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诗尧
摘 要:以广州市M社区“四点半学堂”服务为例,通过前期的需求调研,介绍了服务的发展现状,表明服务在提升社工知晓度、缓解家长课业辅导压力、搭建义工服务平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仍存在人员支持和活动场地有限、服务内容单一化、人员管理规范落实不到位、社会工作者专业性受到质疑等问题。为了服务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提出了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丰富学堂服务内容及形式、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管理规范等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四点半学堂;社会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72
1 研究背景
按照现行广州市中小学生教育管理规定,全市小学生下午的放学时间普遍在4點到4点半之间,而家长的下班时间基本在6点以后,因此,这里会出现“两小时的时间空档”。很多孩子因家长(特别是双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接管,放学后四处玩耍,处于失管、失教的状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市场上大量的课后托管机构应运而生。然而,这类托管机构大多属于家庭作坊式经营、无证经营,同时存在着设施不齐、管理缺位、师资薄弱等情况,除此,高昂的收费也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目前,课后托管服务大多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互助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尚未有进一步推进,监管力度与模式都需继续完善,如何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学生托管工作安全、有序、规范运行,将成为持续的研究话题。
2 广州市M社区课后托管需求情况
广州市M社区所属街道的户籍人口达2.7万户,其中,三口之家将近有1.1万户,占41.30%,多以“双职工”家庭为主,且子女年龄较小,大多正处于小学阶段。因此,在孩子放学后及家长下班的这段时间,会出现“两小时照顾空档”的情况。
为了更好了解与掌握“两小时照顾空档”的情况与需求,社区的驻点社工采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对M社区6至12岁儿童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92.9%(表1)。
在本次被调查的家庭中,6~10岁的孩子共有53人,占比81.6%,低龄儿童占多数;属于双职工类型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75.4%,不属于双职工家庭的占24.6%,由此可推断,6至12岁儿童家庭中父母都需外出上班的比例较大;放学后,孩子由父母亲自接送的有20人,占30.8%,非父母接送的则占69.2%;而对于校外托管的需求程度,有83.0%的家长表示“需要”,270%的家长则表示“不需要”,由此可见绝大部分6至12岁儿童家庭对小学生托管服务都有较大的需求;而对于托管服务模式的选择,有近80%的家长倾向于“公益性托管”服务模式(非营利)。
M社区的驻点项目社工在掌握这一情况后,决定在该社区开设“四点半学堂”服务。“四点半学堂”是指在小学放学后的4点半到6点半及寒暑假期间,社会工作者利用已有的社区场地,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为6~12岁的学生开展课后托管、学习辅导和娱乐等的综合服务模式。
3 “四点半学堂”的发展现状
到2018年8月为止,M社区共开展了两期“四点半学堂”、两期夏令营和一期冬令营,仅用一年的时间,共服务青少年100余人。M社区负责该项目的社工仅有2人,人手严重不足,为了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服务,于是通过与其他项目的社工合作,再链接社区周边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最终决定采用“社工+义工”的模式开展服务。
2017年9月在街道的帮助下,第一期“四点半课堂”正式开始招生,同时决定收取每人每月300元的费用,该费用主要用于为学生提供每日的课后茶点的购买费及适当补贴志愿者的路费等开支。当期报读人数每月大致在25人左右,因为人数较多,社工决定采用分区域管理,即低年级在一区域,高年级在另一区域,每一区域都安排一名义工负责看管及辅导,同时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暂时无法展开课后的兴趣活动。
有了第一期的经验后,为了提升服务质量,2018年2月开始第二期“四点半课堂”决定上调费用,每人每月收取400元,在保证原有服务的基础上,采取“一人一册”的管理办法,即每一学员都有个人专属的课堂表现记录本,同时每隔两月会为当季生日的学员举办生日会,以及表彰表现出色的学员,另外还开展课后兴趣小组,如安全教育讲座、手工课堂等活动。然而到了5月份的时候,广州不少小学开始试行校内课后托管,受此影响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学员剩下15人左右。
M社区除了开展日常上学期间的“四点半学堂”外,在假期也有开展冬、夏令营,以夏令营为例子,一期夏令营分为3小期,服务时间覆盖整个暑假,每一小期的时长为两周10个工作日,时间从早上9点至下午5点,服务内容除了常规的作业辅导外,还开办不少的兴趣小组,如外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假期时间,相比于“四点半学堂”,冬、夏令营更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
4 “四点半学堂”的发展成效
4.1 提升社工在社区的知晓度
社工进驻M社区已近3年,在未开展“四点半学堂”前,社区里大部分的居民都不知道有社工,即使有部分居民听说过“社工”一词,但实际上也不清楚社工的工作。不过随着“四点半学堂”服务的开展,很多父母通过接送孩子上下课,开始对社工渐渐有了认识,久而久之社工在社区的知晓度不断提升。而借助“四点半学堂”开办的契机,社会工作者同时还会举办丰富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手工义卖、绘画比赛等等,前来参加的居民除了是学堂的学员外,还有不少他们的同学、朋友。通过这一形式,极大地丰富社区文化,发挥社区教育的补偿作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4.2 缓解家长课业辅导压力
在正式开展“四点半学堂”服务前,社工对M社区内6至12岁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一项关于“课业辅导压力”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73.8%的家长表示对于子女课业辅导是有压力的,只有26.2%的家长表示没有压力(见表2)。同时,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课业辅导压力主要来源于“无暇顾忌子女功课”,其次是“知识量不足以辅导子女功课”(见图1)。
随着“四点半学堂”服务的开展,M社区不少的家长都纷纷表示,孩子在参加“四点半学堂”后,自己可以安心地工作,不用再担心孩子独自在家的安全问题,而有了老师的辅导,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M社区所开展的“四点半学堂”有别于校外一般的托管机构,这里除了辅导孩子作业外,还会举办丰富的课间活动,让孩子们告别沉闷的课堂,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4.3 搭建义工服务平台
