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莉,江苏油田矿业开发总公司
传统风险
1.1.1招标周期长带来的风险
公开招标与邀请招标等采购方式相比,招标周期长、工作量大、时间难以控制。
1.1.2供应商竞争激烈引起恶性竞争
公开招标为所有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一些以往被阻挡在“投标短名单”之外的供应商获得了参与资格,势必不顾一切抢标,由此可能引发恶性竞争,破坏原本较为健康的供应生态。
1.1.3低价中标容易引发质量交货风险
公开招标与询比价等采购方式相比降本效果显著,但低价中标现象也明显增加,风险随之而来。一是质量风险。供应商低价中标后容易采取降成本措施,甚至个别供应商怀着不被抽检到的侥幸心理放宽出厂标准;二是迟交货风险。供应商低价中标后往往陷入越干越亏的泥潭,交货意愿大幅降低,延迟交货风险增加。
1.2.1公开招标下打破原有供应商格局
以往的中标供应商中处处充斥着老面孔,推进公开招标以后,“一潭死水”又流动起来,打破原有供应商格局,吐故纳新与应急采购如何有效结合,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新问题。
1.2.2公开招标下优质优价难度增加
石油化工行业需要使用部分复杂高危物资,这些物资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采购时往往偏重选用优质可靠且经验丰富的供应商。公开招标加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优质优价实现难度增加。
1.2.3公开招标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何去何从
与邀请招标、联合谈判等采购方式相比,公开招标的低门槛和公平竞争更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例如供应商付出多年心血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其它供应商也许照一个光谱就能分析得八九不离十,低成本的侵权、再加上未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此以往将没有供应商愿意承担高额的开发成本,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提升难以持续。
1.3.1外因型风险
1.3.1.1自然风险。一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事件造成招标条件变化不能按时开标、评标或招标项目取消。比如由于供应商的受灾、运输道路的中断等情况,不能按时参加投标;二是指某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工程项目取消,所需物资招标采购项目取消。三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事件造成标的物的灭失,致使招标采购项目失败。
1.3.1.2政策风险。是指国家、集团公司新的经济、投资政策的实施,导致既定的招标采购项目需要调整或不能进行。
1.3.1.3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发生突变时,标的物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等情况发生剧烈变动,潜在投标人的投标策略和投标意向发生变化,对招标项目产生影响。
1.3.1.4投标人风险。一是投标人采取不平衡报价,在投标物资明细表中,把用量大的、利润高的物资的投标物资报价提高,把不常用的、利润较低的物资报价降低,这样可以获取较低的商务报价,得到较高的商务分而中标,可是在中标后不能完全履约;二是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出现围标、串标行为,《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认定了11中招标人相互串通的情形。三是投标人为了达到中标目的,与招标方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相互串通,谋取中标,《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认定了6种投标人与招标方相互串通的情形。
1.3.2内因型风险
1.3.2.1管理制度风险。一是指企业内部关于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招标采购业务流程不规范,导致招标采购不符合《投标法》、《招标投标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1.3.2.2计划风险。采购计划上报不及时,招标采购周期短,招标公告发布、招标文件发售、投标文件编制时长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3.2.3招标方案风险。招标方案制作是整个招标项目中的重要阶段,招标方案中的风险点较多,对招标项目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标方式选择的风险。有的招标项目应当选择公开招标而选择了邀请招标,具备投标条件的潜在投标人可能不能参与邀请招标,竞争性不够,采购到的物资性价比不高。对于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如果不进行公开招标,还将会导致法律政策风险。
2)标段划分的风险。由于招标组织者对采购物资属性分类、技术标准、使用功能等因素不了解,不能对采购物资进行合理划分标段,投标人不能依据自己的专长进行合理报价。
3)潜在投标人资格审查风险。招标方案审批部门对招标方案中潜在投标人的投标资格审查不严,致使不具备投标资格的潜在投标人参与了投标,甚至中标。例如井控设备及配件,不合格供应商投标或中标,会给钻井生产的井控设备和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
1.3.2.4内部人员风险。业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在制定招标方案、编写招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高,导致招标采购资料不规范、工作效率不高、采购周期较长、采购资料存档后在各类物资采购管理检查中会出现问题。另外存在评标委员会成员资格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不符合规定;评标委员会委员成员没有履行评标专家的权利和义务,修改或者不按照招标文件规定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标等风险。
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来降低和控制风险,建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和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方案。正确把握招标范围、程序、评标及中标原则,优化供应商入选机制,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专家在专业技术、财务、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一方面为采购方式、资格审查办法、评标办法等方面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意见;如对于技术难度大的物资,评标办法中的技术分值不应低于商务分值,评标时适度向实力雄厚、业绩优秀的供应商倾斜;而技术难度较小的物资,技术分值则不应高于商务分值,评标时鼓励供应商之间充分竞争。另一方面应作为评标专家参与评标,在招标过程中为关键评分项把关,避免极端现象发生。
设立单独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采购过程监督力度,把以往的事后审计、检查变为事前预防,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确保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