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尿激酶和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的疗效比较

2018-12-11 08:18黄运强钟广宏杨少明何锦照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黄运强,钟广宏,杨少明,何锦照

(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河源 517000)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以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临床表现[1]。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溶栓疗法是临床常用治疗脑梗死的手段,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迅速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降低脑梗死患者遗留后遗症的风险,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治疗脑梗死的溶栓疗法包括静脉溶栓和超选择动脉溶栓,但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静脉滴注尿激酶和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40例,均行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平均(55.58±6.72)岁,病程1~6h,平均(3.52±0.53)h;动脉溶栓组40例,均行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男23例、女17例,年龄35~71岁,平均(55.65±6.75)岁,病程1~6h,平均(3.63±0.4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治疗指南》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3];入院均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发病6h以内;神经功能损害体征持续至少1h,且NIHSS评分为7~22分;头颅CT显示,无明显出血灶;患者、家属均同意进行溶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梗死范围较大(脑梗死面积直径>5cm或梗死波及两个脑叶以上),临床证实为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伴有癫痫;既往有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颅内出血病史;既往行颅内手术;接受过抗凝药物治疗;心、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无法控制血糖的严重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清除自由基(口服维生素C或维生素E)、保护神经细胞、利尿等常规治疗。

⑴静脉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12,10万单位),将100万单位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于半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成。⑵动脉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4]。患者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首先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部位,以1万单位/分钟的速度向责任血管泵入尿激酶,泵入尿激酶总量不超过150万单位。

1.3 观察指标 ⑴溶栓后14d,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⑵采用神经功能量表(NHISS)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范围0~4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量表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越强。⑷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1995年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基本痊愈:患者NIHSS评分降低幅度在90%~100%之间,病残程度评级为0级;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45%~90%之间,病残程度评级为1~3级;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15%~45%之间;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低于15%或有增加。总有效率以基本痊愈+显效+有效的例数计算。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和配对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动脉溶栓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静脉溶栓组的8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NHISS与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NHISS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均明显降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并且,治疗后动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ADL评分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HISS与ADL评分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NHISS与ADL评分比较(±s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NHISS(分) ADL(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静脉溶栓组 40 22.56±6.72 7.88±4.42* 42.93±8.77 71.01±8.22*动脉溶栓组 40 22.61±6.61 5.54±5.03* 42.89±9.01 75.12±7.76*t 0.034 2.210 0.020 2.299 P 0.973 0.030 0.984 0.024

2.3 病死率 至随访截止日期,静脉溶栓组的病死率为15.00%(6/40),动脉溶栓组的病死率为12.50%(5/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60%~80%,且存活患者中重度致残率高达4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在临床上寻求一种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治疗ACI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溶栓疗法自运用于临床治疗脑梗死以来,取得了满意效果,根据用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溶栓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疗法是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滴注的形式使血管再通的方法,较早便应用于临床,效果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无血管内侵入性创伤等优点,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溶栓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充分认可,但由于昂贵的价格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尿激酶相对价格低廉,在基层医院应用的空间较大。张艳等[6]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2例ACI患者,认为在严格掌控溶栓的入选标准与禁忌症的情况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应用尿激酶治疗ACI时存在用药量偏大、血管再通率较低、出血几率较高等缺点[7]。动脉溶栓是应用介入的方法行股动脉插管,微导管在数字血管减影机的引导下置于闭塞血管血栓处,通过微导管输送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方法。动脉溶栓可直接观察溶栓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可避免过度使用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治疗ACI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8]。张广平等[9]观察了ACI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发现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能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显著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与远期预后。

为进一步分析比较两种方式治疗ACI的临床效果,以及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选择,本研究观察了静脉溶栓和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结果显示,动脉溶栓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并且,动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ADL评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提示动脉溶栓更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与陈子龙等[10]的研究结果相仿。同时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式的远期疗效相似。

综上所述,静脉滴注尿激酶和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常规疗法治疗A CI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超选择动脉溶栓的疗效更高,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