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定窑炉火重燃

2018-12-11 07:45许苏培曹国厂赵鸿宇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定窑

许苏培 曹国厂 赵鸿宇

观众在参观陈文增的作品《仿定窑孩儿枕》

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今人仿制的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这件作品瓷质细腻,婴孩匍匐于椭圆形床榻之上,双脚交叉扬起,颇显顽皮可爱,完美“还原”了国宝级文物的悠悠古韵。

这份来自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的“神还原”作品背后其实历尽艰辛,谁能想到定瓷烧制工艺曾一度失传800多年。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河北省曲阳县的瓷器匠人们通过千万次的研发试制,花费40余年艰难求索,终于使得定瓷烧制技艺重返人间,焕发新生。

宋人美学又盛放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的白瓷,定瓷以其质薄有光、温润纯净闻名于世。据专家考证,定瓷发源于河北曲阳,始于唐,兴于宋,失于元,失传800余年。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开始筹备定瓷烧制技艺恢复工作。1978年,曲阳正式成立定瓷实验小组,如今赫赫有名的“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便是小组的核心成员。

恢复工作刚展开,成员们便遇上了十分棘手的难题:历史上竟从未留下有关定瓷生产工艺的只言片语。“没有文献参考就去着手恢复,难度非常大。”和焕说。

器型、刻花纹饰、土质配比、釉料……这看似普通一杯泥土烧制的器物背后,藏着今人难解的密码,没有古方指引,只能通过千万次的尝试去接近。

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还原器型。为了还原造型设计,和焕专程去定州博物馆模仿绘制定瓷纹样。白天绘图,晚上整理,很长一段时间,她每天都得忙到深夜。

造型设计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去反复临摹练习,最难的是泥质和釉料的配比。为此,蔺占献记不清自己跑了几百次到古定窑遗址找标本、编年、检点分期,寻找共性,然后根據化验结果对比分析,最后还得去灵山、涧磁一带匹配料场和原料。

渐渐地,他们烧制的瓷器刻花越来越流畅,胎体质薄透光,颜色温润如象牙。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千年前的宋人美学终于在他们手中盛放。

古定窑的新光彩

“太漂亮了。”和焕把玩起弟子最新做出的一套茶具,赞不绝口。阳光透过玲珑的玉兰花盏,散开暖黄的光晕,这个做了一辈子定瓷的匠人脸上依然流露出小孩子初见玩具时的天真和欣喜。

这套茶具是弟子韩庆芳众多原创作品中的一种,并不属于仿古范畴。在定窑恢复发展的前20年,匠人们一直把自己圈在仿古的思路里,“其实限制了定窑的发展。”和焕说。

“1997年香港回归,是定窑发展的转折点。”和焕回忆说,那一年她和陈文增按照中央美术工艺学院的命题,自主设计的两件作品入选香港回归当代十大名窑作品展。

他们意识到,脱离市场需求,一味追求复古,路会越走越窄,必须用市场调研,用自主创新,用品牌打开市场。

创新的主题确定了,但是切入点在哪里呢?书画功底深厚的陈文增想,不如从自己最擅长处下手尝试。他开始创作“瓷、诗、书”三联艺术瓷,没想到小试牛刀竟然大获成功。多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以及英国珍宝博物馆等珍藏。此外,和焕的创新作品“祖国万岁”被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他们个人风格显著的创作作品渐渐在高端收藏艺术瓷市场打下了一片江山。也给曲阳定窑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关注。

如今,曲阳已有100余家定瓷生产厂家和手工作坊、2000多名从业人员,产品风格覆盖仿古到现代,年产值达到2亿元,定瓷成为曲阳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名片。

御用瓷走进百姓家

定窑第二代传人、陈文增弟子庞永辉认为,优秀的文化要繁荣起来,还是得找到市场。过去是先服务社会满足需求,在发展中形成了文化;如果抓住文化不放,而忽略了实际需求,这是一个误区。

在庞永辉看来,定窑发展面临转型——曾经的御用瓷器,收藏市场上的天之骄子,如今也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而不该拘泥于小众的艺术市场。从2013年开始。庞永辉便有意识将公司定窑生产从高端艺术瓷更多转型到日用瓷市场,从过去70%销售的都是高端大师作品,到现在70%已经转变为日用瓷。

从高端到平民,定瓷的转型并没有面目全非,“雅致、含蓄、内敛的核心文化元素和近乎严苛的品控,是定瓷发展遵循的铁律。”庞永辉说。

陈氏定窑车间外有一堵出名的“残次墙”。铁丝网下,这些瓷器柔白精美,常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缺陷,然而碗底的一个小黑点,碗沿上的一点小瑕疵,这些都是不合格因素。每天,工人们都会把不合格的定瓷收集起来统一销毁。“这是定窑的不变追求。”庞永辉表示。

“定窑发展追求的不是影响力,而应该是对人们社会服务品质的提高,这是方向性的东西。”庞永辉说,“我们正在路上。”

猜你喜欢
定窑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浅析定窑白釉鸳荷纹瓷碗
拨开谜雾现天日
拨开谜雾现天日
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京、津、冀地区“官”字款白瓷问题浅析
历史千年的尘封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
乾隆皇帝的定瓷鉴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