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草未成眠未稳 婞直不阿是忠臣

2018-12-11 16:28贺仁洁
群文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差役蔡京苏辙

苏辙(公元1039- 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历任大名府推官、河南推官、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写作两篇公文时,苏辙任右司谏一职,掌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①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甫登相位的司马光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王安石当政时期,司马光曾明确反对免役法,他在《乞罢免役钱依旧差役札子》②中条陈了免役法的五害:一是上户年年出钱,却无得休息;二是出钱免役,贫者更贫;三是受召充役的对象大多居无定所,如果滋生事端则不易追捕;四是剥削农民,不利于农业长远发展;五是包庇贪吏,横征暴敛。倘若恢复差役法,以上弊端将会渐渐消弭。然而司马光改革之心过切,竟然限定朝臣五日之内将差役法落实完毕,此时免役法已实施近二十年,一旦骤然改变,必定会对国家经济、民生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许多原先支持司马光变法的人都不赞成恢复差役法,例如苏轼曾表示:“先帝之法,决不可废”“差役之法,天下以未便。”③但司马光并没有听取这些意见,役法变革还是在反对声中开始了。在群臣苦于变革过急的情况下,唯独蔡京不顾百姓疾苦,如约执行,“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④以此博得了司马光的赞许。

蔡京由一县之尉起家,其弟蔡卞与他同中进士,因为支持新法而取得了王安石赏识,并且成为了王安石的女婿,从此平步青云。蔡京见机行事,顺应王安石的变革主张,上奏请求在蒲南兴修堤坝,果然博得了王安石的青睐。之后,蔡京便成为了新法的拥护者。然而,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掌权后,蔡京的仕途出现了重大转折,为了讨好司马光,他迅速转变立场,积极向旧党靠拢。从新法的支持者迅速转变为旧党的急先锋,可见蔡京十分擅长见风使舵,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身官途量体裁衣,并非切实关心国家法度与百姓生活。针对蔡京这一压迫下级与百姓、以媚求荣宠的行为,时任右司谏的苏辙作《乞罢蔡京开封府状》以奏圣上,状中不仅分析了蔡京此行此举的流毒,还将蔡京及其同党的劣迹一一揭露,最后恳切地乞求上峰惩罚蔡京之类的“挟邪坏法之人”。然而,这封奏章并未被采纳,苏辙没有气馁,继而又上《再乞责降蔡京状》。

1、刚直耿介,公正不阿

苏辙为官,《宋史》如此评价:“君子不党,于辙见之”⑤起初,苏辙多次直言反对王安石施行青苗法的提议,以至于出为河南推官;其后力斥章惇、蔡确,反对新旧党人兼用的调停之法;议及回河、雇役之事时,与文彦博、司马光意见相悖;在开边一事上,又同吕大防、刘挚的主张不合。无论手执权柄者是谁,苏辙始终以国家民生为准则,保持公正不阿的态度。弹劾蔡京等祸国乱纲之人,既是苏辙职责所在,更是他的为官准则所决定的,两篇奏章分别从身世人品、为官行径两个方面展开对佞臣的鞭笞挞伐,措辞之锐利,态度之坚决,无一不透露出苏辙的婞直之风。

首先,苏辙在《乞罢蔡京开封府状》中指出:蔡京、蔡卞兄弟有幸为官完全是凭借王安石姻戚、蔡确族从的“关系户”身份,蔡京本人只是个“学行无闻”的新进小生。第二篇《再乞责降蔡京状》更是痛批蔡京“文学、政事一无所长,人品至微”。那么,为什么苏辙如此憎恶蔡京呢?苏辙一开始就申明蹙迫执行差役法是“故意扰民,以坏成法”的行为,这一举措既破坏了先王所立法度,更扰乱了人民的生活秩序,因而苏辙将执行者定名为“天下挟邪坏法之人”,暗含了对司马光的不满。而蔡京这一朝堂墙头草的讨好行为实在过于明显,他并不关心实事,对制度的选择只是他巩固仕途的工具,其“用意不臧”,令人忿疾,以至于在苏辙笔下被剥光了最后一丝体面,烙上了奸恶小人的标记。同时,蘇辙还揭露了蔡京及其同党的恶劣行径,文章提到了段继隆赃污私徇之事,尽管段继隆行迹明显,然而因为蔡京的曲法庇盖,大理寺官吏并未公正处理此事。朝中党派关系似是老树盘桓交错的根系,主根之下又有须根,蔡京、段继隆并非个例,还有许许多多个蔡、段抱作一团,互相牵扯包庇。苏辙以笔为刃,直刺奸邪,对于宵小,他以犀利的文辞揭露小人祸心;对于同僚,他不屑于用委婉的话语来维护表面的和谐;对于蔡京等人背后的权势倚仗,他更是坦坦荡荡,毫不畏惧。苏辙还在状中指责韩缜为相时公报私怨,闭塞人主耳目,言“缜之罪恶,未可与确同日而语,当正其罪以告四方”⑥,韩缜的日益放肆,使得苏辙愈加激愤,以至于八次上书乞黜韩缜。将韩缜与蔡京并提,可见苏辙对两人的评价并无二致,即便此时韩缜依旧担任丞相一职,他也不曾留情。呈上《再乞责降蔡京状》时,蔡卞已被迫求退,不久后蔡京请求外任,韩缜也于元祐元年四月罢相,出知颍昌,这一切同苏辙的坚持与勇敢密不可分。

