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皓
【摘 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必须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适应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与人工智能对接、嵌合,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71-0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并实现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革命性变革。2018年4月2日,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可见,在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作为这一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实已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教育形态,迫切要求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必须看到,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时代场域下,必须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动能,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从而引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示范,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和高等教育现代化厚实根基。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人工智能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提出人工智能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进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一、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学科布局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才能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在人工智能视角下,必须要看到大学生知识发展的“短板”,就是缺乏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无疑,人工智能的人才淘汰机制已经显现,缺乏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人必将在未来5-10年内为社会所淘汰。对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瞄准人才全面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发展的“靶心”,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量子、神经和认知科学以及数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的“必备武器”,而应该是全体大学生的“必修学科”,除了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之外,还必须把人工智能融合到高校其他学科体系当中来,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促进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建构一级学科体系下的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的合理化、科学化学科布局,推动本学科人才培养的力度。
二、注重交叉融合,推动专业创新
专业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工作”。在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高等教育深刻影响的视域下,必须要把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人才,推进一流专业、一流本科、一流人才建设。从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基本特点出发,在学科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和社会导向,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新工科”,重视人工智能与其他传统专业的交叉融合,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聚焦大数据、新能源、新媒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新专业的探索与创新,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比如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科学与精神”、“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通过专业设置的完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三、着眼能力本位,推动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人工智能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教材建设担负着重要责任。对此,要不断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的力度,让人工智能科技编入教材、走进课堂,确保大学生“学有所依”。对此,要加大力度推进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组织一大批具有学科基础、专业素养和行业经验的专家、教师、行业骨干协同开发专业教材,注重教材的理论性、实用性和知识性,尤其是要注重教材在培养大学生人工智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维度的关键作用,规避传统教材编写“重理论轻能力”的弊端,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此外,要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积极做好、做实、做细教材内容的更新工作,确保教学编写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四、立足人才增量,革新培养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价值导向,导致人才的创新力、协同力和发展力严重不足。对此,必须要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社会、企业、行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教学模式改革,必须看到,人工智能为慕课教学、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互动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技术创新。此外,鼓励区域内高校联合建立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发挥实践育人的效用,实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渠道拓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大到物理、数字、生物等方面会发生较大的技术变革,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都在快速变化,这些变化使人工智能成为经济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仅仅影响高等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样存在,要求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必须主动对接人工智能,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做出在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主动调整。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基于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担当,必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并在学科布局、专业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圍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积极做出应对之策,方能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闫志明,唐夏夏,秦旋,张飞,段元美.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1):26-35.
[2]李昭涵,金桦,刘越.人工智能开启“互联网+教育”新模式[J].电信网技术,2016(12):6-10.
[3]李德毅,马楠.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