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18-12-11 09:54王贤敏吴柯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0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高等教育

王贤敏 吴柯

摘要: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本文从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多学科交叉扩展专业知识面、多元化能力培养和企业实践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探讨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220-02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和解决,包括:①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②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面较窄,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③“导师组”制中多位导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限制了研究生多元化创新能力的培养;④校企联合培养的产、学、研互动方式尚未较好实行,且未在培养方案中较好、详细地体现。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亟待改革和解决的四个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和探讨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①深化教学改革,采用一种新的以科研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教学模式;②研究生入学时就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然后依据研究方向,以科研为导向跨专业选课;③导师组为每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位导师的职责和培养成效,并在监督机制下切实推行;④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校企合作培养的具体方式,通过监督和考核方式切实推进产、学、研互动机制。通过以上改革方式,有望增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作一些改进。

一、深化教学改革

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科研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目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由学生自发组建团队和自由选择相应的科研问题开展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和建立相应的方法、模型,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软件工具,从而解决科研问题。当学生较好地解决科研问题后,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设想和展望。对于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均要求学生制作阶段预研究计划PPT和阶段总结PPT,在课堂上进行介绍,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对他们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思路。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使学生对科研的过程,包括查阅文献、发现科研问题、建立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采用软硬件工具解决问题、结果的改进、获得科学上的新认识或新发现等整个过程均有系统深入的认识,有望切实加强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该教学模式配套的是制定新的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课程考核机制主要由评分项和相应的评分标准组成。其中评分项主要包括:文献查阅能力、科研问题的学术贡献和实用价值、是否有新的科学认识或发现、采用方法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评价、软硬件工具操作能力评价、对研究结果改进的设想和展望。

二、引导学生以科研为导向跨专业选课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导师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导师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拟研究的具体科研问题。然后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位论文涉及的具体科研问题,跨专业选修需要的课程。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优势:①学生能夠尽早且有针对性地准备其学位论文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有望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较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有望在完成学位论文之前,可以发表较好的学术论文;②当前的科研问题往往并不局限于单个专业领域,而是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综合。例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提到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而地质灾害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局限于地质知识,而需要学习新的技术手段,如高分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雷达数据分析等;再如遥感找矿方面,不仅需要遥感知识,还需要岩石矿物、地质成矿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跨专业选课十分必要。

三、在监督机制下推行“导师组”制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成就往往和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资源密切相关。建立多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科研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导师组”制,有望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师组”的成立标准是,各导师在专业学科背景上或在科研资源享有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采用“导师组”制,导师组的综合知识结构、学术实力和科研资源相较单一导师都具有明显的提升和扩展,这样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望得到扩展和多元化培养;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涉及到的各专业领域均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导师指导,专业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且可以从导师组获得更多的互补资源,有助于今后的就业或读博等发展。建议多个学科专业互补或资源互补的导师自由组建导师组,把他们的学生放在一起,共同培养。“导师组”为每位研究生都制定一份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详细明确地说明每位导师的职责、提供的资源和预期达到的培养成效。然后由各专业组建监督小组,对各导师组的指导和培养成效进行监督,完善中期和期终考核。从而通过以上方式保障“导师组”制的切实推行。此外,为了便于管理和交流,建议导师组的导师数在2—3人为宜。

四、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切实推行

目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存在不能较好适应生产单位或企业工作要求的问题,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和生产单位或企业的工作实践内容,不能较好地接轨。改进以上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切实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尤其是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切实推行产、学、研互动机制是必要的。可以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规定,要求至少有3个月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将相关的学分和成绩交由实践的企业或生产单位来评定;如果研究生在企业有较长期(6个月以上)的工作实践,则可以根据企业实践内容为基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同样由各专业的监督小组监督和考核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效。通过切实推行产、学、研互动机制,有望切实加强研究生学习和社会需求的接轨,加强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改革、拓展学科背景知识、多元化能力培养和企业实践四个方面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仁们一起探索实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林荣日,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2]李峻,陈鹤鸣.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85-90.

[3]王健,陈琳.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47-51.

[4]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学理论,2012,(14):61-62.

[5]王贤敏,吴柯.浅谈自主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与成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17-118.

[6]何建新.浅谈高校自主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福建电脑,2008,7:35和50.

[7]吴金昌,朱慧,李建华.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7(3):87-91.

[8]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高等教育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