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毁灭了花季少年

2018-12-10 05:28谢福根
水上消防 2018年3期
关键词:四楼二楼老伯

■谢福根

(上海市消防局,上海 200051)

纷争的流言,人们的猜测,终于在科学的调查结果和缜密的逻辑推断后得以平息。只可惜这个老实本分的孩子,由于无知和疏忽,让自己年轻的生命过早地陨灭,使这个幸福家庭瞬间土崩瓦解,美好的希望变成了泡影。

2007年7月18日9点35分,上海市山西北路一幢四层老式石库门建筑发生火灾。10 分钟后,二楼以上楼层的中间部分突然倒塌。火灾扑灭后,火灾调查人员在二楼发现一具焦黑的男性尸体。这具尸体仰面朝上,头朝北,脚朝南,上半身在房间里,下半身却在阳台上。问题随之而来:死者是谁?火灾发生时,他在做什么?为什么以这样一个姿势死去?在这背后只是一起简单的失火案件,还是另有隐情?

一具奇怪的尸体

7、8月份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两个月。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上海夏天38℃的高温成了家常便饭。有时连续十几个高温日,全城似乎都要热得灼烧起来。

这一天,气温特别高,稍微动几下,就会让人冒出一身汗。10点多我接到消息,靠近苏州河的一幢四层老式石库门房子发生火灾,消防队到场后,屋顶已经被烧穿。几分钟后,这幢砖木结构的老建筑经不住大火的吞噬,中间部分发生坍塌。

没多久,我们就到达了火灾现场。

刚刚燃烧过的建筑“吱吱”地冒着热气,坍塌扬起的烟尘还没有完全散去,看上去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刚靠近现场,一股热气顿时扑面而来,汗一下子从身体各个部位冒了出来。坍塌的楼层发生在二楼到四楼,由于重力的作用都堆积在了二楼。而整幢建筑四周部位并未倒塌,依然支撑着,如同一个“凹”字。燃烧物大多数是些衣物和简单的家具。一楼受灾最轻,只有点水渍损失。先来的同事小李告诉我,现场还发现了一具年轻的男性尸体,头发衣物完全烧光,脸部严重变形,无法辨认,有些部位甚至还露出了白骨。在火灾现场发现尸体并不稀奇。我扫视了一眼地上白线描出的尸体形状,发现尸体所处的位置很怪异:上半身在二楼后楼房间里,下半身却在二楼阳台上。他是谁?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位置?当时他在做什么?一系列问题出现在我脑中。当务之急先要确认死者的身份,我立即对同事小李说:“对住户进行调查,抓紧排查死者身份。”

石库门里的流言

以往的火调工作,我们都会对现场的燃烧物清理后逐一进行排查鉴实,但当时现场混乱的情况显然无法进行搜查。经初步了解后,我们得知这幢楼的住户并不多,其中半数的房间租借给外来从业人员,各种家电较少。火灾发生时,有3人自己逃了出来:住在一楼的许老伯,住在二楼的吴某,还有从三楼跳窗的王阿姨。庆幸自己顺利逃生的许老伯向围观的人说着当时的情形:“我当时在楼下烧饭,看到楼上冒烟起火就跑出来了,还好在下面,不然我这么大年龄来不及跑出来。想想真是吓人啊!”

“你们知道当时还有谁在里面?”同事小李询问当事人。

吴某说:“我当时还关着门在房间里看电视,听到有人喊起火了,我就跑了出来,没注意看旁边有没有人。”

“我从底楼直接跑到门口,后来看到小吴从楼上跑下来。”许老伯说,“而三楼的王阿姨因为跳下来脚跟部摔骨折了,在我到达现场之前就已经被送到了医院。”

火灾发生后,得知消息的住户陆续赶了回来。比对了一下住户,大家都说不清还差谁。那死者是谁?难道不是这里的住户?就在我们疑惑时,张某和他哥嫂一起跑了进来,踏进大门,张某就慌张地问大家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同学陈某,大家都说没注意。

“你同学住这里吗?他不见了?”我马上问张某。

“我同学这几天住我们这里,我们知道发生火灾后马上给他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会不会出什么事啊?”张某说。