苏辙始终担任着执笔劝谏的角色,但他更像一个与敌奋战,不死不休的战士。尽管提议未被执政者采纳,他从未退缩,反而越战越勇,那一道道奏折,既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也是韩、蔡、段等人及其党羽政治生涯的丧钟。《再乞责降蔡京状》呈上后,韩蔡之流未能过久蛰伏于朝堂,这也掐灭了衍生谄媚求宠、贪赃徇私的佞臣贼官的火苗,从而减轻了百姓之苦。

2、顾全大局,思虑长远

两篇公文虽然言辞激烈,但苏辙并非出于义愤而攻讦蔡京等人,他分析了更改役法的影响以及蔡京的意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方提出此状。

在恢复雇役这件事上,苏辙也看到了差役法的益处:“差役之利,天下所愿,贤愚共知”⑦“改雇为差,实得当今救弊之要。”⑧甚至认为这是应有的变革趋势,只是他不认同司马光限期废除免役法。原因在于“朝廷自行免役至今仅二十年,官私久已习惯,今初行差役,不免有少龃龉”⑨“今中外用事臣僚,多因新法进用,既见朝廷革去宿弊,心不自安,必因差役之始,民间小有不便,指以为言,眩惑圣聪,败乱仁政。”免役法已施行近二十年,倏然更换为差役法,官僚机构尚且应接不暇,更何况与雇役制度息息相关且已习惯了前制的百姓呢?民心不稳,必然影响朝政。因此苏辙在《乞更支役钱雇人一年,候修完差役法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则差役条贯既得审详,既行之后,无复人言;二则将已纳役钱,一年雇役,民力舒缓,进退皆便。”他主张用剩余的州县役钱继续雇役一年,对于是否施行差役法仍需周虑一番,如果确实可行且官民均能接受,明年再实行差役法。苏辙这一主张显然是稳妥谨慎的,然而司马光并未接受,他对新法是那样的痛恨,对变法派是那样的厌恶,以至于在入朝执政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完全废除了宋神宗时期实行达十六年之久的新法,以此浇消心中十几年党派、政见之争的积郁与块垒。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顽固的偏执作风,使得司马光在处理新法和变法派的问题上完全走上了极端化、绝对化、轻率化的道路,⑩因此未能周全地考虑。就雇役制度而言,无论于官于民,变革都应缓缓图之,两相对比,苏辙的思虑长远足可征矣。因此吕公著曾感叹道:“只谓苏子由儒学,不知吏事精详至于如此。”輥輯訛

除却限期变法背后的不良影响之外,苏辙还看到了蔡京暗藏的祸心,即“故意扰民,以坏成法”“挟邪坏法”。状中直言“今者方欲推行差役旧法,王畿之政为天下表仪,而使怀私之人窃据首善之地,四方瞻望,何所取法?”如果首都的朝政不清明,那各地的政治机构又以何为榜样?只有惩戒蔡京这等怀私小人,才能肃清朝堂风气,从而保证天下政治的光风霁月。同时文章对蔡京的斑斑劣迹进行了列举:“职在近侍,身为民害”“京尝为检正官,与此辈(段继隆)狎昵”“治段继隆事不公,外又曲庇僧录司公事”。蔡京所为,完全是为博官位荣宠以成全个人私心,处置蔡京,不仅为这一事件,更为杜绝官吏“观望首鼠,以长奸私”,恢复朝堂清明。而司马光只见蔡京于五天之内督迫京畿各县全部恢复了差役法,并未了解蔡京的为人本质与个人目的,且对他加以褒奖:“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苏辙的弹劾并未对蔡京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反而使他抓住机会明黜暗升,后来蔡京得势后的种种卑劣行径的确证实了苏辙的高瞻远瞩。

“状”这一文体,在汉代主要是臣僚为皇帝察举官吏时列其行为和才能,或者对某事进行评论列述优劣时使用的文体,也称荐状。唐代,名称中带有状字的文体较多,如大臣上于皇帝用奏状,百姓相诉于官府用诉状,下级对上级使用的状,又别称状上。宋时下级向上级陈言用的申状也简称为状,此外宋代凡未经获准而无权使用奏札的官员,向皇帝陈事用奏状,奏状属于状的变体,也可归为状体文,所有这些状都可用来弹奏官员。輥輰訛苏辙这两篇属于状中的申(乞)请状,其正文的结构模式分别由公文开头(右臣等语)、申乞(请)事件(陈述事由或者具体做法)、公文结语(伏望圣慈等语)构成,格式与现代公文中的“请示”的格式基本相同。

