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高昌和米兰地区的景教寺院中发现的四幅景教壁画,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珍贵的景教壁画遗存,是学界研究景教的重要资料。本文解读四幅壁画之一《祈祷图》,并将此图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相结合进行分析,从《祈祷图》所反映出的景教教义和礼仪、《祈祷图》中的服饰和化妆元素两方面来论证景教在唐传播过程中对唐代文化的吸收利用,认为这促进了景教文化特征和教派规范的形成,景教与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字: 《祈祷图》;景教;教义;礼仪;唐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9-0076-03
景教是唐朝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罗马基督教之异端聂斯托里教派。明天启三年(1623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出土于长安①。这通碑“其影响,实一时轰动全球”[1]79,为学界深入研究景教提供了更加丰富且宝贵的原始资料。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即指出了此碑的重要性:“中国古基督教之最重要的遗物,就是七八一年所建立、一六二五年所发现之汉文、叙利亚文的景教碑颂。”[2]88根据《景教碑》的碑文记录得知,唐贞观九年(635年),景教僧阿罗本携带其教派经书来华传教,得到唐太宗的支持,景教成为较早传入中国的为数不多的异国宗教之一,与袄教、摩尼教并称为“三夷教”,而在唐朝社会当中,景教最为流行。
从景教遗物來看,除了我国中原地区仅存的大秦寺塔、《景教碑》以及20世纪初于敦煌藏经洞发现有关景教的经文外,1905年夏季,德国探险家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德文: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在新疆高昌地区的景教寺院发现了四幅景教壁画中的两幅:《圣枝节图》和《祈祷图》。这两幅壁画与另外两幅《礼拜图》《天使图》均被盗往国外,《祈祷图》现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
《祈祷图》被绘于高昌地区一景教寺院的西厅之南壁,壁画高约43厘米、宽约21厘米,描绘了一位年龄较轻的女子形象。整幅壁画背景单一,无复杂点缀。壁画中女子的头发散于背后,身着红色长外衣,脚踝处可见白色的内衬长裙,长裙覆于鞋面上,露出一双高高翘起的鞋尖。女子双手合于胸前,有长袖掩盖。她表情严肃,紧闭双唇,眼神坚定地望向前方,似乎在全神贯注地听经,又似在虔诚地祷告和忏悔。这是一幅描绘景教女教徒的典型壁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千年前高昌景教流传的状态。
一、《祈祷图》所反映的景教教义和礼仪对唐代文化的吸收
壁画中的女子双手合于胸前,可以理解为多种含义。她似乎在洗耳恭听经文的宣讲,又似乎在做礼拜、虔修和祈祷,也很有可能在进行景教的入教仪式,这恰可体现出景教的教义和礼仪。
(一)景教之教义
景教在入华初期,其礼义和规章制度尚不明确,为了尽早在朝廷和民间树立其自身形象以便立足于中国,景教教徒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以及佛教的相关思想和教义。“救主救赎”是景教的基本教义之一[3]115。《景教碑》写到:“设三一净风无言之新教,陶良用于正信,制八镜之度,练尘成真。启三常之门,开生灭死。悬景日以破暗府,魔鬼于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宫,含灵于是乎既济。能事以毕,亭午升真。”意即耶稣降临人间后,按照上帝的旨意建立教会,向受苦受难的众人宣讲上帝的旨意,为他们带去福音,用明亮闪耀的太阳击破黑暗的地狱,从而引领众人脱离苦海,得到拯救和救赎。
这段碑文所反映的景教教义中,有两处与佛教有关。第一,开坛宣讲佛经,是佛教的重要宣传方式。佛教讲经活动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晋代释道安创建僧团制并著有《僧尼轨范》,规定“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上座,上经上讲之法……”,初步完善了讲经的章程和制度。讲经活动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佛教各个宗派讲经活动非常活跃且普遍。据考证,碑文中“制八镜之度”即指《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载的耶稣在山上为众弟子讲述八种福端②,后被基督教奉为教义。景教讲经始于耶稣,传入中国后,采纳了佛教的开坛讲经方式。这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使民众能够较快地领悟景教教义并使景教得以迅速传播。第二,佛教的天堂地狱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以“灵魂不灭说”为理论基础,以轮回、因果、报应为张本。它认为人生在世,苦海无边,主张生前行好事,死后即升入天堂;生前做尽恶事,死后便会贬入地狱苦海。释以地狱、恶鬼、畜生为三塗,言人之为恶者必堕此也[4]2113。《景教碑》中的“暗府”即指地狱,“明宫”即指彼岸、天堂。该教认为:人世有诸多的苦难和罪孽,只有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向往着耶稣基督,他就会代替苦难的众人承受审判和惩罚。因而《景教碑》中也有记载:“依仁施利,每岁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备诸五旬。馁者来而饭之,寒者来而衣之,病者疗而起之,死者安而葬之。”意即依据仁义德爱而布施财帛,每年定期招集景教僧众,虔敬侍奉供养,为五旬斋戒。使饥肠辘辘之人来到这里可以饱腹,受寒之人来到这里可以穿暖,生病之人来到这里可以得到医治,死者也可以得到安葬。这说明景教力图表明自己像佛教一样倡导乐善好施、潜心修行,如此,死后便能升入天堂,灵魂得到永宁。如果在人世间做了诸多恶事,劣迹斑斑,死后便会受到上帝的审判,堕入地狱,受尽无穷折磨[5]45。
(二)景教之礼仪
《景教碑》中所体现的景教礼仪,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三种:入教仪式、礼拜仪式和虔修仪式。[3]115
壁画中女子穿戴整齐,神情庄重,唯有一头长发散落于背部,与庄重的氛围不相协调。或许她正在进行景教教徒的入教仪式:削顶,简言之即落发。汉语中“落发出家”“落发为僧”即指佛教的入教仪式之一:削发。方豪先生指出:“聂派教士之行落发礼,为公历502年亚伯拉罕所立”[6]130。《景教碑》记载:“存须所以有外形,削顶所以无内情”。三千发丝代表着俗尘俗缘,受削顶之戒则表明受戒之人远离世俗纷扰繁杂的决心,一心修行。景教传入中国后,在初制其仪规时就吸收利用了佛教的“削发”仪式,以此来丰富和规范景教的教派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