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美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或许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平凡的,从十五世纪起一直到现在,世界仿佛幻化出了一个舞台,时代赋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角色,主角和配角、富翁和平民、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风云激荡从海面开始,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支起的桅杆、17世纪遍布世界的荷兰贸易、现代工业辉煌着的日不落帝国、思想引领国家进步的法兰西激情岁月、战争领略帝国春秋的德意志、从闭塞到走向世界的日本、传承革命圣火的苏联、摇篮里的新梦新政美国,从十五世纪初开始,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站在时间的节点,回首远望些些著名的人和纷繁的故事,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国家。站在时代的潮头充当弄潮儿,然后或许片刻又被大浪裹挟着寂静下去,然而风云的故事会被后来者写进历史,被我们看到,给我们时间让我们推敲。
九个大国风云变幻,崛起之路各放异彩,但其中邻国日本的崛起之路不禁引得我们深刻的思 考。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大,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历史环境下中日之间发生的不友好,或许国人很难正视日本的发展和崛起,然而我们抛开惨无人道的侵略行为来宏观的、整体的分析日本这个民族,其中不乏有非常值得我们所取得地方。
剖析日本内部政治格局变化,日本是一个善于择善而从之的民族。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这是日本的不断学习的开端,到后来的“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外部的压力成了国家改革进步的动力,1868年,明治维新正是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不断地开拓视野、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的工业时代,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的传奇经历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而日本也就此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事实上,不论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进步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任何时候报着锐意进取的态度,不断地向更优秀者学习,总是比故步自封最后被时代遗落要强得多。这一点上,日本总是作为先驱者站在我们的面前,一千多年前,因为盛唐时代的瞩目,日本向我们学习,然而时过境迁,一千年过去了,曾经的盛唐不复存在,而日本却没停下过向前的脚步,或许其中也有坎坷和滞顿,但是因为有着这种孜孜不倦的择善而从的积极态度,时代总会赋予他们不一样的使命。
纵观日本的政治环境,自日本向唐朝学习后,日本的政治体系就保持着封建的幕府规模,这一点大致与中国的封建统治王朝相似。150年前,由于“黑船事件”的生发,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开始了明治维新,在改革中,日本迎来了近代化的进程,这一发展过程不禁令我想起了清政府时期中国所面临着的严峻考验,同样的闭关锁国、同样的坚船利炮、同样的一次次革新,可是为何结局却大相径庭,相同的历史环境,却书写着两端截然不同的历史结果,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日本封建统治制度的分崩离析与清政府的死而不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就解答了我的疑惑,旧的制度总会消亡,只有不断创新才会创造更耀眼的成就,就像时代向我们缓缓陈述的一样——新时代的列车已经在向我们鸣笛,它即将出发,奔驰在新一轮的纪元之中,我们一旦与之错过,怕是跑到死也不会再赶上了。
150年前,日本和中国的教育发展程度相似,“两国识字率都约在20%”,[4]然而150年后的今天,日本已然成为了跻身世界前列的教育大国,而中国虽在洋务运动中迈出了近代教育改革的艰难一步,清政府末年在内忧外患的交集下转向日本学习。产生两国不同命运的是中日对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教育投资上的选择不同。
“教育是第一生产力”,明治维新不仅仅强调要富国强兵,同时也大力倡导文明开化,1868年3月,以天皇名义颁布并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五条誓文》中,提出了“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将教育改革与政治、经济改革作为同等重要,甚至提出了“教育为本”,并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1]这正是说明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而教育在日本的真正近代化也足足比中国提前了数十年。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敏锐地意识到引进西方技术与普及知识、培养人才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能自上而下以“教育立国”为宗旨贯彻教育方针,而在中国则是在戊戌变法中才有了对待教育朦胧的重视。
一个民族对于教育的态度,就足以决定这个民族的发展前景,犹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如果说少年是一条充满希望路,那么教育就是这一路上跳跃的烛火,有了光亮,这条路上的民族才能顺利的
走下去。借用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的一段话,“振兴国家,肩负国家重任的是人,民族的繁荣与衰退也是这样,资源小国的我国,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可见,教育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日本的崛起之路,从闭关锁到现代化,所用也不过短短一百年,一百年后,曾经的封建和愚昧不再,一个崭新的、自强的民族站在了浪潮顶。细细想来,这种变化又是谁能想的到的呢?可它又偏偏真实地发生着,因为一个民族的自带属性,它的师夷长技、它的创新、它的民族精神、它的教育,这些都注定着会有这样的一天,它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着。
中国当然也会有这么一天,当贫穷不再是苦痛的伤口、当教育不再是难言的隐患、当创新成了新一代人的追求……回看风云变幻的大国崛起之路,一个大国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冲破重重险阻才能实现的。[2]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已经在努力追赶曾经迷途中落下的路,而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唯有切实保障国内的和平、稳定、统一,以此作为我们改革开放的基础,这样,才能在挑战中谋求共赢。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依托科技建立创新型模式的国家发展战略。
当我们看过了这么多大国崛起之路,我们更应该充满热忱和信心,中国有能力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长,汲取各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走中国和平崛起的正确道路,抓住时代脉搏,建立新时代下的超级大国,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坚信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值得瞩目和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古惠文.从中日近代教育的比较看大国崛起 嘉应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 2007年 10月
[2]王鹏燕.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3]黄仁伟.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
[4]商丽浩,田正平.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