“小李带他们去辨识一下尸体”我向小李发出指令。

没多久,小李就跑来说:“谢高工,尸体上找不到任何一点可以辨认的痕迹,他们实在辨认不出,要不,你马上联系法医,让他们抓紧对尸体进行勘验并进行DNA鉴定。”在火灾事件中如果尸体严重炭化,在无法辨认的情况下,通常都需要依靠科学手段进行鉴定,以保证死者身份的准确性。

我对小李说:“我再和张某他们聊聊,看还有没有其他信息。”目前看来并不能排除死者就是陈某的可能性。

张某和他哥嫂并没有跟着小李进来,他们站在门口拉着许老伯问火灾经过,还反复让许老伯描述陈某的长相,一个劲地问他有没有注意。

我走过去对张某说:“现在,住在这幢房子里的人就是你同学陈某联系不上,死者到底是不是他,还需要通过医学鉴定后再确认。我需要了解陈某的信息,你能不能跟我说说?”

“陈某和我是同乡,今年15岁,读初二,我们都是河南商丘的。前段时间他从老家出来一直借住在我家。” 张某说。

“他来上海干什么?”我问。

“现在正好在放暑假,他想在上海打短工,赚点路费,他读书还可以的。”张某回答。

“那他在哪里打短工,平时几点出门上班呢?” 我接着问。

“他来上海后,工作一直没找到,原本他可以去我哥嫂的店铺帮忙,他们在七浦路租了摊位卖衣服,但最近是夏季,生意不怎么好,所以就没有请他,他这几天一直待在家里。不过,今天他一早就出去了,我们出门时他还没有回来,不知道后来回来没有?”说话的时候,张某的手紧握着手机,时不时地打开看看又合上,一有铃声响起 ,立马像触了电似地打开手机,发现不是自己的,再合上。看到门口有人影晃过,他伸头看去,随后轻叹一声。

“你们最后和他联系是什么时间?”我继续问。

“我们刚才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打不通,就发消息让他看到马上和我们联系,也许他在外面没回来。”后半句张某说得极轻,像是说给自己听的。

“既然这样,那你们马上和陈某的家人联系,让他们来上海做DNA亲子鉴定。”我说。

第二天中午,小李匆忙地跑到我办公室:“谢高工,尸检结果出来了,死者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和烟熏程度证明他是在火灾中死亡的。”小李喘口气继续说,“还有个消息,昨天晚上陈某的父亲母亲到上海了,今天一早法医提取了陈某母亲的血液做了DNA鉴定,鉴定结果证明死者确为陈某,我记得昨天张某说陈某和他一起住在四楼,为什么他会跑到两楼?”

“小李,我们再去一趟现场看看。”我说。

汽车再次疾驰在滚烫的柏油路上。我拿出一张报纸递给小李,说:“这是今天的晨报,上面有这起火灾的报道,你还记得昨天我们在现场时,围观群众说什么了吗?”

“记得,怎么会不记得!有的说听到了爆炸声,还说可能是液化气瓶爆炸引起的;有的夸张地说是谋杀案,先杀人后放火毁灭证据。不过,有居民说火灾发生后好像看到陌生人走出去,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我们昨天在现场并没有找到液化气瓶啊,居民听到的爆炸声应该是木材高温下爆裂的声音吧。”

居民们的随意推测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且不说惨烈的燃烧给现场调查工作带来的难度,就说单要捕捉还原案件的证据和痕迹,就非常之困难。而且在案发后没多久,电台、网络等媒体就已经以“液化气瓶爆炸引起火灾”为题对案件进行了报道。如果最终的调查结果确为液化气瓶爆炸,那这些报道对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很大影响。反之,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口舌,以铁的证据向大众解释清楚这起案件的前因后果。

一把普通的钥匙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特点。起火的这幢建筑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整幢楼就一个上下而旋转的楼梯,位于建筑物中间,两侧是房间。搞消防的人都知道,这种房子一旦起火,往往蔓延迅速,非常容易扩大成灾。

火灾现场,我的几名同事还在努力清查火灾废墟,见到我过来就说:“谢高工,我们根据燃烧蔓延的速度和建筑塌落,基本确定起火点在二楼后楼房间,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残缺衣柜,那间房间是刘某租住的,我们还发现了一把钥匙,大致的方位就在房门口。”

