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兆斌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很多研究证实,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为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随着对冠心病研究的不断深入, 炎性因素逐渐受到重视, 炎性反应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本研究主要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确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206例, 所有患者均行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其中, 以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75%为轻度狭窄, 76%~90%为中度狭窄, 91%~99%为重度狭窄, 100%为完全闭塞。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每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73例)以及多支病变组(64例)。单支病变组患者男43例, 女26例,平均年龄(63.33±10.16)岁。双支病变组患者男45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4.02±10.41)岁。多支病变组患者男40例,女24例, 平均年龄(64.45±10.52)岁。三组患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标准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②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其他类型心脏疾病患者;③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④近期外科手术、外伤患者;⑤合并感染或存在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类疾病患者;⑥口服避孕类药物患者;⑦进行放射治疗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冠状动脉介入术 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采取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其左、右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检查, 经多体位投照后, 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范围以及类型进行确定, 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 3. 2 血清标本的采集和检测 患者均于手术前当天清晨以及术后48 h进行静脉血采集, 并对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胶乳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 试剂盒由深圳迈瑞公司提供, 在mindray BC-5390 CRP全自动分析仪上检测。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48 h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双支病变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 h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 多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 单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6.96±2.17)、(10.35±2.53)mg/L, 均明显高于术前的(4.82±2.24)、(7.51±2.16)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48 h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s, mg/L)
表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48 h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s, mg/L)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 aP<0.05;与多支病变组比较, bP<0.05;与双支病变组比较, c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48 h t P单支病变组 69 3.05±1.87bc 3.12±1.92bc 0.217 >0.05双支病变组 73 4.82±2.24b 6.96±2.17ab 5.863 <0.05多支病变组 64 7.51±2.16 10.35±2.53a 6.830 <0.05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 不仅有脂质的沉积、内皮细胞损伤等, 炎性反应也参与其中。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与机体内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等激活、增生, 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生长因子的产生、补体激活与沉差等均存在有一定关系[2,3]。作为全身炎性反应的重要指标, 超敏C反应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直接作用,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4]。
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炎性反应的产物, 可以直接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损伤情况, 对于冠心病的病变评估和预后有指导意义[5]。冠状动脉介入术可造成冠状动脉中层内膜的损伤, 脂核破裂造成急性炎性反应, 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反映了炎性反应的强弱。本研究结果显示, 双支病变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 h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 多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 单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6.96±2.17)、(10.35±2.53)mg/L, 均明显高于术前的(4.82±2.24)、(7.51±2.16)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对冠心病患者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患者中,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关联, 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临床应当加强重视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