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绿色体验渠道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提鲜”

2018-12-10 11:03赖其煊
教师·中 2018年9期
关键词:艺术表演道德素质品德

赖其煊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特征分析

1.社会性

社会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基本特征,其包含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生活、体验生活。社会性普遍体现在人际交往当中,人的思想品德与其生活的圈子相互联系,只有在面对社会、生活与学习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

2.综合性

综合性的内涵是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作为独立科目而存在。一方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学习能够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1]。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包含了人文、历史以及科学等科目的内容,多角度地诠释社会中的思想品德,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能够辅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3.生活性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延伸性质,品德与生活(社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道德是通过生活体现的,是一门让人懂得生活的科目,让人们学会去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也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开设的主要目标,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中的优良品格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要做的,生活中的细节都和道德有关,反映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言一行反映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设立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待人接物,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现状分析

1.学校缺乏重视,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认识片面

学校重成绩轻素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新旧教育目标的过渡期,应试教育观念中语文、数学学科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虽然品德与生活(社会)科目已列入考试科目,但学校对这门科目的设置更多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门面上的工作做得很到位,但只是空架子,并没有实际的内涵,学校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语文、数学上,这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同时,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认知上的片面必然导致行为上的轻视,教师更多也是应付教学上的需要,并没有过多心思潜心钻研这门学科,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了,学生在这方面上基本都是“自给自足”,都是根据平时生活中的事情判断来进行自我补充。但小学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不能够分辨事物的本质,那么不好的行为也会被吸纳,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2.教学脱离实际,内容空泛

教学方法仍是传统教学方式,没有结合课程的特性,讲授的内容空泛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提高学生智力以及知识层面为主要目的,忽视了非智力层面的培养,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并没有形成一个细致合理的教学方案。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这块的教学是空白的,大多时候都是照着课本念,讲解起来也十分空泛[2]。学生对内容并不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消化,空泛的内容理论已经背离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塑造思想、品格的初衷。学生既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又不明白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纵观当下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这样的现象是极多的,连学生都质疑这门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课程的讲授与实际的生活之间缺乏联系性,教学方式严重滞后,和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绿色体验渠道开设的教学策略

1.重视素质教育,实现德智和谐发展

改变旧有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优化教学资源在非智力课程中的比重,实现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将非智力科目的学习纳入学生档案以及教师评价当中去,形成对教师的硬性教学要求;同时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教学宣讲活动,形成校园学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评价结构发生改变之后,非智力科目的比重加大了,教师就会主动地去重视这门科目,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中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也加大了,学生会在观念上改变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错误观念[3]。这是硬性的办法,对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能够形成一种控制;但是长远来看,应试教育一天不改变,品德与生活(社会)科目的重视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不能够良好地进行开展很大成分是因为应试教育观念在作祟,教师应该改变原有教学态度,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进行全面的认知,意识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形成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2.艺术表演体验模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4]

多样化的艺术表演结合道德教育思想,相互渗透。通过进行艺术表演的形式,学生能更深刻地记住道德教育中的思想。比如学生通过小品、唱歌等艺术表演形式能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思想表现出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结合了音乐课程、表演课程,就会发生很好的反应:让枯燥的理论经过艺术的处理重新回归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具体的表演体验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记住尊老爱幼的道德,也能够把艺术的魅力展现出来,实现教学的综合发展。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性。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协调性,艺术表演表达的是思想,思想又可以转化成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催化剂。

3.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寓教于乐

个性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寓教于乐的方法是在施教的同时,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丰富的知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的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让其承受压力。

四、结语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提高非智力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注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加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和其他科目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只有具备优秀道德素质的人,才能符合社会人才发展战略的蓝图。

参考文献:

[1]林 泉.小學品社课教学具体实施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5(50):143.

[2]黄国端.浅析知情交融的小学品社课教学策略[J/OL].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4):39.

[3]王颖涛.为小学品社课教学“开方治病”[J].赤子(上中旬),2015(7):281.

[4]牛通林.情境陶冶情操活动铸就品德——创设小学品社活动课堂的几点做法[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0):181.

猜你喜欢
艺术表演道德素质品德
Jiao Ayi| 《娇阿依》
演出监督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分析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