我接过钥匙仔细端祥,这是把很普通的钥匙,用一个耳环吊着,看不出什么异样。

“对了,昨天还捡了一根导线,电气设备结果出来吗?”我转身问我的同事。像这样的老房子多半有老鼠,老鼠咬断电线什么的都有可能引起火灾。

“出来了,没发现引起火灾的电器故障。”既然如此,电器短路起火的可能性就排除了,火最先是房间里烧起来的,会不会是房间里有遗漏的火种。

刘某在哪?火最先从他的房间里烧起来,陈某又死在门口,他应该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刘某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当我们说明来意,刘某张口就说自己倒霉,住得好好的房子就被烧了,而且人还死在他门口。

“那你那是几点出门的”我问。

“大概8点多。” 刘某答。

“走的时候门关了吗?”我接着问。

“关了,我还特地推了下。”刘某边说边做了个推门动作,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我怎么知道他会死在我的房间门口?”

“那你走之前房间里的电器关了吗?”我又问。

“房间里的电器就一台电脑、一台电风扇和一只台灯,电脑晚上用完就关掉的。”刘某答。

“那你走之前会不会有烟头什么的没掐掉?”我追问。

“我从不抽烟,连个打火机都没有的。”刘某说。

从我们所掌握的线索来看,刘某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遗留火种引起火灾的可能性也排除了。案件会不会真的如居民猜测的那样是谋杀案呢?死者位置这么怪异,很难说没有这种可能性,如果真是那样,他什么时候进去又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有一个人应该可以为我们解决这样问题。

我们再次找到了许老伯,他是火灾发生后最早逃出来的。许老伯说:“我大概是在8点半的时候到一楼厨房做饭的,9点多的时候看到三楼的王阿姨拿着牛奶回来了。她和我打了个招呼,就上楼了。没多少时间,我就闻到一股烟味。一开始还以为是烧饭的关系,后来感觉不对。烟越来愈浓,是哪里着火了,我就跑出来了!”

“在这段时间你除了看到王阿姨还看到谁?”我问。

“楼上的几户人家出去上班了。我们这里最多的是外地人,平时也不大交流的。发生火灾后,我就看到二楼的小吴跑下来,其他也没有看到谁。”许老伯回答。

“那有没有人进来?”我问。

“没有,从我开始做饭到发生火灾就是只看到王阿姨一个人进来。” 许老伯肯定地回答。

“会不会是从其他门进来啊?”我接着问。

“不可能吧,这里就一个门口,上下也就一个楼梯,这点我敢保证的。”从许老伯的叙述来看,他是整个过程中完整的目击者。按他的描述,当天并无陌生人出入这幢房子,放火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小李听了,似乎有些泄气,但我倒是觉得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3下“咔哒”声

从事火调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搞火调工作必须一环扣一环,不能有一点松懈,一股劲松了,或许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线索。

除了死者陈某,火灾发生时其他人我们都已经询问过了,就差当时被送往医院的王阿姨,她现在隔壁小区。惊魂未定的王阿姨为我们详细叙述了事发前半小时的具体情况。

当天早上8点多,王阿姨出门吃早饭,9点左右她拿着牛奶回来,邻居们大多已经出门上班,看到一楼的许老伯在,王阿姨打了招呼就上楼了,回到家后,她开始洗衣服,期间听到有人从四楼走到二楼,又从二楼走到四楼,来来回回好几次。之后,好像模模糊糊地听到“咔哒”声,几分钟后就闻到了一股焦味。起先,她并不在意,以为是什么烧焦了。可是焦味越来越浓了,还伴有呛人的烟,王阿姨放下衣服走出去一看,二楼后楼起火了。在烟火中,她看到一个年轻人站在二楼后楼平台处动也不动,因为这人背对着门口,看不清长什么样,“不好了!起火了!快救火!”王阿姨扯开嗓子拼命喊。但奇怪的是,这人始终无动于衷。砖木结构的房子特别容易燃烧,而中间开放式的旋转楼梯更是助长了烟囱效应。没多久,火就蔓延至三、四楼。王阿姨被浓烟呛得差点透不过气来,赶忙用手捂嘴跌跌撞撞地跑到西窗口,从三楼跳了下去。

