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丽 李爽
摘 要:将弘扬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适应性发展。本研究提出以茶文化典型内容为依托、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针对大学生成长典型问题,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内容甄选和现代转换,形成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校茶文化教育内容。重构之后的茶文化教育内容涵盖以茶雅志、以茶明德、以茶润心三大学习领域,包括和、敬、理、廉、美、真、静、怡、健九个学习主题,依托茶道精神领悟和茶艺仪规熏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茶道;茶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中华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明,承载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丰富价值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典型。伴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逐渐丰富。学者们指出茶的哲学性、文化性是提升国人精神境界的一剂良方;茶艺茶礼能够引导学生尊重礼节、讲究礼仪,进而延伸到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和对高层次道德品质的追求;传统茶文化价值观通过道德宣讲、审美启发、社交实现等途径对高校学生心理成长产生影响。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认可,二者相结合的实现路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相对成熟。但是,如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传统茶文化进行科学甄别、正确取舍以及挖掘开新,其基本要求有待明确,具体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建也鲜有讨论,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教育内容构建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茶文化教育,应当在完整解读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合理取舍和现代转换,其构建要求体现为典型性、先进性、针对性。
(一)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对茶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把握,引入体现国民性格和精神境界的核心内容。典型性是茶文化教育内容在广度上的要求。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华茶文化呈现为茶艺和茶道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茶文化的外显行为和物质载体,包括茶、空间、器具、制茶工艺、冲泡技艺等内容。正是基于对“艺”这一仪式的追求与坚持,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文化活动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思想内核变得可视、可触。茶道是以茶修道的人生体验,是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茶道主张以茶戴礼、以茶表意和以茶养心,重点引申有关为人的文化内涵。唐代陆羽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通过著《茶经》对茶文化进行精妙且系统的总结。当代学者亦见仁见智提出一系列茶道理念。庄晚芳总结中国茶道精神为“廉、美、和、敬”;台湾林荆南提出“美、健、性、伦”茶道四义;程启坤和姚国坤主张“理、敬、清、融”为中国茶德;林治归纳了“和、静、怡、真”茶道四谛。此外还有陈香白的“和”理念,台湾范增平提出的“和、俭、静、洁”,周渝提出的“正、静、清、圆”等。在各种茶道理念中存在涵义相近的内容,本研究选取“和、敬、廉、美、静、理、健、真、怡”作为茶道教育内容。兼顾“道”和“艺”的学习领悟,可以使大学生相对系统地触及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体现茶文化教育的典型性要求。
(二)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茶文化教育应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是对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完善和补充,体现教育内容的高度要求。
茶文化教育的先进性通过以下方面实现:第一,有助于树立理想信念,深刻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有助于掌握与遵守道德规范;第四,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①中国茶文化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礼仪风范,倡导人与外界的和谐关系,追求互助、互爱和互敬,主张通过茶的文化精神磨砺自我意志,这些内容超越时空具有时代价值,可以有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一脉相承之惊喜。
(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茶文化内容进行挖掘与功能创新。茶文化教育通过对症下药,有针对地呈现内容,体现教育内容的深度要求。
高校茶文化教育应当重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剖析与化解:第一、理想缺失、信念不足。部分学生将个人利益看得過于重要,群体观念淡薄,缺少国家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道德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存在公共意识淡薄、忽视职业道德、欠缺可持续发展观、不关心他人境遇等现象。第三,心理素质需要淬炼。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其认知结构、情绪状态、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等还处于待磨砺状态。第四,不注重身体健康。部分大学生存在生活作息不规律、对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的问题。茶文化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结构,形成理想信念,升华思想情趣,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实现身心成长。
