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杀菌剂对食用玫瑰白粉病的药效研究

2018-12-11 09:32罗泽丽田华松
现代农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唑酮苯醚嘧菌

罗泽丽,田华松,严 凯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

食用玫瑰(Rosa rugosa)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直立灌木,原产于中国。近年来食用玫瑰产业发展迅速,玫瑰花需求量不断加大,其发展前景广阔,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1]。近年来,贵州各地食用玫瑰种植较多。由玫瑰白粉菌[Sphaerotheca pannsa(Wallr.)Lev]引起的白粉病危害普遍且严重,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影响玫瑰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玫瑰的生长发育[2-3]。玫瑰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其中幼叶最易发病。染病后,叶片皱缩、反卷、变厚,有时呈紫红色。叶片受害部位初期边缘不明显,出现褪绿黄斑,后产生白色粉斑,由点连成片逐渐扩大形成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叶柄及嫩梢染病后,向反面弯曲,节间缩短,枝条变细,被害部位略膨大。染病后花蕾出现畸形,不能开花或开花不正常。受害严重时叶片由边缘向内变褐色,逐渐脱落,嫩梢枯萎,甚至造成植株死亡。白粉病严重影响玫瑰花的产量和品质,对食用玫瑰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打击农户种花的积极性。玫瑰白粉病生产上常用的化学防治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硫菌灵等,但效果都不理想[4]。花农盲目防治,滥施农药,影响玫瑰品质的同时危及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解决生产中的这一实际问题,有效控制白粉病发生和发展速度,2017年5月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防治玫瑰白粉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为食用玫瑰白粉病的大田防控提供有效参考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10%苯醚菌酯SC,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嘧菌酯SC,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25%己唑醇SC,江苏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5%腈菌唑EC,南京博士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5%三唑酮EC,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盘州市食用玫瑰种植基地,土壤肥力中等。玫瑰品种为墨红玫瑰,2016年该基地玫瑰有白粉病发生,且未使用杀菌剂防治。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250 g/L嘧菌酯SC 166.67 mg/L、25%己唑醇SC 83.33 mg/L、25%腈菌唑EC 125 mg/L、15%三唑酮EC 150 mg/L、清水对照。选取田间白粉病处于发病初期的食用玫瑰地块,每处理小区面积100 m2,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3次重复[4-5]。

1.4 施药及调查

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于2017年5月8日进行第1次施药,间隔7 d第2次施药,共施药2次。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施药,以叶片不滴水为宜。施药后24 h内未降雨,试验期间无特殊恶劣天气,田间常规化管理。第1次施药前调查病情指数并记录,喷药后7 d、14 d分别调查各处理区发病情况。采用5点取样法,每小区选取5株玫瑰植株,调查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玫瑰白粉病分级标准参考文献[3-4]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食用玫瑰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从表1可见,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各药剂处理防治效果明显增强,增幅均大于15%。药后14 d,各处理防效都在90%以上。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其药后7 d、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0%、94.56%。250 g/L嘧菌酯SC 166.7 mg/L、25%己唑醇SC 83.33 mg/L、25%腈菌唑EC 125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相当,药后14 d防效约为92%;15%三唑酮EC 150 mg/L处理防效略低,但仍达到90.65%。结果表明,所选5种试验药剂对食用玫瑰白粉病菌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表1 不同杀菌剂对食用玫瑰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2 药剂对食用玫瑰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药剂处理对食用玫瑰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0%苯醚菌酯SC66.67mg/L和250g/L嘧菌酯SC 166.67 mg/L处理对食用玫瑰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者增产率分别为172.79%和171.22%。25%己唑醇SC 83.33 mg/L和25%腈菌唑EC 125 mg/L处理也能显著增加食用玫瑰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49.70%和140.39%。15%三唑酮EC 150 mg/L处理食用玫瑰的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仅为1 023 kg/hm2。清水对照处理的食用玫瑰产量显著低于药剂处理的玫瑰产量,其产量仅为827kg/hm2。

表2 不同杀菌剂对食用玫瑰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5种药剂对玫瑰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其中,10%苯醚菌酯SC和250 g/L嘧菌酯SC处理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10%苯醚菌酯SC的防治效果高于其他药剂。250 g/L嘧菌酯SC、25%己唑醇SC、25%腈菌唑EC和15%三唑酮EC对玫瑰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0%,但各处理玫瑰产量存在差异。15%三唑酮EC处理的玫瑰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的产量,这可能与药剂的性质有关。调查发现,苯醚菌酯和嘧菌酯处理的玫瑰植株长势最好,三唑酮处理的玫瑰植株长势较弱,叶片较小,新发枝条较短,花蕾少且小,表现出玫瑰植株生长被抑制的现象。

未采取防治措施的清水对照处理的玫瑰产量仅为827 kg/hm2,而苯醚菌酯处理的产量达到了2 256 kg/hm2。该地区玫瑰白粉病发生危害严重,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建议花农优先选用苯醚菌酯防治玫瑰白粉病,也可以选用嘧菌酯、己唑醇和腈菌唑等药剂。在白粉病发生初期开始喷药,间隔7 d后再喷1次,2次防治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食用玫瑰产量。玫瑰白粉病的防治应避免使用三唑酮药剂。同时,为了避免食用玫瑰对药剂产生抗性,苯醚菌酯可与嘧菌酯、己唑醇、腈菌唑交替使用。

受贵州温暖潮湿天气的影响,玫瑰白粉病传播速度快,且在玫瑰白粉病菌侵染初期,花农很难发现病症,经常错过防治关键时期,从而降低了药剂的防治效果,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建议玫瑰生产中宜采用“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植保方针,每年4月初在发病区域用药预防[5];当邻近区域出现发病中心时,对该种植区域未发病玫瑰进行大规模防控。

猜你喜欢
三唑酮苯醚嘧菌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5%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悬浮剂
33%苯醚甲环唑·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扬彩)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分析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仪测定蔬菜中三唑酮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拌种控虫防病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草莓及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
激健减量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