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斌
摘 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能较好地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和新科技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根据职业标准重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技能素质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无缝对接;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17
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了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但目前普遍存在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何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规格满足社会需求是目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以企业的需求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为切入口,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主要求职和就业单位的实证调查,试图寻找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症结所在,由此提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现路径,推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赢。
1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和发展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许多国家在吸取了传统学徒制優点和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了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等。现代学徒制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2014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遴选确定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65家单位),2017年公布了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63家单位);2018年教育部拟遴选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40个左右)。由此可见,国家在逐步扩大现代学徒制实施范围和规模的基础上,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促进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即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现代学徒制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许多专家、学者从历史实践、现实角度和理论探索等多角度地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研究,现代学徒制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对学生采用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顶岗实习、校中厂、订单式培养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是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除了教育部公布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外,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与企业的合作。
2 新形势下物流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分析
2.1 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
(1)智能技术发展带动智慧物流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互联网与物流业深度融合,物流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提升物流数字化程度,共享、众包、众筹等新的分工协作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机器人、无人分拣、无人驾驶、无人机配送、智能仓库等已进入实质探索阶段,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特征。物流体系将实现运营的智能化、操作的无人化和决策的智慧化。
(2)物流服务范围向供应链两端延伸。物流企业从只承担第三方物流,逐步拓展到介入企业的生产、销售阶段,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信息,逐渐与制造业建立深度合作,物流服务不断向供应链两端延伸。在供应链上游为制造企业提供零部件与原材料采购服务、零部件与原材料入场物流服务及原材料库存管理服务等;在供应链下游为制造企业提供生产线后端物流加工服务、产成品销售物流服务及售后物流服务等。物流服务一方面不断向采购、分销、定制、加工、销售等延伸;另一方面,向相关产业延伸,如向零售、酒店、会展、体育等相关产业延伸。
(3)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电子商务具有灵活、高速和廉价的优势以及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等特点,促进现代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物流向着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促使物流系统进一步完善。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6.7 万亿元, 同比增长24%;2017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902.4亿元,同比增长80.6%。据媒体报道,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大国,庞大的电商市场必然会推进物流的发展。
2.2 新形势下物流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新形势下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具有几个特点:第一,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和中层管理岗位比较欠缺人才,而大型物流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特别是高层管理岗位比较欠缺人才。第二,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基层操作岗位将主要由智能机械系统完成,因此,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是物流企业需求主流。第三,由于物流服务范围向供应链两端延伸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行业跨界合作逐步增多,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才需求量的同时,对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3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现路径
物流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就是实现五个对接,即实现物流专业设置与物流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3.1 深入物流企业调研,关注物流行业发展动态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所决定的。通过深入物流企业调研,收集企业行业发展最新信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状况,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对物流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实时动态关注,使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
3.2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进一步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师与师傅应按照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生产规范及操作技能等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突破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完善,如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能与企业基本同步更新;实训基地要运用与物流企业一样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营模式;有保证实训基地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机制和制度。
3.3 重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
首先,要开展企业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群和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其次,建立有物流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细化职业能力标准,重新修订专业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和安排专业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体系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明确理论学习部分和技能培训部分,设置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课程,建立以职业标准所对应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模块化体系。
3.4 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物流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应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调整物流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使专业教学更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和考核,使学生毕业前达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提升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上岗后的适应期。
3.5 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地方政府机构牵头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职教集团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集团成员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政策互惠。充分發挥集团成员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建设、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及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培养”和“零距离上岗”。学校、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全方位合作,联合培养物流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行业队伍素质、企业生产效益共同提高的校企“双赢”。
4 结束语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一战略的实施势必极大推动对制造业生产的连续性和链接性有着重要支撑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技能过硬、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技能型物流人才,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不断了解分析物流行业需求和岗位变化,及时调整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与物流企业行业的合作,实现学生技能素质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陈林河.从企业需求的视角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刘阳.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4]戴锋.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