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利 吕忠艳 李馨宁
慢性胃炎是由于多种病因产生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在临床中比较高发。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产生该疾病的原因有幽门螺杆菌、病毒导致的感染、咽部及口腔的感染、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环境变化、X线照射、胆汁反流等。慢性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并且临床反应和病变轻重也不相同, 一般有食欲降低、反酸、上腹隐痛等, 发作反复, 疼痛无规律[1]。尽管产生该病症的原因很多, 但大部分都可控制,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减少疾病发作因素, 均可起到有效治疗作用。本文讨论了在慢性胃炎护理中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呕吐、反酸、上腹胀痛等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7~70岁, 平均年龄(45.84±7.68)岁;慢性增厚性胃炎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13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10例, 慢性浅表性性胃炎11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46.54±7.28)岁;增厚性胃炎7例, 萎缩性胃炎14例, 糜烂性胃炎9例, 浅表性胃炎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 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具体包括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监测患者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适当增减药物剂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干预, 具体如下。①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 患者会因此出现消极情绪, 比如恐慌、焦虑等, 影响治疗及患者康复。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主动跟患者交流, 对患者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及文化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指导患者排解消极情绪, 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针对评估结果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尽量避免统一用药, 防止对患者产生其他影响;②结合外部环境与患者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 制定针对性并且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 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告知患者产生慢性胃炎的原因、治疗方法及过程,提升患者认知程度, 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患者药物服用频率及药物剂量持续缓慢减少, 防止机体内积压药物毒素, 导致慢性胃炎疾病再次复发;③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深, 面对该疾病,患者会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要对慢性胃炎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包括:并发症、临床症状、慢性胃炎病因及有效预防办法等方面进行教育, 确保患者健康基础知识合格, 尽量避免因为盲目用药给患者造成伤害;④调整患者个人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饮食会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加重慢性胃炎疾病, 影响患者康复。所以, 要对患者制定健康、科学的饮食计划, 叮嘱患者禁食刺激、酸冷、辛辣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 定时定量, 少食多餐, 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高蛋白的搭配为主, 营养均衡, 合理饮食。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使用LSIA评分判定[2];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依据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 总掌握率=(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 主要内容为基础护理、心理状态及服务态度等, 分值0~100分, >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 <80分为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LSIA评分为(15.68±4.38)分, 干预后为(20.58±4.85)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前LSIA评分为(15.43±4.29)分, 干预后为(17.24±4.37)分。干预前, 两组患者L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 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LSIA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36, P<0.05)。
2. 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完全掌握23例, 基本掌握14例, 部分掌握2例, 未掌握1例, 总掌握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完全掌握15例, 基本掌握11例, 部分掌握11例, 未掌握3例, 总掌握率为65.00%。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总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8, P<0.05)。
2. 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
导致慢性胃炎产生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不同病因造成的胃黏膜萎缩性病变产生的慢性胃炎, 二是慢性炎症造成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发病人群广, 各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生,目前关于慢性胃炎的致病原因还没有彻底查明, 但是工作压力、严重的心理问题、饮食不规律及生活习惯不规律都会导致慢性胃炎的产生。胃炎发生时患者胃黏膜容易遭受反复损伤, 并且因为胃黏膜本身的再生能力致使黏膜产生病变, 造成固有胃腺体的消失于萎缩[3-5]。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常见有饭后不适、饱胀感及上腹疼痛, 病程长, 很难有效治愈, 并且容易复发。使用药物治疗患者慢性胃炎具有一定效果, 但有效控制该疾病发作因素, 慢性胃炎仍然会出现反复发作情况。部分患者因为不重视致使治疗依从性降低, 慢性胃炎症状有所好转后, 没有巩固其疗效, 引起疾病的复发[6-8]。所以在进行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工作时, 除常规护理之外, 护理人员应增加健康教育干预, 使患者正确认识及了解该疾病,重视平时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提升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LSIA评分为(20.58±4.85)分, 高于对照组的(17.24±4.3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36, 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为92.50%, 高于对照组的6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8,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因此, 对慢性胃炎患者实施护理时增加健康教育干预, 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