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摘 要】释意理论是学习口译的学者最为熟知的理论,其中三角模型是进行口译时最有实用价值的模型之一。此篇论文将以释意理论为基础,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为例,探讨汉英同传中删减、增添、文化负载词问题,并详细分析如何运用释意理论,让英文译文脱壳于中文,做到传意。
【关键词】释意理论;汉英同传;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236-01
一、释意理论
刘和平女士在《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一文中提到“塞莱斯科维奇在1968年发表的《国际会议译员》标志着释意理论的诞生。”该理论推崇的是,口译中译者传达的是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层次:词汇,句子和篇章翻译。其中,篇章是“译者和文字或有声语链的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勒代雷,2001)。释意理论是翻译程序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在理解后有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意思产生阶段,译者表达的恰恰是脱离了语言形式的思想(信息)。(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
王斌华在《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写道:“看来,翻译过程并非如表面那样是从语言意义从原语到目标语的直接转换,而会先经历一个由原语到意义的中间过程。(转译自 Seleskov itch, D. 1977.Paper read at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s.)”
二、同声传译定义与特点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同声传译最大特点在于效率高,让听者马上接受到准确信息。其次同传具有即时性,即在原语发言人发言后立刻传译,原文与译文翻译的平均间隔时间是三至四秒。
本文探讨的汉英同传,相较于英汉同传,英语的音节要多于汉语,因此口译时间更为紧迫。所以译语输出不能过长,传译中要多选择精简译语的策略。
三、实例分析
(一)同传中译文的删减。根据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口译传输中省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习惯不同或文化差异等。在此过程中,译员经过判断后省略部分源语并用目标语达意。所省略的主要是无法或不必在译文中显示的部分。(张其帆《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中文:“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英文:The pursuit of this initiative is based on the negotiation, and its benefits will be shared by us all.
分析:句中并没有翻译出“一带一路”,原因是上一句话就已经明确其指的意思。译员翻译时删减了这一信息,但这是保证听众能正确获得信息的基础上。第二个删减是因为中文易重复,然而英文中一般不会重复。所以直接用代词“its”代替。
(二)同传中的译文的增添。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有文化和语言结构的不同。该现象在同传译文中极为常见 (Donato,2003),译员适时增译,在译文中附加上额外信息,旨在帮助听众理解 (Kalina,1998)。(张其帆《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中文: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
英文:Zhangqian, a royal emissary, left Changan, captital of the Han dynasty.
分析:此例,张骞和长安属于中国历史,现代社会的外国友人可能不太清楚,因此,译员简单介绍了张骞,清晰明白。译员对此加注的解释是“汉朝的首都(captital of the Han dynasty)。”此處对张骞和长安的增添的解释对于听者的理解有益处。
(三)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中文里的俗语、文言文、成语等为中英两种语言交流时带来困难,译员需要对中文这些文化负载词了解才能在口译中正确处理。
案例一:
中文: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英文:A nation Chinese saying goes, a long journey can be covered only by taking one step at a time.
分析:此句出处来自荀子《劝学》。意义为: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译者根据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没有逐字翻译,同时译文保证了传达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其帆.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J].中国翻译,2011(6):42-46.
[2]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翻译,2006(4):20-27.
[3]龚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2):80-90.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王斌华.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J].外语研究, 2008(5):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