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婚俗是新型城镇化必修课

2018-12-11 07:45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婚俗陋习

本刊评论员

捐献婚宴禮金资助贫困学生,成立爱心基金保护生态,重拣包装婚礼现场鲜花敬献养老院……目前,一些新人的慈善婚礼见诸报端,他们在成就自己“好事”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了“好事”。实际上,近年来,诸如集体婚礼、纪念婚礼等新婚俗,因其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文明节俭而广受年轻人青睐,不仅在大城市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一些县城小镇也悄然兴起。

回望改革开放40年,婚俗变迁趋势与城镇化潮流呈现交相呼应之态。当乡村大步迈开城镇化脚步时,城乡交流增多了,人们视野开阔了,思想观念更新了,相应的婚姻习俗也随之改变。以往“父母之命”的封建遗俗,被“婚姻自主”所取代;过去“本民族、本乡镇内通婚”的固守,随着公路的开通而消逝;婚俗的乡村旧礼渐渐被城市新潮冲刷,却又为其注入传统婚礼的营养。因而,我们今天既会看到乡村盛行“西装婚纱”的现代婚礼,也能看到城里流行“凤冠霞帔”的传统婚礼。40年来,对流的是特色,沉淀的是文明。

总体而言。城镇化的脚步每向前迈进一步,乡村社会的婚俗文明就抬升一度。但毋庸讳言,一些陈规陋习也是附骨相随。比如,天价彩礼压得新人家庭喘不过气,因此致贫返贫的案例并不鲜见,甚至酿成家庭血案的悲剧;婚宴铺张浪费触目惊心,有的一天吃掉一年打工钱,将婚宴的隆重变质为讲排场、拼面子的陋习;低俗婚闹过度出格,让喜乐一堂变成了文明扫地,甚至引发民事侵权、刑事犯罪;随礼攀比让礼尚往来异化为人情债务循环,令宾客不堪重负、陷入礼重情薄之困……婚俗中的不正之风,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成为阻碍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路上的绊脚石。

婚俗风气不仅反映宾主双方素质涵养的高低,也彰显着一个地方精神文明的水位。尤其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当下,为婚礼披上“文明嫁衣”,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革除婚俗的陈规陋习,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怎样使婚姻习俗更好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是婚姻家庭建设的时代课题。回答好这个课题,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小步,也将是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一大步。

然而,移风易俗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价值观念。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话虽如此,但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我们看到,在城镇化率达到58.52%的今天,大量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拥抱现代文明,越来越多的新人有意愿也有能力涵养婚俗新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下有民意支撑、上有政策引领,只要志坚心恒,移风易俗必将在务实的行动中顺利达成。

有信心还须讲方法。在有些地方,婚俗陋习根深蒂固,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业,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且不说会遇到各种阻力,还会遭遇“同潮”。曾有街道颁布索要彩礼过多者“交公安机关调查,严重者以贩卖人口或诈骗论处”的规定,但因简单粗暴、违背法治精神,居民并不买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倡导婚俗新风,不能光靠禁或罚,还是耍坚持教育引导、榜样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破除婚俗陋习难在“一盘棋”,效果不彰源于“一阵风”。近日,民政部要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这一要求,将婚嫁的移风易俗提到改革的高度,赢得社会公众点赞。相信随着改革越来越深入,人们更加会有勇气向畸形婚礼形式说不,更有能力营造和谐的婚嫁环境,共同孕育出新时代好风气。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婚俗陋习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合川区双凤镇:移风易俗有妙招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
影像站等
官场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