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探索
——基于辅导员视角

2018-12-08 04:42:33徐灵芝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微信大学生

文/徐灵芝,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最为重要的主体和客体,大学生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着整个学校的安全稳定。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可以说,辅导员所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E时代已经渐渐转变模式进入到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商等以“微”为标志的新媒体文化盛行,与此相对应的各种社交软件和生活APP软件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微平台不受时空限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诉求。显而易见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领路人的角色,充分利用起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当下所有高校辅导员所同样要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1 传统信息模式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多为一对一、一对多的被动接受

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传者和受众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受众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信息,而很难做到与传者良好的沟通。这在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中,常常导致学生与老师缺乏沟通,老师通知安全信息内容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哲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老师发布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老师也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

1.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操作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全主题班会、讲座报告、宣传栏、教育读本等形式进行,安排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集中学习,用言传身教的方法进行灌输与教导来加强教育对象的安全意识,但各项网络工具并没有被辅导员运用到安全教育工作中去。这种的“我说你记,你说我听”的模式既局限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又阻碍了辅导员与学生真正深入的心灵交流,往往呈现出辅导员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却消极应对,表面热闹却无实质进展的尴尬境地。最终,不仅无法达到安全教育效果,还容易挫伤学生对于安全知识认知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1.3 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且内容简单

当前安全教育一般仅停留在形式上,大多数安全教育往往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给予重视。在一段时间内,辅导员会加大突击检查的力度,增加深入寝室的次数,召开主题教育活动等等,但一旦风头过后又把安全教育逐渐淡漠,最终实际上所开展的安全教育完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并且,通常辅导员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基本围绕节假日出行安全和寝室财产安全等方面来进行,而对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则较少提及,涉及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仍然较为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然而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校园网络诈骗、校园网贷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的巨大威胁,诈骗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需求,而且教育方式采用说教式,大都采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千万不能”、“绝对不要”,而不是让学生真正有意愿的参与进来,从而明确安全的意义以及自护自救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不足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安全警惕意识缺乏。

2 新媒体对于辅导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影响

2.1 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以前辅导员通常利用主题班会、发放纸质版学习材料、学生干部传达等方式。如今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平台、叮叮等多种新媒体手段,将声音、文字、图片等信息迅速传递,随时随地发布各类安全教育类信息内容。就目前来看,学院团委、各系部甚至有些班级团支部都有建立各自微信平台,充分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各类安全教育活动、通知的迅速传达。

2.2 拓展了安全教育内容与手段

传统的安全教育总是受到场地、人员等各种限制,多数教育与宣传性质的活动过于局限,无法做到广泛铺开。然而智能手机和即时通信类软件的完全普及使得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传播。相比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单向性,新媒体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受众之间构建起了一条及时沟通的桥梁,双向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众成为了新的信息发布者,大家可以共享安全知识。同时,新媒体的大环境使得最新安全信息、新闻快速传播,各种各样的热门信息层出不穷,安全教育的内容与维度也变得更为丰富。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信息更能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导员能更有效的开展安全工作。

2.3 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安全舆情的把握

新媒体有利有弊,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下,网络舆情兴起,信息传播非常快速,虽然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创新,但如果学校出现虚假、不利于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或者有不法分子招摇生事,不明真相的同学很可能会一直转载下去,加上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容易导致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比如一些校园传销组织、校园网贷、非法组织活动等的宣传。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却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安全意识不高,新媒体环境的校园安全威胁客观上更高,这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2.4 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媒体为辅导员提供了更为新颖便利的工作方式,但同时也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辅导员不会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就相当于和学生没有了“共同话题”,这样一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安全情况,也无法深入学生内部,也无法跟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做学生的贴心朋友与伙伴。因此,在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3 新媒体环境下的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对策

3.1 辅导员应顺应时代,改变教育方式

面对95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进行角色转换,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及思想需求,着重发挥教育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的信息疏导作用,变“严格把关”为“巧妙指引”,变“以堵为主”为“以疏为主”,变“长篇说教”为“关注与倾听”。辅导员应利用将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把它们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平台,与学生进行经常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问题与困惑,帮助并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安全问题。

3.2 辅导员开展安全教育时内容应紧跟潮流,关注社会现实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总是老调重弹,这样的教育活动长期开展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今,学生掌握的咨询更新换代极其迅速,辅导员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也应紧跟潮流,与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俱进。如现如今在大学生群体中讨论激烈的中韩“萨德”问题,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图、文、音并茂的安全教育课件,或者使用辩题讨论赛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安全教育变得贴近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浓厚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3.3 辅导员应增强网络舆论反应与处置的灵敏度

针对网络平台普遍存在的信息量庞大、良莠不齐、信息难以控制等的特点,作为辅导员,应不断提升网络舆论的反应和处置灵敏度,在系部联合学生干部,建立预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排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对突发情况能有效应对。在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辅导员应抓住新时代带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素养,转变教育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增强网络舆论反应与处置的灵敏度。比如,现今大学生常使用QQ动态发“说说”、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抒发情感与需求,辅导员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从这些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特殊变化,针对情况严重的蝇提前进行安全干预,防患于未然。

总而言之,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辅导员应抓住随之而来的机遇,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素养,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转变教育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增强网络舆论反应与处置的灵敏度,勇敢地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楠,微时代背景下的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科教文汇,2015(5)

[2]聂多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

[3]王桥莲,网络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辅导员视角[J]高等教育在线,2011(5)

[4]杨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挑战和相关对策[J].职业教育,2016(8)

[5]张闻捷,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策略和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

猜你喜欢
辅导员微信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