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治疗在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中的作用

2018-12-10 10:40许盈盈叶励超蔡乾坤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5期

许盈盈 叶励超 蔡乾坤

[摘要] 目的 探讨在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中应用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117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纳入该次研究,将其按照自主意愿选择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抗抑郁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单一常规基础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程度、疼痛程度、血糖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NPIS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时的NP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及疼痛程度,对空腹血糖及HbA1c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的推广。

[关键词] 抗抑郁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抑郁焦虑

[中图分类号] R7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8(a)-0182-02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等[1],患者长期处于疼痛状态下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该次研究为了对提高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改善效果提供更多依据,对该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9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联用抗抑郁治疗的方案,并将治疗效果与单一基础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治疗的117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按照自主意愿选择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抗抑郁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单一常规基础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36例,年龄在44~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5.8)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在4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8±6.0)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标准

入组的患者被均确诊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经电生理学检查提示周围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受累,排除近3个月有抗抑郁药物治疗史、精神疾病、有自杀倾向及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研究获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书。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血糖控制、营养支持、改善微循环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抗抑郁治疗,给予患者20 mg/次的西酞普兰口服治疗(国药准字:H20051923),1次/d,治疗1周后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最高剂量不超过6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4 判定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分[3],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采用NPIS疼痛评估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4],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烈。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程度对比

研究发现,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发现,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P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时的NP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对比

研究表明,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不明显。见表3。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发生轻微的恶心、口干、嗜睡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国外研究显示正常人抑郁、焦虑的发病率约为10%[5],而我国国内抑郁、焦虑的发病率约在3%左右,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由于需要长期通过药物控制血糖,再加上痛性神经病变造成的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更高。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的治疗难点在于:①疼痛会作为强烈的应激源激活相关表达,从而使HPA功能发生亢进。②抑郁焦虑会使皮质醇及生长激素的分泌显著增加,进而对胰岛素起到拮抗作用,患者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还会导致各种升糖素高居不下,最终致使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抑郁焦虑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导致血糖控制效果降低的同时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

临床发现常规基础治疗虽然能较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6],但由于无法及时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因此在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治疗中的效果有限。该次研究采用抗抑郁治疗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抗抑郁治疗的联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要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及HbA1c水平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抗抑郁治疗的联用可起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血糖控制的作用,考虑原因是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消除后,治疗依从性会相应提高,对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另外依从性的提升有助于升糖激素的下降,进一步提高血糖的控制力度;患者负性情绪的消除意味着对疼痛的耐受增加,积极的治疗能使疼痛症状消除更快。研究中还发现,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及疼痛程度,还能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力度,药物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玉来,王小平,付文革,等.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研究进展[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1):62-64.

[2] 王彩萍,王文锐.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2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4):391-392.

[3] 马丽,王先敏,陈茜,等.温通活血乳膏联合肢体气压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1,1(19):1665-1667.

[4] 雷烨.抗抑郁治疗在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的影响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109-110.

[5] 刘娟.盐酸舍曲林治疗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02-1203.

[6] 周勤梅.抗抑郁剂治疗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症疗效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6):592-594.

(收稿日期:20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