《宋史》评价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乞罢蔡京开封府状》《再乞责降蔡京状》两篇公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均是言语质朴流畅,无所矫饰,正如水中著盐,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然而文中无一委婉之言,语气坚决,直击要点。

两篇公文均以“右臣近奏”开头。“右”是古代公文的一种格式,表示文中所论述的,就是前列事件。正文先用简洁的文字写明事由,让读状者一看就知道此状的主要内容———请求罢黜蔡京。接着阐明弹劾蔡京的原因,蔡京职在近侍,然而他为了执行司马光的命令,不顾旧法的深厚根基,强行恢复差役法,使得百姓深受其苦。苏辙并未直接条陈蔡京的罪恶,而是一一列举,若蔡京“不知旧法人数之冗”,是为不才;倘若蔡京知晓其中利害却不告知,则是不忠,无论是不才或不忠,都为蔡京钉上了小人的标签,句句机锋。其次,苏辙坦言“学行无闻”的蔡京有幸得到官職,全都依托他是“王安石姻戚,蔡确族从”,再次强调他的“关系户”的身份,从而引出他当值检正官期间包庇段继隆的行径。至此,一个无才无德、徇私枉法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又指出大理寺官吏明知段继隆之事,在“道路皆知其私徇”的情况下仍旧无所作为,侧面反映出朝中相互包庇、权势压人的黑暗现象。苏辙的奏章揭露了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他的忠义刚正不容许“怀私之人窃据首善之地”,因此恳请执政者罢免蔡京,令大理寺尽快处理段继隆一事。

蔡京等人声势正炙,第一封《乞罢蔡京开封府状》递上去后如抛大海,苏辙又上《再乞责降蔡京状》,显示出誓不罢休的态度。第二封状书举朱光庭成功弹劾黄履之例,以黄履“即时罢免,曾不旋踵”之前事对比如今乞罢蔡京而不得,提醒人主莫要悬而不决;又提朝廷设置谏官的目的是“几察奸恶,为人主耳目之用”,“奸恶”为何人,“人主耳目”又为何人不言而喻。苏辙以耿直的语气、朴素的言词,再三劝说领导者采纳自己的劝谏,甚至毫不避讳地警示皇帝不施行此状的后果:“谏官失职,宰相恣横,为吏民所共非笑”。末了,他意犹未尽,又附上贴黄。宋代的贴黄已不是用于对皇帝敕书等的修改,而是百官上书皇帝的奏状、劄子等公文言犹未尽时,则将补充的内容写在黄纸上,贴在正文的后面。輥輱訛贴黄中再申蔡京罪状,痛斥其“用意不臧”,令人忿疾。两封状书,四次祈求罢免蔡京、处理段继隆,意志之坚决,言辞之恳切,似是一把锋芒逼人的利剑,直直指向那些“挟邪坏法”、蝇营狗苟之辈。

苏辙这两封奏章,言语朴实无华,却是句句中的,将蔡京等人的小人面目一一揭穿,同时在对国事的判断中展现出老成持重的特质。于佞臣小人,不吝白眼;于君于国,忠义有加。前后两状,字句间都是一位朝廷诚臣的忧心焦虑与远见卓识。虽然担忧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苏辙没有放任自己的情感驾驭文字,他焦虑却不失理性,因此言词精准克制;他目标明确坚定,因此所举事例皆切中肯綮:无才无德、结党营私、谄媚上级、祸乱百姓,任何一种行径都为君主所忌讳不喜,这便加速了蔡京的外迁。保持客观理性、态度清晰明朗,语句简要晓畅,这也是现代公文写作可汲取的启示。

这样高水准的奏章只是苏辙在元祐元年二月至十一月担任右谏期间所上七十四篇奏章之一,在《后省初成直宿呈子瞻》一诗中,他对苏轼倾诉了自己的状态:“谏草未成眠未稳,始知天上极清凉。”在许许多多个不眠的夜晚,苏辙披衣起身,对着清凉的月色思考琢磨奏章中的一言一句。这些奏章几乎涉及当时所有重大的政治问题,多数均被采纳施行,对元祐之政起了重大作用。輥輲訛

注释:

①洪迈.容斋随笔[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第226.

②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M].四川:巴蜀书社,2009.224.

③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959.

④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M].四川:巴蜀书社,2009.98.

⑤中国文史出版社.二十五史卷十宋史(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859.

⑥郭预衡主.新版校评修订本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7076.

⑦郭预衡主.新版校评修订本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7077.

⑧郭预衡.新版校评修订本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7111.

⑨郭预衡.新版校评修订本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7056.

⑩车吉心.中国宰相全传中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678.

輥輯訛曾枣庄.三苏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379.

輥輰訛肖虹.宋代弹劾公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輥輱訛丁春梅,方丽萍.中国古代重要的公文制度———贴黄[J].陕西档案,2000.

輥輲訛曾枣庄.三苏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233.

(作者简介:贺仁洁(1997-)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差役蔡京苏辙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两者须得兼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实话
审问假曹操
差役多嘴泄天机
差役多嘴泄天机
天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