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志高
现在有一句流行说法,形容恋人或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美好:什么是对的人?就是能让彼此变得更好的人。引用到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上就是:什么是好的产品?就是能让企业和消费者互惠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而中国经济飞跃发展至今,无疑得益于中国好产品,得益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企业是产品的供给者,消费者是产品的需求者。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早已熟悉了这种市场供求关系,也在不自觉地接受着市场中双方的变化:一方面是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制造出质量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及档次提高。企业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成就了琳琅满目的繁荣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市场概念,通常就是指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就是把货物的买主和卖主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易的地方,如集贸市场、百货商场、自选商场等“实体店”;而互联网时代,增加了网店、微店等“虚拟店”,因而市场概念的现代内涵似乎发生了一定的微妙变化;但“场所”这一核心并没有改变。
市场的另一层意思包涵着“交易”的概念。所谓交易,是指双方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交换。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易,外延很广,应该是指包括物物交换的多种价值交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概念,其要素有两个:场所与交换,而这两个要素都离不开人的行为:政府、企业、消费者。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市场,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国内国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繁荣昌盛、宏伟壮观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图景,这是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成果,是企业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的结果。
前面说到,无论什么样的市场,实际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才是其中最生动的组成,因为再华丽的“场所”,再便捷的交易技术手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再好的产品,最终还是要得到消费者接受,这样才能完成市场的循环,才能继续扩大再生产。因此,市场更集中与核心的关键是,企业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公有制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多种所有制改革的过程。
计划经济下,由于产品是按计划生产,消费者几乎没有更多选择权,所以,与企业和产品的关系经常是被动接受;市场经济理论上自由经济,买卖双方是平等的关系,特别是当我国商品市场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实际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必须更多地考虑消费者需求,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好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实现企业赢利和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和愿景,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繁荣发展与民族振兴。
进一步讲,满足消费者、实现企业赢利、推动国家发展,在这种递进关系中,消费者与企业的互惠和谐关系是基础,深刻认识、理性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才有坚实的社会和物质基础,即所谓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除个别特殊行业或领域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占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在质量意识、市场意识、消费者意识方面,已得到有目共睹的空前增长和提升,不仅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而且在满足市场需要和为国家贡献税收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正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一个理论上比较良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互惠互利关系,但在现实中我们都有体会,这种关系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企业是主动方,消费者是被动方,很多商品要排队或找关系才能买到,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商品丰富起来,消费者逐渐开始有了选择权,有了观察和等待期,企业逐渐被动,开始依靠广告研究“话术”,扩大销售队伍,喊出“顾客是上帝”,这时候,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开始逐渐成为初级平等关系,因为表面上消费者有了主动权,但实际上,由于企业仍然掌握市场话语权,尽管面对多种选择,消费者仍是被动一方。
如今,商品市场几乎全面饱和,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你死我活,商品极大丰富,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似乎发生着更加深刻和新的变化,面对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消费者似乎完全开始占居主动,随时可以“用脚投票”,不仅如此,甚至可以通过对商品的评价,影响企业销售。
此时,企业一方逐渐被动,除了要千方百计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并且还要拿出十分的诚意“粘住”他们。
这就是市场自由竞争的“丛林法则”,赢得消费者信任,就是赢得市场认同;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市场,自我消亡。
上述企业与消费者关系演化的三个阶段,也是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对应过程,至今这种关系的三种现象仍有交叉出现,比如仍有一些企业靠政策垄断市场,这在客观上导致“店大欺客”现象依然存在。
不过,从主流市场和发展趋势上,这种现象也会改变,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新型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似乎仍在发生着新的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互联网的推动。
近几年来,在市场竞争加剧及各类商品饱和的情况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破,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特别是80后、90后新一代消费者成为消费主力军,买方市场正式形成,企业压力陡增,为了生存,无论主动或被动,都必须与消费者建立一种更加新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将建立在满足“消费体验”之上。简而言之,是要注入真诚与情感元素。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企业要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基本前提。由于新一代消费者没有经历过商品短缺时代,因而“天生挑剔”,如果企业用假冒伪劣商品及冷漠的售后服务态度挑战他们的个性,已有一定话语权的他们往往就会投诉甚至给你“差评”,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这会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产品销售。因此,质量问题很重要,但态度问题更重要。
二是企业要有“同理心”,以真心面对消费才能赢得“流量”进而赢得口碑。对企业来说,
赚钱是一种自然结果,过去那种一心一意首先考虑“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必须改变,因为理念不同,产生的过程和效果会完全不同,就像两个人谈恋爱,想结婚或不想结婚,必然导致行为差异:前者付出真情,看重长远;后者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常见的后果是企业容易产生“一锤子买卖”思想;而恋人之间只是同居关系不想将来,获得持久幸福的概率就低。
如果是这种思想,企业依然想着赚快钱,你可能一时受益,但却容易损害消费者利益。“临时观念”让消费者伤心,人们自然会对企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甚至还会牵连一心一意做好产品的企业。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盼望着中国企业能以更多的好产品繁荣市场,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建立人们对企业和市场的信任,为国家繁荣稳定和民族复兴再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