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延钊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控制度,特别是针对国有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体量大、层级多、流程管理复杂等实际特点,设计、评估并不断完善集团战略管理方案提升国有企业集团管控水平与管控效率。本文通过对协同管理与战略管控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区域国有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实际,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战略管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协同管理;战略管控;深化改革
一、协同管理与集团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化
1.协同管理理论的研究概述
协同管理与集团管控的理论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管控理论,主要围绕管理控制行为因素和管理控制权理论展开研究,按照理论发展脉络可以划分为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封闭系统论阶段、以一般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信任控制模式、以系统管理论和权变管理轮为基础的“开放-理性”研究阶段,和以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而基础的“开放-自然”阶段,共四个阶段。西方学者主要通过市场、组织结构、战略规划等维度等视角,对管理控制的策略、风格、形态或机制进行探索。G.Ouchi(1979)提出组织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三大策略:即市场控制、官僚控制和小团体控制等。Govindarajan和Fisherz(1990)在Ouchi提出的控制机制理论基础上,通过对集团公司的控制形态的研究,提出可以划分为行为控制与结果控制两种。MichalGoold(2004)等人提出了三种集团公司管理风格,包括战略规划型、战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与西方经典理论基本一致,黎怀君和李晓玲(2007)认为,集团管控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有相对适合与不适合,集团管控模式的核心是集团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度的把握。张凯、张庆晨(2008)通过对控制强度与控制广度的研究,提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需要注重构建一级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完善一级财务管控。
2.集团战略管控理论的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交易成本、文化价值、资源分享和集团战略管理等视角进行研究。Baliga和Jaeger(1984)根据资源依赖程度和关系,提炼成为共同依赖型、互惠互存型和结果依赖型三种,而其与环境、文化差异交互作用后,则会对企业管控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导致授权与集权、文化控制及官僚控制等管控模式。Simmons(1994)认为企业集团应重点强调管控措施与具体管控内容,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应采取控制杠杆的理论研究战略管理,同时提出了主要管理事项包括了实施战略决策、战略更新和战略控制等要素。Gencturk和Aulakh(1995)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并以之为基础提出,在企业战略管控中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
Vooselman(2002)通过对企业经营的实际调查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企业集团管控效率的提升必须以分析交易特点和管控手段之间的内涵联系为基础,进而研究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对战略管控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Goold(2004)等人经实地调查研究提出,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流程和特征,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风格主要包括战略控制型、财务控制型和战略规划型等。
国内学者对集团管控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不同角度对集团管控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2000年以后,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开始将集团管控的内容等同于集团管控模式或认为是在特定管控模式下的一系列实施措施。竺素娥(2002)认为要落实有效的集团企业管控措施,就需要在集团公司管理架构中构建有效、严谨的集团财务控制体系。张文魁(2003)通过对集团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管控关系的实地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财务控制是管理的底线,官僚式控制是管控的基础,管理会计和管理审计是必要条件。陈志军(2006)从资源划分的角度通过对集团公司管控理论的研究,提出具体管控模式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文化、战略、财务、信息、绩效管控等。王昶(2010)通过构建了管控理论分析模型,以大量实证数据为基础分析,认为集团公司的企业绩效和战略管控之前并不存在直接的显著相关关系,集团公司战略需要与其他众多企业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
3.其他衍生理论
国内外众多学者以集团管控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结合企业发展经营的其他理论成果,逐步研究了一系列衍生理论,如价值创造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等。学者杨复兴、闫建军(2004)通过以企业价值创造理论为基础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可以概括为古典利润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新古典利润理论、埃尔钦(张五常)“吹风”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共五大理论体系。其中,企业能力理论在前几个理论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产品转移到了企业,提出企业具有内生性,企业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的才能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因素,企业需要从内部构建企业知识与企业能力推动企业成长。
二、我国国有企业集团战略管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業集团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在政府推动、市场机制等多种作用中组建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世界领先的大型集团企业。纵观我国整体国有企业发展路径,大部分企业管控水平参差不齐,还处在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本文认为,集团战略管理是推动集团价值创造的过程,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协同管理与战略管控两个方面。协同管理强调协调把控利益与风险,是基于所有权的资本控制和基于经营权的价值管理的统一;战略管理偏重于强调企业集团的基本利益关系,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包括集团的资本控制和价值管理等。
根据前文的理论综述,结合对区域国有企业的调查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在战略管控方面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战略管控理论发展滞后于企业经营实际
国有企业集团管控理论发展明显滞后于国有企业经营、扩张的阶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国有企业要加强党的领导,在管理流程中,企业党委决策前置,而具体决策机制如何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等方面等研究成果极少,也缺乏对企业实践的管理意义。
2.对我国企业集团战略管控现状的评价研究不足
学术界部分学者偏向于对企业管理机制、特别是集团总部与所属公司之间的“中心-边缘”结构的状态论述,偏向于静态描述。而对于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现状的评估、特别是企业所选择的战略管理模式与经营实际的匹配程度、效率与评估等领域,学术界尚未获得统一的认识,战略管理模式与企业经营实際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较为普遍。
3.协调管理与集团战略管控理论缺乏动态协调机制
集团战略管控理论的研究主体、作用机制与协同管理的作用机制尚不能够获得较好的匹配,特别是在论述“总部-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多重关系上尚未达成共识。
企业经营中,需要根据市场、政策、和监管需要不断调整战略管理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协同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较少涉及到二者理论的融合、对于其之间的动态协调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关于完善我国企业集团战略管控与协同管理的政策建议
1.明确企业集团战略、协同管理的作用边界
通过深入的研究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各项决策管理流程之中,从理论和实践中将党委决策与企业管理、业务经营相融合,彻底提升企业资源分配效率和管理效率,创造性的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集团发展的新道路。
2.加强协同管理与集团战略管理二者作用机制的研究
在不同战略模式管控下,各级所属公司之间从业务、管理到资源之间的协同调配是新时期、新经济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理论基础。
3.加强对国有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模式评价的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是否符合企业集团发展的现状、是否符合上级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要求,是国有企业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发挥经济支柱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推动深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关键在于如何从理论上梳理出集团战略管理理论的边界与作用机制,使之对企业发展具备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国有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帮助企业选择适宜的战略管理方案,提高要素分配管理效率,深入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提升经营水平,有效推动我国国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大勇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雷光华.价值导向的集团管控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3]付春满.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