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风华
【摘 要】在音乐教育中,“美声”和“流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乐表演方式。在常理下用美声的唱法去演绎流行音乐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用美声唱流行音乐”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美声和流行乐相融合技巧太过于粗糙。因此流行音乐的演唱者尽可能地学习美声唱法之后,才能在演唱中使自己的演出更加有张力。本文通过应该如何让美声与流行音乐更加完美地融合为宗旨。在此通过笔者的经验,和大家作进一步的交流。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音乐;结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78-01
一、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现代人在欣赏音乐中最常见也是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演唱方式。流行音乐的构成组合需要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会阻碍流行音乐的发展。所以,流行音乐在学习和教育上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性。从流行音乐的歌曲和表演形式上综合改善,才可以做出优秀,而且富有时代特色的歌曲。但是在流行音乐中融入美声的唱法是冒险的,如果融入得恰到好处的话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不一样的表演中就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魅力。这就发挥了美声重要的作用。
二、美声的起源和发展
美声唱法是在欧洲的传统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意大利流行音乐为主的演唱风格。后来美声通过“五四”运动传入我国。我们国家把它翻译成美声的唱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国家的人把美声认为只在乎重音,声音的力量会高于一切。这是错误的思想。最初的美声是以钢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因为古钢琴在当时是没有延音踏板的,所以在那个时代的美声是轻柔飘逸的。
跟随着乐器的慢慢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美声的表演形式开始加入新鲜的血液。演变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声。加入了新的乐器,就代表着美声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更加的专业。这样演唱者就必须要放开嗓子,更新自己的演唱技巧,以胸腔和口腔共鸣的方式,让演唱者的音色更加渾厚低亢。这样才可以让观众听到声音。
再接着,文艺复兴被发起了。音乐开始逐渐地和歌剧融合在一起,这创造了新的美声演唱方式。这就充分地利用体腔,在技巧上就讲究高位置的演唱。再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美声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完全归功于一辈又一辈的演唱家门。
三、美声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美声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既会产生人与人心灵的对碰效果,又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体现音乐声音的技术技巧。在音乐的发展中,人们慢慢地接受并喜爱上一种新式的唱法——音乐剧。在这种演唱方式中,就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导,在其上面加入一些美声的唱法,这样就可以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其主题曲《北京欢迎你》中,几乎包含了全中国每一个厉害的歌手。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演唱方式去唱歌。而在这其中,刘欢等个别的人却在这首歌中引入了美声的唱法。在我的心中这就是美声与流行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所以不管在什么风格的音乐演唱中,唱法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种唱歌的载体和手段,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声音更加的美妙。但是不管如何去唱,只要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和追捧,那就是一首好的音乐。美声的唱法与流行音乐演唱方式,采用了流行音乐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既可以将流行音乐的风格有所保留,也可以将美声的演唱声音技巧也运用在其中,使自己的表演更加的抓心,充分明确地体现了现代音乐作品的灵魂。让流行音乐的表演生动豪放大气,这样就可以让演唱者的音乐更加富有国际性。
四、演唱的技巧
中国的发展速度可谓让国际大跌眼界,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也往往会是最精彩的。这需要演唱人员可以掌握高深的演唱技巧。所以我们在流行音乐上面可以打破往常的单一。在音乐和表演上面入手,向世界呈现出中国音乐所富有的独特艺术表演方式。这需要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技巧和处理技巧恰到好处。这样下去每一个作品都可以在水平上得到发展,艺术性也可以得到提高。在表演中,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加入到音乐中去,将歌曲的感情在演唱者自身完美地展现出来。
在发挥艺术歌曲中加入流行音乐的教学中,打破常规的演唱方式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可以做到新的创新演唱方法。在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对演唱者保证足够的欣赏,整个作品就可以得到技巧发展。艺术性升高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在表演中超过了常规技巧的重要性。在表演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歌曲的感情会表达在音乐表演中,可以不断地向观众阐述自己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结语
音乐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很重要的,音乐的表演也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汲取审美的重要部分,是一门相对于来说很重要的学科。无论是流行音乐的唱法还是美声的唱法技巧都有着演唱者自身的原因。这是每一个音乐人都需要注意的。应该如何把握旋律与情感的同步,要如果体现舞台的表演能力?使音乐能够和歌词更好的交流。是每个音乐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J].武汉音乐学院,2007.
[2]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毛胜男.声乐发展的新趋势[J].济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