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茶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本研究以茶文化“道艺双修”之典型内容为依托,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针对大学生成长需要进行精华汲取与现代转换,构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校茶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一)以茶雅志之信念精神篇
理想信念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则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大学生通过领会和谐、大爱、仁义、自省等茶文化精神,可以孕育爱国抱负和集体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依据和行为规范。
1.和:酸甜苦涩调太和
“和”被视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对事物保持协调稳定状态的追求。茶道之“和”体现出对于儒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首先,茶艺三要素之境、艺、人应当和谐。品茶环境要契合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品茶之人的个性或是茶事主题相符合。其次,和谐状态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实现。茶有轻烘重焙之味,水有甘冽咸苦之分,器有材质风格之别,正是事茶之人通过备水、择茶、取器,而后经过“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烹茶技艺,冲泡出“太和”之汤。大学生领悟“和”的精神,就是要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的精神来对待世间万物,通过“天时地利人和”获取生生不息的动力;就是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对国家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将“有核心价值”的个人与“有核心价值”的社会有机联结,达成统一。
2.敬:敬人爱民礼之本
“敬”,意寓“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敬为礼之本,礼为敬之文,茶文化提倡“以茶戴礼”,通过茶礼来表达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茶艺有茶主人礼和茶客人礼之说。以茶待客时茶主人要根据客人的特点选泡合适的茶;泡茶时当着客人的面洁具;分茶时讲究精华均分,美好共享;茶主人行“奉茶礼”,茶客人行“扣茶礼”。大学生学习茶礼之“敬”意,在于领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在于养成遵纪守法、尊人重道的良好品质;在于培养互助友爱、协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在于形成待人诚恳、与人为善的交往方式,从而实现和谐的社会互动。
3.理:品茶论理启智慧
理,指“品茶论理,理智和气”。古今茶人推崇通过饮茶参悟自省和交流启智。一方面,独饮可以得神。例如苏轼通过品茶,寄托其刚直坚正之品格追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通过“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读”咏茶之德性与高洁之趣。另一方面,众品可以得智。姚国坤提出“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促进和解。”茶文化中存在诸多以茶启智的机缘。茶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凌云而背负青天,其生存不需风和日丽,象征坚忍不拔之志;茶农辛勤采摘茶青,通过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艺制成六大茶类,体现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刚柔并济的茶性也可引申出自由与法制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大学生以茶明理,在于多思考,培养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于善交流,敢于追求真理,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以茶明德之道德情操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体现,是约束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的一种力量。茶有茶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茶德深受世人认可并推崇备至。大学生学习茶德有助于加强对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真诚守信等道德规范的遵守。
1.廉:德行精俭世所贵
廉,指清廉、勤俭有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生命存在的真谛是淡泊名利,追求不为物质世界所困顿的精神生活。无论是魏晋南北朝的“以茶养廉”,还是唐朝的“茶道大行”,或是宋代文人茶道,以及深邃淡雅的明清茶文化,中国茶人始终追求“廉”之精神境界。茶圣陆羽一生坚忍克制,认为“茶性节俭,最宜德行精俭之人饮”。苏轼做《叶嘉传》,将茶拟人为闽人叶嘉,赞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大学生学习“廉”,在于领悟其时代内涵。一是克制物欲,不盲目攀比。在现代社会中,人容易过度的物化,相互攀比,只有清空被物欲塞满的心理“茶杯”,用清明、理性的精神之汤注之,才能不驭于物,成为心灵的主人;二是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人对于环境的索取也应当“廉”,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敬畏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美:匠心独运显美律
美指“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仪规。茶之事物是静态的美,诸如品茶的环境、器具,都必须美观而调和;茶之仪规是动态的美,见诸治茶事时洁其身、正其心、必敬必诚等仪容气度。美律是对生活方式的升华,正是基于对事茶过程一丝不苟的讲究和洞幽烛微的精细鉴别,美得以被创造。潮汕功夫茶是茶之美律的典型代表。功夫茶“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和高雅的茶艺方式,体现出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大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审美熏陶,为美的外形和形式所吸引,为创造美的工匠精神感动,进而将这种审美追求应用于工作,形成恪尽职守、尽善尽美的职业道德,这便实现了从艺术审美到品德审美的升华。
