,帮助财经专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现实就业;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0-005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当前,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转型、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叠加期,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就业难”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为背景,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从直接影响职业选择的就业期望入手,以数据为基础探索毕业生就业取向与去向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为地方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参考,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描述
(一)研究对象描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17届金融学院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因学校6月下旬进行毕业派遣,多数毕业生此时已完成初次就业选择,故收集问卷的时间为2017年6月中旬。该院金融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三个专业毕业生623人,320人填写了问卷,根据设置的测谎题和经验剔除9份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11份,回收率为97.18%。
(二)样本的分布特征描述
有效问卷的样本分布特征如下:男生占43.1%,女生占56.9%;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占60.5%,农村的占39.5%;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占38.58%,高中(中专)的占27.97%,初中及以下的占33.44%;在学习成绩分布上,排名位于前30%的占47.6%,成绩中等的占38.3%,位于后30%的占14.1%。女生人数稍高于男生人数,符合财经专业实际情况,分布合理。
(三)研究工具描述
本文以自编问卷《金融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为工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影响就业的因素、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期望和当前就业状态等五个部分。测量态度的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标准设计,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数据分析。使用以下方法控制偏差:在问卷中设置测谎题、匿名填写问卷。
二、研究指标的信度分析
信度指标是对调查问卷可信程度的定量描述,其量化值被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越大,表明问卷调查测量的可信程度越高。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as α)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指标。一般认为,克隆巴赫信度系数的最小可接受值域是0.65—0.70,相当好的值域是0.70—0.80,非常好的值域是0.80—0.90。我们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测量了“影响就业的因素”“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水平”三组变量,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各指标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位于相当好的值域,说明测量结果是可靠的,统计结果是有价值的。其中,实际就业水平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91,与该指标题项相对较少有关。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对2017年就业形势的总体看法
本文把就业状态分为“已经签约”“继续考研”和“其他”三类,其中“继续考研”是指备考2018年国内外研究生,三類毕业生分别占比72.7%,16.7%和10.6%。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分为“很乐观”“比较乐观”“一般”“比较悲观”和“很悲观”五个层次。
总体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40.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或者“很乐观”,54%的学生持“一般”乐观的态度,仅有5.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悲观”或者“很悲观”。对就业形势持“很乐观”态度的毕业生分别占比为:“已经签约”的占66.7%、“继续考研”的占22.2%、“其他”的占11.1%。其中,已经签约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最为乐观。
(二)就业期望影响现实就业的实证分析
本文把就业期望简化为起薪标准、理想就业单位、理想就业区域和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这四个因素。
1.薪酬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对于初次就业的学生而言,薪酬期望体现在起薪标准上。本文把起薪标准分为“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6000元”和“6000元以上”四个档次。
毕业生薪酬期望比较合理,低于我们的预期。数据显示,62.1%的毕业生“起薪标准”是“2000—4000元”,30.9%的毕业生“起薪标准”是“4000—6000元”,仅5.5%的毕业生起薪标准是“6000元以上”,还有1.6%的毕业生的起薪标准在“2000元以下”。“4000—6000元”的起薪标准上,“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占比69.8%,“继续考研”的占比24%,“其他”未就业的毕业生占比6.2%。据统计,2016年山东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是5296元[1]。与该薪资水平对比,毕业生薪酬期望低于调查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反映出他们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比较客观。
2.就业单位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本文把理想就业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五种。
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偏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呈“倒挂”现象。调查显示,70.1%的毕业生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作为首选就业单位。“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中,75.2%的人选择了上述单位。“其他”未就业的毕业生中,63.6%的学生也把上述单位作为首选,仅有12.1%的毕业生把“民营企业”作为首选就业单位,这或许是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原因之一。
3.就业区域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属东部沿海地区,本文把“理想就业区域”分为“省内发达地区”“省内一般地区”“省外发达地区”“省外一般地区”四类。
毕业生就业区域期望以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地区为主。数据显示,把在省内就业作为首选的毕业生占66.5%;把在省内外发达地区就业作为首选的毕业生占86.8%,仅有13.2%的毕业生愿意去省内外经济一般发达地区工作。选择省内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占比75.7%,“继续考研”的占比15.6% ,“其他”未就业的占比8.7%。考虑到该院生源多来自于省内,就业区域期望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值得关注的是,在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仍然有69.7%的学生把在省内外发达地区就业作为首选,这可能是该部分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4.专业对口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研究中把“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划为“一致”“不要差距太大”和“可以没有关联”三类。
