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娟 裴金萍 吴明玉
摘 要:文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出发,阐述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然后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就改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期望理論;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0-0044-0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大学生依靠教师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而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1]。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利用一切已知知识或者信息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或者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不墨守成规并能学以致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术视野、锻炼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联合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就此拉开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序幕,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各种全国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同时各省市、各高校都纷纷举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能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推陈出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16年教育部共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054项[2],较2015年的29339项、2014年的25474项有长足进步,进一步说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
在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推陈出新、各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活动内部隐藏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并且也逐渐地开始制约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一)学校重视不足,理论体系不系统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围绕着这个任务,各高校都制定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并配以各种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在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各种长期规划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相比于教学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兴起的时间短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同时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参与的人数比较多,学校应在短时间内出台相关完善的配套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资金资助,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处理好学习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这对高校管理层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但是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而且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更没有统筹规划学校的现有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也没有评估开展各种活动学校的现有资源能否胜任的问题,取百家之花于一隅,使得自家花园内一时花团锦簇,但是既无花匠管理又无水肥伺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昙花一现,难以维持四季花开的场景。
同时相对于本科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理论体系刚刚开始建立,目前也只限于管理层面,对在大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涉及的人格操守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社会责任问题等隐性方面缺乏关注,学校的整体校风、院风、班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但要让学生在学术方面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团结合作的品格,这是目前各高校在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学生认知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
目前,各高校普遍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算作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采取“加分制”这种绩效考核手段来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和完成率。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拨款,而且目前项目申请和考核制度并不是很严格,很多学生逐渐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钱多事少易解决”并且还能考评加分简历加码的好事,不管自身能力如何、知识储备如何就加入到申请的行列中。但是申请到手之后,发现自己想做的东西难度太大,自己完全不具备前期的知识积累,如想完成就要补足知识,畏难情绪高涨,当教师给他们示范操作又认为简单易行,一旦自己动手就破绽百出,如果指导教师希望他们补做试验又会以各种理由推诿,不能按期完成工作,部分项目中期就被中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不足。目前的大学生,年龄在17—22岁之间,普遍是家里的独子,一路在家人的疼宠呵护中长大,眼界高,视野广,头脑灵活,因此能有较多较好的想法。同时,由于高考之前绝大多数的生活轨迹仅限于学校和家庭,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稍显不足而不自知。有一堆的好想法,但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完成,这是学生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知识把握不足。由于学生在高考之前关注的重点仅限于考试的几门课程,当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之后普遍认为自己能将课程学习“玩得转”,有些学生就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逃课、打游戏等现象层出不穷。殊不知大学的课程是阶梯式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学习就比较困难,更不用提要将知识加以应用的各种活动了,当遇到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时就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进而导致放弃、逃避、拖延等行为。
(三)教师指导不足,绩效管理不完善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双向的,一种是导师出题学生感兴趣参与其中,一种是学生出题导师感兴趣加以指导。不管哪种形式,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要积极努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也要付出心血。实际上,目前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教师,绝大多数是刚刚进校不久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工作上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兼顾着家庭生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职称、薪资压力,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各高校虽然对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绩效制度,但是均不完善和系统化,有些学校仅仅是按照每项活动几个课时的方式来统计教师的工作量,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和付出的劳动,无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逐步缓解各方面的矛盾,努力构建有助于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促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之为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规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3]。隐性课程既包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导向、教育观念和人格魅力,教学手段和教学能力,也包括课程教学活动之外的各种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社团实践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起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风气和环境,有意识地充实隐性课程的内容,比如通过建设良好的班风来带动班级学生努力学习,通过活泼有趣的科研活动宣传让大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并能从中发现出彩点和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科研和创新风气。
(二)整合学校资源,保障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经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一系列条件的完备和支撑。当学校从学校建设层面统筹考虑和规划,逐步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站、奇思妙想工作室等学生工作场所,并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硬件投入,为学生工作免除后顾之忧,这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三)改善考评机制,激发创新动力
目前的高校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手段,一般为分值奖励,也就是在综合测评中根据项目完成度加以一定的分值。这种奖励制度,在学生保研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部分不想攻读研究生而想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奖励制度却并不是有的放矢。
根据期望理论的观点,人们对某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这种满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评价,这一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4]。弗鲁姆期望理论认为,要分析一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应该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价值(或吸引力)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因此对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和奖励,但是对于不同需求的参与者,奖励制度也要求仁得仁、求财得财,不能采用单一的激励手段。
(四)组建教师团队,开展培训教育
教学相长。相较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培训知识的教师更容易带领团队。因此可以从不同专业中选拔出一些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渊博知识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组建团队,老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新教师能快速学习和领会带队方法,同时新教师的精力和老教师的经验互补,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和理论指导。同时要注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教学能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科研业务素质的培训,使教师能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建设、制度完善、服务平台等方面就改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 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2]关于公布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名单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6〕45号.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合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4529.
[4]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 出版社,20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