M社区负责“四点半学堂”服务的社工仅有2人,人手严重不足,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最终决定采用“社工+义工”的模式开展服务,即社工负责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义工负责学员的学业辅导,而义工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链接社区周边高校的志愿者组织。服务开展一年来,M社区社工共链接两间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形成一批相對稳定的义工队伍,这批义工队伍除了支持日常的“四点半学堂”服务外,同时还积极支持社区的其他活动。
5 “四点半学堂”存在的问题
5.1 人员支持和活动场地有限
目前,M社区“四点半学堂”采取的是每天1名社工+2名义工轮岗的管理模式,即由一名社工坐班监督,两名义工负责教学,但面对15名服务对象,就教学而言,人员配比达到1:8,即一名义工负责8名学员的学业辅导,显然,这对于义工来说,工作压力过大。另外,参加“四点半学堂”的学员年级跨度较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鉴于服务场地有限,在学员管理方面,无法做到分级管理。同时,当完成作业的学员达到一定数量时,要想开展兴趣活动时,狭小的活动空间势必会影响其他尚在学习的学员。
5.2 服务内容单一化
当前,M社区“四点半学堂”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学业辅导及兴趣拓展两方面上,服务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满足部分学员的个性化要求,例如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内容。而对于低年级学员的家长来说,他们大多都希望社工能扩大服务范围,尤其是能提供接送服务,真正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5.3 人员管理规范落实不到位
“四点半学堂”服务在M社区开展已有一年,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管理规范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二期的“四点半学堂”中,M社区社会工作者制定出相关人员的管理规范细则,其中包括了社会工作者、义工、学员及家长的权力、义务、职责等内容。但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诸多障碍,如学员的不配合、义工的流动等问题,这些无疑都会阻碍规范的落实,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四点半学堂”日后的发展。
5.4 社会工作者专业性受到质疑
社会工作者,指的是受过社会工作大学教育或是取得国家或地方社会工作资格认可的,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自觉实践社工价值、理念和方法的从业者。在“四点半学堂”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是资源链接及监督管理的角色,然而在现实开展过程中,由于会受到人手不足的影响,社会工作者有时也会担负学业辅导的责任,因为专业的限制,会出现服务错漏的情况,从而导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遭到质疑。
6 社区“四点半学堂”发展展望
6.1 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
在广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司法、戒毒、社区矫正等方面,而将社区“四点半学堂”作为购买服务尚不多见。因此,政府在全面推进和购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之外,仍然要考虑保持对其他专项服务的购买力度。其中,社区“四点半学堂”应纳入购买范围内,只有得到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社区“四点半学堂”服务才能得以长远、有效地发展。
6.2 丰富学堂服务内容及形式
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四点半学堂”服务要有别于市面上普遍的托管服务,应该走出传统教学体系,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手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堂内容和形式。社工除了日常监督学员按时、高质地完成作业外,还要开展社会工作小组活动,向学员普及课外知识,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面对有特殊需求的学员,还应开展个案工作,更好地帮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学员健康成长。
6.3 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社会工作者在“四点半学堂”中,主要承担的是资源链接的责任,即通过链接高校的志愿者组织,为“四点半学堂”的顺利开展提供教学保障。除此,社会工作者还担负着保障学员在校安全、开展小组活动等职责。因此,在保证教师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尽量避免承担辅导学员学业的责任。
6.4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管理规范
推进社区“四点半学堂”服务的长远发展,除了要有一系列人员、资金和场地的保障外,完善的管理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明确界定“四点半学堂”的服务对象,确保服务的是真正有困难的家庭;第二,按“月”为单位,建立服务评估制度,及时反思和修改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第三,制定应急情况处理方案,如学员发生意外伤害、志愿者不足等情况的解决办法;第四,对学员和志愿者实行积分激励机制,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志愿者服务热情。最后,制定出完善的管理规范后,如何有效落实才是关键?因此,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学员及学员家长的四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四点半学堂”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祥,曹国慧.“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2):60.
[2]余冰,郭伟信.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1):49.
[3]田友丽.社会工作机构“托管课堂”项目成效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1):158-159.
[4]宝图雅.社工在“四点半学校”中的角色定位、工作方法和功能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7.
[5]周纯义,任晓秋,王娜.“四点半课堂”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