3.真:返璞归真诚立世
真,指返璞归真,展现真诚本性。茶树生于高山,受雨露日月光华之滋养,因此被誉为尘外仙芽。人们通过饮茶,感受生命个体与大自然的融为一体,从而涤除积垢,参悟禅理,得享天地清和之气。在六大茶類中,绿茶为不发酵茶,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内的天然物质,其内在状态最接近天然;白茶为轻发酵茶,加工工艺不炒不揉,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茶青外形,被誉为“最天然的茶”。通过冲泡、品饮天然之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返璞归真之境界。大学生饮茶悟真,在于形成真诚待人的作风,与人交往能有真言行,如:问寒问暖、推心置腹、谏言等;在于理解“民无信不立”“非诚无以处世”的诚信要求,敢于信守承诺,勇于承担责任;在于自省自律,摒弃弄虚作假、存心不良等恶行,纯真处世。
(三)以茶润心之身心健康篇
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力素养是支撑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条件。大学生学习茶文化能够优化认知结构,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社会适应力。
1.静:泰然自若养静气
静,是安静,心静。茶道好静,首先体现为雅且静的品茗环境。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最适宜饮茶的环境是窗明几净、轻阴微雨、小桥画舫等,有山有水,既雅且静。其次,茶道追求心静。古人认为茶“中澹闲洁,韵高致静”,通过品茶静心,可以涵养虚怀若谷、内敛含藏、洞察明澈之修为。在茶艺层面,不妨以红茶为例领悟静的境界。红茶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若非专心致志难以成茶,此为静心之功。红茶极具包容性,可与蜂蜜、牛奶、柠檬制作调饮而不失茶之本味,体现虚怀若谷的精神。大学生品茗静心之要义为:(1)尝试“一饮涤昏寐”。一盏清茶在手,品尝着清爽而略带苦涩的茶汤,精神由困顿转为清明,心态由浮躁转为冷静,从而生发对现实清醒理智的思考;(2)领悟“沸水冲酽茶”。理性面对压力挫折,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洞察到人只有栉风沐雨、历经锤炼,才有如茶般沁人的清香;(3)追求“宁静以致远”。学会保持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从而实现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2.怡:一缕茗香涤烦恼
怡即神怡,指通过品茶获得精神的愉悦。晚唐茶人裴汶在《茶述》中将茶性概括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煩,其功致和”。饮茶有清趣,李清照与其夫君赵明诚饭罢“赌书泼茶”,成为流传至今的茶趣佳话。在茶艺方面,不妨选择黑茶冲泡来感受茶趣。欣赏干茶的多样外形有趣,动手撬茶有趣,烧水煮茶有趣,品尝出茶的年份、山头、海拔则是专业人士的高级趣味了。大学生以茶怡神,意味着将茶作为整顿身心、清除烦恼、加强人际沟通的有效方式:一人饮茶,可以放松身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举行茶话会,可以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团体商谈,在融洽的气氛中,更能互谅互让,使交流活动更有成效。
3.健:玉蕊清汤健体魄
“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道之“健康”理念有多层含义。首先,发挥茶的保健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可可碱、茶氨酸、维生素、儿茶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衰老、杀菌消炎、助消化、稳定情绪等多种保健功能;第二,冲泡健康的茶。泡茶时必当精选质优之茶、清洁之水,把控水温,把握时间,冲泡得当。第三,科学饮茶。茶有益于健康,但也不能盲目饮用,应当科学适度。例如,要“因时饮茶”,尊重自然规律,不同的季节饮用不同的茶;要“因人饮茶”,根据茶性温、平、寒的差异,选择适合个人体质的茶进行品饮。大学生健康饮茶具体表现为:第一,爱饮茶。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爱喝清茶;第二,善饮茶。掌握有关茶的科学知识和泡茶技艺,正确饮茶;第三,倡饮茶。将“以茶养生”推而广之,促进国民安康。诚如林荆南教授所呼吁: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四、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到处都散发着茶香。茶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维轨迹,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寄托于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高校学生学习茶文化,就是浸润于茶的人文世界,以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以中正的行为践行茶艺,在潜移默化中明心净性、加强修养、改善礼仪社交、完善人生价值。中华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融合,实现了以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塑造人,既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有益探索。
注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文)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倪凤坤.茶对心理健康的功能研究[J].福建茶业,2016(5).
[2]周洋.高校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业,2016(3).
[3]张优.我国茶文化价值观对高校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研究[J].福建茶业,2016(5).
[4]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5]程启坤,姚国坤.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J].中国茶叶,1990(6).
[6]金华.茶文化传播对高校学生心理成长的价值与作用分析[J].福建茶业,2016(2).
[7]司书娟,蔡晨瑞.茶文化中“和解”心理解析[J].绿色料技,2011(11).
[8]庄晚芳.茶文化浅议[J].文化交流.1990(2).
[9]蔡荣章.现代茶艺[M].台湾: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200.
[10]茶道[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C%B6% E9%81%93/819?fr=aladdin,20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