毕业生对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一致性的期望比较合理。数据显示,毕业生在看待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关系上,82.6%的毕业生认可“不要差距太大”或“可以没有关联”,只有17.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职业要“一致”;在要求专业与职业“一致”的54名受访者中,“已经签约”的占比81.5%,“继续考研”的占比16.7%,“其他”未就业的占比1.8%。在“其他”未就业的毕业生中,97%的受访者认可专业和职业“不要差距太大”或“可以没有关联”的说法。
(三)就业期望影响现实就业的回归分析
本部分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人口特征变量、个体人力资本和就业期望等因素对实际就业的影响。研究中把毕业生因个人努力和家庭支持获得的有利于就业的因素归结为个体人力资本,包括性别、专业、大学期间学习情况、获奖情况和家庭所在区域、家长受教育水平。就业期望简化为理想就业单位、理想就业区域和预期薪酬三项指标。本部分的因变量为“是否签约”,属二分类变量,计量模型选用Logit模型,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见表2,数据统计结果见表3。
表3说明,在个体人力资本中,对实际就业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大学期间实习实践情况”;在就业期望诸因素中,对现实就业产生显著性影响的是“理想就业单位”。毕业生性别、家庭所在地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变量对现实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理想就业区域”和“起薪标准”对实际就业也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该结果与苏荔萍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性别显著相关”的结论不一致[2],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中的被调查者均属财经类专业,不包含理工农医等学科,工作岗位对性别要求的区分度不大。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一)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该院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即使在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也有87.9%的人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持“一般”以上的乐观态度。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山东省金融改革方兴未艾,二是中小微金融企业对金融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据统计,近三年中小微金融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该院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这也培育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导致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期望过高。
(二)就业期望凸显“高要求”和“低期望”的矛盾
1.对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期望“高”。数据显示,
86.8%毕业生把在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作为首选,仅有13.2%的毕业生愿意去省内外一般发达地区工作。在就业单位选择上,70.1%的毕业生首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值得关注的是,为数不少未就业毕业生(63.6%)也把上述单位作为首选。
2.对起薪标准和专业对口期望“低”。数据显示,
63.7%的毕业生选择的“起薪标准”在4000元以下,低于山东省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5296元)[3],也低于2017年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平均期望薪酬(4709元)[4]。该现象出乎意料。在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一致性的期望上,82.6%的毕业生认可专业和职业“不要差距太大”或“可以没有关联”。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高期望值与起薪标准、专业对口期望的低期望值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毕业生貌似对立、事实上理性的选择,反映了毕业生对这些单位和区域未来价值的高期望,所以才会降“薪酬和专业对口”之格,以谋求在“发达地区”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的一席之地。
(三)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合理预期
毕业生就业单位和区域选择上呈“倒挂”现象。具体表现在单位选择偏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2016届全国经济学科毕业生中,58%的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是“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或者“民营企业/个体”[5]。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去向和趋势相比,该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取向趋于保守,单位选择呈“倒挂”现象。即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中小微企业鲜有人问津,难就业、容量小的政府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人满为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大势、行业职业需求,指导他们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形成合理就业期望。
(四)高校要推进内涵式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数据显示,“就业状态”和“大学期间实习实践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32,在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和“大学期间学习情况”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可能的原因在于:与单纯学习成绩优秀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寻求机会参加实习、实践的原因之一。
高校要关注行业发展潮流与岗位职业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大学生在应用理论支撑下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考虑就业需求现状和趋势;教材、案例的编撰要吸收实践最新成果(如保理业务在当前的金融学课堂中鲜有涉及);组建教学团队要专兼职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专业人士,把鲜活的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EB/OL]. [2018-01-3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 indexch.htm.
[2]苏荔萍.大学生就业期望:基于性别比较的实证分析[J].莆 田学院学报,2010,(12).
[4]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 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17.
[5]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