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梅,崔红霞
(1.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2.西安思源学院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经济的全球化对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能读懂英语文献有助于他们快速地获得国外相关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求职成功率和职业发展竞争力。
与此同时,大学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时在逐渐缩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实现所有学生发展成为全能型英语使用者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而且,职场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真正需要全能型英语使用者的职业也不多见。基于以上,文秋芳[1]教授提出并倡导英语教学要实施“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理念,主张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选择英语学习目标和英语课型的自主权,不要求所有的大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都有同等程度的提高[2]15。因此,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大学生能“学用结合”,有效提高他们专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是革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文秋芳教授提出并发展了中国“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论,即“产出导向法”理论。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的原型为“输出驱动假设”,针对的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3],此处的“输出驱动假设”和Swain[4]输出假设不同。两者对适用的学习群体、学习环境以及对输出的界定都不同。文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主要是针对正规课堂教学中的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在说、写、口译以及笔译等方面的输出,所以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在英语专业或大学英语课堂中符合上述各方面的要求。2013年此输出假设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2]15,2014年年初修订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5],同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被正式命名为POA。“产出导向法”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目的是克服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已在多所高校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在2017年5月1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国际论坛——评析“产出导向法”会议上,POA理论提出者文秋芳教授及课题组成员以多元的视角和开放的形式,对POA理论做了总体介绍和各个环节的教学演示和评析[6]。“产出导向法”注重“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2018年3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文教授将“全人教育说”改为“关键能力教育说”。2018年最新修订的POA理论[7]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部分,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完善。
图1 五阶段再修订的POA理论体系[7]
自文秋芳教授提出POA(产出导向法)理论以来,不少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此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以往研究或聚焦于“驱动-促成-评价”各教学环节[8][9]或者聚焦教材编写[10],也有考察POA整体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11],还有基于单个单元教学或者对写作影响等展开的研究[12][13][14],也不乏将其运用于英语课堂来提高人文素养[15]的研究,但鲜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生翻译技能提升的研究。此外,关于英语复合句的定义、结构、翻译等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通过英语复合句的教学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研究。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以英语复合句(主要选自当地企业的一些英文的产品介绍和相关外文文献)为主要教学材料,课堂围绕英语复合句的学习设计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验证学生翻译技能提升的效果,旨在为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口语交流及外文文献阅读扫除障碍。
(一)教学对象、时间及内容。顺应全国大学英语改革的形式和要求,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05年就开始进行分级教学,全校大一新生按高考成绩以及入校后的摸底考试成绩分成A、B、C型班,其中,学生是以不同专业合班组成英语教学班级的,教材也按学生相应水平进行选择。本次教学实践主要选择两个2016级A型理工科的班级(由建筑、生化等专业合班而成)和一个经贸学院(由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合班而成)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这符合POA理论实践对象为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的要求。实验时间为两个星期。在此期间,每周4课时都根据“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选用的语料主要是来自一些企业的产品介绍、大学英语教材、四六级英译汉篇章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英语复合句。它是英语的典型句式之一,也是各种文献中最常见、最具挑战性的句式。教师首先设计产出任务,然后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过程中通过设计应聘交际场景、翻译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活动。最后,通过测试、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证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合作评价的形式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二)教学流程。第一次课,先给学生发放一份关于英语复合句结构以及翻译等方面的前测调查问卷,要求学生用10分钟左右时间做完并上交给老师。以下是根据POA理论设计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师生互评”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输出驱动环节,即设计一个交际场景,假设老师是某个企业的面试考官,而学生是求职者。要求在简单的问答之后,做一份笔译卷(即5个英语复合句的汉译)。给学生30分钟时间去完成,完成后回收答卷。老师批改完学生的答案纸后,结合前测结果,给学生准备输入促成材料。第二步,输入促成环节,在第二次课上,给学生适当的输入材料,即发放各种句式的练习,包括含有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以及状语从句等的复合句练习纸,然后每两个学生一组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再跟同学们一起讨论,并让学生将句子翻译成汉语。这个练习结束后,老师要当堂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各个从句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第三步,师生互评环节,老师对前一次的5句复合句的翻译进行典型错误分析并提出建议,这个典型错误分析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给出可供参考的翻译,也就是师生互评的过程。为了检测输入促成的效果,再给学生发放有5句英语复合句的笔试练习,30分钟之后,回收练习纸。第四步,产出任务的完成,第四次课上,也就是这次实验的最后一次课上,对前一次的翻译练习进行评价,选出5位最佳者,模拟他们求职成功的愉快场景。最后,给学生发一份关于对英语复合句结构以及翻译的后测调查问卷。除了用前后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每次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内容包括学习之后的收获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实验之后还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对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模式的感受等。
(三)教学结果及反思。开放式的问卷主要包括“本模块的学习收获”、“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建议”、“学习的情感体验”五个方面。本次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反思日志95份。
从问卷反馈情况看,学生对于学习收获以及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还有学习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都有超过90%的满意度,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收获很大,对自己表现很满意并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一开始的真实场景模拟,让人很有紧张感,但却让人要学好这模块内容的渴望。”“每次一个小任务,注意力能紧跟着完成任务的节奏,课堂摆脱了想看手机的想法。”“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合作来完成产出任务,激发了自己学习的每个细胞,效率更高了。”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只有5位同学觉得更适应传统的那种老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方式,其他的同学都对这种驱动—促成—评价的POA教学模式表示喜欢。比如“从来没想到枯燥的翻译练习还能那么有趣!”“自己觉得对复合句汉译这个模块掌握的很好,主要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我积极投入了,真正学习发生了。”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建议主要是有些学生觉得还不是特别适应这样一种学用无缝对接以及课堂中不断要求产出任务的模式。这主要是对这种教学理念的普及不够,因为根据前期教师尝试POA的实践,大学生接受POA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实施POA之前,教师必须花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导学”[16]。
综上所述,在为期两周的专门针对学生英语复合句翻译的POA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前后调查问卷、反思日志以及开放式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英语复合句的汉译能力有显著提高,对翻译的信心明显增强。
“产出导向法”引入“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崭新的“驱动—促成—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革新了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本土化”的蓝图[13]113。本次课堂实践,证明“产出导向法”(POA)对模块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翻译技能的提升,学生的产出效果显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产出导向法”能大大提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在POA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对学生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导学”是前提和保障,产出任务的设计、促成材料的输入以及如何进行师生互评均具有很强的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