王阿姨看到的那个年轻人会不会就是陈某?如果是,那他和这起火灾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真如王阿姨所说,还有一个人也应该能注意到这些。

吴某看到我们,很客气。

“你当时在二楼自己房间里吗?你发现隔壁有什么异样?有过什么声音?”我开门见山。

“我们这里住的人本来就不多,早上9点多该上班的都上班了,人就更少了,所以比较安静,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很清楚地听到有人跑上跑下的声音,但具体跑了几次也没怎么注意。”吴某答。

“然后呢?”我追问。

“好像停了几秒,就听到‘咔哒’声,应该有3声,因为就在隔壁,所以听得比较清楚,再后来,听到有人喊起火了,我就跑出来了。” 吴某说。

按王阿姨和吴某的说法,楼里有一个人使用了打火机,而这人应该就是陈某,解开当时他为何在二楼的谜团,答案应该就可以迎刃而解。

确定在火灾中丧生的就是自己的同学,张某很悲伤,他的哥嫂也很难过,总觉得陈某是在自己家发生不幸的,很对不起陈某父母。

张某的哥哥说:“陈某是个老实的孩子,不抽烟,不喝酒,几天前自己还说回河南时把他一起带回去,没想到就几天的时间竟出了这样的事情。”

“前几天,我和陈某吵了一架。陈某带的钱本来就不多,因为平时喜欢玩电脑游戏,钱差不多都花光了。我自己赚得也不多,赚的根本就不够两人花,所以我想让他早点回去。”说到这件事,不难听出张某有点自责,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后来,我哥哥见我们吵架,就提议过几天带陈某一起回老家,正好我哥他有事要回去一趟,这样路上也好有个招呼。这几天陈某的生活费用由我哥来承担。没想到后来有人给陈某介绍了工作,他对这份工作很上心,一直在准备面试的事。晚上还拖着我练习面试,说他没有经验,让我给他提点建议什么的,还说那天要穿得好点,给人留下个好印象。”

“这把钥匙你们认得吗?”我把同事找到的钥匙给他们辨认。

张某的哥哥接过钥匙,翻过来倒过去看了几遍说:“这是我们二楼后楼房间的钥匙,我把它挂在四楼房间里,跟陈某说过如果需要,他可以用来开二楼后楼房间门的。” 。

“你们四楼,怎么会有二楼房间钥匙?”张某哥哥回答让我觉得好奇。

“二楼是我们租借给刘某的,我们把一些平时不太穿的衣服放在那里的衣柜里。”这句话突然间让我好像抓到了什么,脑海中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案情应该也可以水落石出了。

当日,陈某从四楼拿了二楼房间的钥匙后,到二楼房间想找一件体面点的衣服去参加面试。由于后楼房间光线较暗,于是,他拿了一只打火机来照明。房间里没有镜子,陈某在二楼换好衣服后就跑到四楼照镜子。也许觉得不满意又回到二楼再换一套,因此,王阿姨才会听到几次上下楼梯的声音。而打火机应该是张某哥哥的,他平时抽烟,家里有打火机。也许后来在翻找衣服时,陈某拿着的打火机不小心引燃了衣物,而陈某刚好转身上楼去找镜子了,并没注意到这一点星星之火。当陈某再次从四楼回到二楼房间时,发现衣柜着火了,一时间惊慌失措没了分寸,只是傻了似地站在那里,连王阿姨大声喊叫他都没听到。由于衣柜里的衣物都是棉质和化纤的,燃烧条件好,再加上陈某开门为燃烧空间提供了更多氧气,大火顷刻间引燃了整间屋子,并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了二楼到四楼的坍塌,而陈某也因为火势被撂倒在房门口的位置,形成了那个奇怪的姿势。

根据这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和几位目击者的表述,我们最终判定这起案件是死者陈某使用打火机不当引燃可燃物造成的。

纷争的流言、人们的猜测,终于在科学的调查结果和缜密的逻辑推断后得以平息。几天后,来自陈某老家的消息证实,陈某是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平时也从不调皮捣蛋,就是这个老实本分的孩子,由于无知和疏忽,让自己年轻的生命过早地陨灭了。

猜你喜欢
四楼二楼老伯
准时到达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爬山
白钉子
1993:四楼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不近情理
把四楼搬上去
怎么进来的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