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018-12-08 09:37唐小桃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唐小桃

摘 要: 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以此带动学生综合道德品质的提升,而且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需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工匠精神进行概述,介绍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引言

工匠精神从本质上讲,不仅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创造精神,而且是一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点有较高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从微观方面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有积极意义。从宏观角度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与发展的有力途径。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简单而言是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工作中所逐渐形成的职业意识与行为的总称[1]。其中精湛的技术水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中的核心内容。

第一,工匠精神是一种精湛的技术水平。通常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精湛的技术水平才可将其称之为“匠人”,两者缺一不可。由此看来,“工匠”是对劳动者各方面能力认可的具体表现,是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精湛的技术可以作为工匠精神的基础而存在。

第二,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的生产态度。一丝不苟指的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追求极致而表现出的一种细致的工作状态。这是由于产品品质一般都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决定的,如果某一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将对整个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一丝不苟的生产态度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细节的高度关注及严格把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因此,一丝不苟的态度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是工匠精神的关键。

第三,工匠精神是一种创新能力。创新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着极强的适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如果企业一直处于安于现状的状态,就会面临被社会所淘汰的困境,工匠精神在企业生产中不会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对工作刻苦钻研、积极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对所有劳动者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第四,工匠精神从一定程度来讲也是一种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事业的责任感,并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敬爱之心的一种职业态度。据了解,被称为匠人的劳动者通常都对自身所从事行业有着饱满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刻苦钻研而有所造诣的,因此,只有对所从事的行业始终保持热爱的心态,并经过长期的沉淀与历练,才能提高技术水平。

2.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2.1要坚持适当原则

坚持适当原则,要求教师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其内容与方式的适当,避免因融入不合理对后期教学产生影响。其中内容的适当主要是指教师融入工匠精神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它是以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深入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其实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一种精神财富,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从而更好地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同时,部分教师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简单的爱岗敬业。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除了精神外,更看重的是精益求精、钻研创新的精神。方式的适当,指的是教师采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式,例如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强制性、说教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自身摆在与学生同样的位置与学生进行的交流与沟通,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整个教学过程赋予了说服力与亲和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2要坚持适时原则

适时原则,即合时宜、合适的时间与机会等。坚持适时原则就是要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利用当下的时政热点,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契机[2]。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在重大会议上发表的工匠精神方面的讲话等,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时机。教师应把握住学生实训前的时机,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自觉遵守企业相关制度,规范自身行为,鼓励学生向企业内部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学习。教师在讲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及软实力等方面的内容时,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还可以组织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德育教育。

2.3要坚持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对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量进行把控。工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思想政治的全部。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清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坚持适度原则。此外,工匠精神还应融入学生专业课中,改变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现状,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工匠精神与自身的紧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课与工匠精神的比重进行控制,推动学生专业水平与工匠精神的同步提升,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提供保障。

3.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3.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目的的,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3]。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型教学方式,实现由课堂主导者向课堂引导者身份的转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體现,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两者更好地融合。教师要针对各行业现状和企业现状,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挑选出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展示与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实际情况为基础,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自信心。

3.2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转变

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工匠精神给予高度重视,对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一定的支持。还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制订相应的教育计划,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第一,要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学生的工匠精神得不到有效培养。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及时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调整,除了要注重传统培养内容外,还要将工匠精神当作教育过程的重点内容,加强实践方面的学习,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第二,要抓住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入校前两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教育效果最为凸显的时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培养等都有着积极意义。要对此阶段进行充分利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强化教學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由此看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3.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心理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有较强的契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所学习专业的不同、行业需求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各类从业人才提出的职业要求。例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品质较为看重,这也成为关系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同步提升,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社会发展与经济转型的背景环境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严格以高职院校教育规律为基础,提高两者融合点的准确性,使工匠精神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精神,推动我国经济由传统粗放型向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精品制造时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钱欢欢.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02):56-58.

[2]郭洁.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5):208-209.

[3]陈爱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25-28,66.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