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攀,王 涛,李 婷
(江苏省泗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泗洪 22390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天气和病源等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泗洪县普遍发生,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1]。近年来,由于小麦生产中常年使用多菌灵,小麦赤霉病菌已对其产生明显的抗性。氰烯菌酯为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防治效果良好[2-3]。为明确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2016年在江苏省泗洪县开展田间试验。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泗洪县五里江农场,试验地前茬为水稻,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3%,pH值为6.8。试验地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年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893.9 mm,年均日照2 326.7 h,无霜期213 d。
2015年11月20日播种,小麦品种为淮麦35,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为525 kg/hm2。试验前施用45%复合肥600 kg/hm2、尿素450 kg/hm2,中后期未追肥。
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设5个处理:25%氰烯菌酯SC 3 000、1 500 g/hm2(制剂用量,下同);70%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80%多菌灵WP 1 500 g/hm2;清水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为50 m2。
试验于2016年4月30日(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施药,2016年5月6日(小麦扬花末期)第2次施药。2次施药均采用双泵型电动喷雾器对小麦穗部进行喷雾。
施药后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时进行调查。每小区随机选3点,每点调查200穗小麦,统计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小麦收获时测产,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赤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不发病;1级,病穗占全穗的1/4以下;3级,病穗占全穗的1/4~1/2;5级,病穗占全穗的1/2~3/4;7级,病穗占全穗的3/4以上。
施药后20 d内各药剂处理区小麦长势与清水对照区小麦长势一致,小麦未出现明显的药害现象。
25%氰烯菌酯SC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5%氰烯菌酯SC 3 000 g/hm2和1 5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78.13%和76.99%,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0%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500 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66.74%和63.68%,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SC处理的防治效果优于70%甲基硫菌灵WP和80%多菌灵WP处理的防治效果,且差异极显著。
表1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测产结果
分析产量数据可知,25%氰烯菌酯SC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于70%甲基硫菌灵WP和80%多菌灵WP处理的小麦产量,且差异极显著。25%氰烯菌酯SC不同剂量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70%甲基硫菌灵WP处理的小麦产量和80%多菌灵WP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 1 500~3 0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在2次用药情况下,其病指防效为76.99%~78.13%。其防效显著高于80%多菌灵WP 1 500 g/hm2和70%甲基硫菌灵WP 1 500 g/hm2处理的防效。
25%氰烯菌酯SC不同剂量处理的小麦产量均高于2个对照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并且达到了极显著差异。
药后调查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SC的2个剂量处理区未出现任何药害症状,对小麦生长安全。但是由于泗洪县稻茬麦田的白粉病发生相对较重,氰烯菌酯对白粉病的兼治效果较差,加之小麦抽穗后雨水偏多,白粉病重发,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生产上采用氰烯菌酯与戊唑醇等药剂配合使用,在有效防治赤霉病的同时兼治白粉病,确保小麦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