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及风格特征

2018-12-08 11:15张哲琦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贝多芬

张哲琦

【摘 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此部作品是贝多芬巅峰之作,其中主要表现出贝多芬生命意志力以及对于音乐艺术的理想。在纪念重大历史时刻时人们都会通过演奏《第九交响曲》进行纪念,通过领悟贝多芬的人生精神对自身发展产生更加坚定的信念。本文基于以上观点针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过程以及风格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提升人们对于《第九交响曲》的认识,能够充分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59-02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主要是由d小调构成,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完毕,由于乐曲第四章中加入大型合唱,因此后人将《第九交响曲》称之为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为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中创作的巅峰之作,该作品与1824年在维也纳进行第一次演出,获得较大的成功。此首交响乐构思较为广阔,其形象丰富多样,将传统交响乐模式规模进行扩大,将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以及重唱表演结合从而得充满特殊情感的交响乐,以此来表达人类追寻自由的意识,并坚信人类一定能够成功。本文基于以上观点,首先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其次表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历程,最终阐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品分析。通过以上几点介绍提升人们对于《第九交响曲》认知,并对自身进行反思,坚定自身信念,促进自身更优秀进行发展。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

《第九交响曲》主要表达贝多分对于艺术理想以及生命意识思想,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受到疾病折磨、家庭情况以及感情影响使其创作陷入沉思阶段,此时贝多芬将音乐结构发展放在第二位,以此寻找适合自身音乐理想发展形式,因此《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音乐作品中代表之作。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加入合唱,此种音乐创作方式具有跨时代意义,能够将浪漫主义进行完美展现,同时,还能够表达贝多芬对于人生信念的坚定。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想要将《欢乐颂》融入进去,经过不断创作终于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将《欢乐颂》融入,在第四乐章引子中,运用暴风骤雨般的急板,引出低音乐弦调,之后将前三个乐章主题进行重温,但在重温过程中没有运用原本的曲调,在演奏过程中由宣叙调打断,产生全新的音乐感觉。贝多芬运用全新的演奏手法将人声以及歌调进行融合,提升音乐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创新全新音乐发展路径。

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标题合唱,在贝多芬暮年阶段创作完毕。贝多芬在经历人生历练之后,才开始真正创作自身心目中理想音乐。贝多芬在创作时为保持创作激情以及良好创作状态,先后搬家四次,最终经历一年半时光之后,在1823年年末,贝多芬创作出《第九交响曲》,虽然此首曲子经历时间较长,但作品创作较为顺利,因此,熟悉贝多芬的人们开始为其欢呼,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之后,其表演历程较为坎坷,导致贝多芬失去对《第九交响曲》演奏信心。

(二)表演初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次演出充满坎坷,当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维也纳的发展受到罗西尼以及意大利歌曲的冲击,难以对人们产生吸引力,从而人们对于贝多芬的音乐难以提起兴趣,甚至一部分人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导致贝多芬心理受到影响,欲去伦敦定居,放弃《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但当时维也纳欣赏贝多芬音乐的人们联合呼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应在维也纳首演,并与贝多芬进行通信,最终贝多芬回心转意,将《第九交响曲》首演定位于维也纳。

(三)排练阶段。《第九交响曲》在表演阶段出现一定问题,主要是排练期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乐团乐手要求极高,需要乐手具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并且拥有一定音乐技巧。并且,《第九交响曲》是一部交响乐曲作品,一些高难度的乐段对演唱家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在排练期间受到以上因素影响,导致合练效果较差,贝多芬因此十分愤怒。此时,演奏乐手以及演奏家要求贝多芬将乐段进行改动,降低乐曲难度。但贝多芬对于音乐艺术追求完美,不肯改动一个音符,导致首演日期不断推后。

(四)表演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越来越好,乐手与演奏家之间配合度越来越高,此首乐曲能够真正进行表演,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钠托尔剧院隆重举行《第九交响曲》首演,此次演出受到广大人们关注,当整部作品演奏结束后,出现令人惊奇的场面,观众近乎疯狂的表现对贝多芬来说是对于作品的肯定,大部分观众流下激动的泪水,不但朝舞台涌去,人们被乐曲的旋律打动,不断为其鼓掌欢呼。贝多芬本人由于耳聋难以听到观众的欢呼,但依旧被观众的热情感动,甚至在现场由于过于激动昏厥。现阶段,距离当时《第九交响曲》首演场景已经过去约两百年时间,但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依旧对音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品分析

(一)第一乐章。《第九交响曲》中第一乐章首先是节奏较慢的快板,在演奏中能够带给人们庄严感受,其主要是d小调,四分之二拍子进行演奏。表现出严峻的第一主题,人们通过第一乐章的欣赏,能够感受到艰苦斗争的情绪。之后拍子逐渐加强,整个乐队在演奏过程中庄严有力。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时主要想要表达出斗争的艰辛,在旋律运用上跌宕起伏,能够使观众感受到勇士前赴后继的景象。

(二)第二乐章。《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按照传统音乐发展规律应是慢板,但贝多芬在此乐章中运用较为活泼的快板,d小调,四分之三拍,并且运用较为庞大的诙谐曲式展现第二主题。因此,第二乐章中展现出前进的动力,似乎勇士们在接受积极鼓励,使观众在第一乐章中紧张的气氛中感受到阳光以及轻松。贝多芬在此阶段旋律采用奥地利民间舞曲,并带有连德勒特征,以此展现第二乐章主题。在乐章演奏最后阶段时旋律重新加快,越来越急促,展现出不安的气氛,引出第三乐章。

(三)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中第三乐章主要是慢板乐章,降B大调,四分之四拍,其变奏曲式不规则,主要是由于贝多芬在此乐章阶段进行创新。《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与前两乐章相比,更加宁静,旋律较为平缓,但不失柔美,展现出诗情画意的效果,此种表达方式也是贝多芬在晚期创作时的主要风格特点。贝多芬能够通过此种展现形式表达出两种主题,第一种为静观的沉思,具有一定抒情性质,并且带有一定哲理,能够使观众深刻感受到贝多芬想表达的情绪。第二种为对生活的回应,逐渐增加旋律的节奏,以此展现大战后短暂的宁静。

(四)第四乐章。《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四分之三拍,自由变奏曲式,此乐章贝多芬一上来就使用疾风暴雨的急板,使人们感受到惊心动魄,并运用提琴的低音以及大提琴的宣叙调进行打断,以此展现两种音乐的碰撞,之后将第一、二、三乐章主题进行展现,引出《欢乐颂》主题。在欢乐主题即将爆发时,管弦乐队停止演奏,低音提琴以及大提琴进行演奏,此时开始演唱贝多芬自创歌词,最终演唱《欢乐颂》。

四、结语

《第九交响曲》运用妥帖的音乐形式表达贝多芬的浩瀚构思,通过曲式结构到旋律特征突破传统音乐形式,将交响音乐扩大演奏规模,并运用调式回归手法展现整部作品。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对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能够准确表达出贝多芬思想,将传统音乐形式打破,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威廉·金德曼,刘小龙.感受新的力量: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和《第九交响曲》[J].人民音乐,2017(04):90-93.

[2]宋康妮.走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J].黄河之声,2015(24):67.

[3]邓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图景——探究末乐章“音乐”与“诗”对于作品结构的深层意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2):53-63.

猜你喜欢
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贝多芬只有一个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贝多芬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演奏版本的比较
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分析
孤独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