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特约撰稿 董毅智
最早试水的品牌在渠道占领方面必然更具先发优势,不过对无人便利店这个新物种而言,背后的供应链及技术实力同样重要。与此同时,无人店更多的是体现新技术、新场景的“试验田”,盈利不是无人店在短期内的主要目标
近来,无人便利店走上了风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从去年亚马逊推出的不用排队不用结账的Amazon Go, 到月前高鑫零售推出的缤果盒子,再到跨界选手居然之家也进驻无人便利店市场,无人便利店这个概念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被人们所熟知。
各路资本亦对无人便利表达了青睐。但热捧背后,无人便利也凸显出一些隐忧。比如消费者的诚信问题,供应链问题,经营场所的选择问题,等等。产业发展依然有瓶颈待解。
无人店最早是西方文明国家的产物,比如美国、瑞典等。这些国家很注重契约精神,店里偷盗的概率比较小:店内装有摄像机,一旦偷盗,警察就会找到家里,记入不诚信档案,基本上在社会就很难混了。
在2016年底,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便开始了无人便利店的尝试,并推出了线下商店Amazon Go的全新概念。这家商店售卖的商品与一般零售商店没太大的分别,都是一些生活用品、零食和即食快餐之类的。不过它的黑科技之处在于你选择好商品之后,完全不需要考虑结账,直接往门外走就行,彻底颠覆了“挑选商品——排队结账——确认付款” 的传统购物程序。
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源于亚马逊采用了一种叫Just Walk Out的技术,运用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计算法,他们集成在购物架后面的摄像头中。摄像头一方面进行人脸识别,另一方面也检测商品在货架上取出或放回的情况,并进行追踪。
然而Amazon Go在筹备4年之久后,至今仍未正式对外开放,只开放于内部员工,这也不禁令人怀疑Amazon Go是否就从此“无疾而终”。
与国外Amazon Go一枝独秀不同,国内的无人便利店似乎刚刚兴起便逐步形成多足鼎立状态。
从时间维度来看,以2016年8月落地广东中山的缤果盒子最早,其官方定义的全球第一款真正的24小时全自助智能便利店从时间维度确实实至名归。事实上,在缤果盒子落地4个月后,之前呼声热烈的亚马逊才于12月发布无人超市的概念宣传片。
随后,罗森便利店、小e微店、便利蜂纷纷布局。最早试水的品牌在渠道占领方面必然更具先发优势,不过对无人便利店这个新物种而言,背后的供应链及技术实力同样重要。
另一家无人店便利蜂主打的线下自助购物常被媒体拿来与国外的Amazon Go对标,但与Amazon Go即买即走的无人收银模式相比,明显还有一段差距,其以APP为核心,也即用户的一切自助行为都要围绕APP才能进行。
目前用户下载并留存APP是由于便利蜂为其提供了大量补贴。若停止补贴,APP将会显得繁重,若持续补贴,难保不会陷入之前其他领域烧钱大战的怪圈。
此前,便有媒体报道称便利蜂可谓将“不差钱”演绎到了极致,一方面店铺面积及装修直逼“奢侈店”风格,另一方面,由于便利蜂想要在一个区域内快速扩张,因此不计成本的和餐饮抢店面。虽说有3亿融资可烧,但实在难以预测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下盈利几何。
无论零售业态如何变化,提升运营效率是永恒的目标,无人便利店节省人力、租金成本,但管理成本是否真正降低还有待观察,原因在于当前技术应用并不成熟,真正的无人化运作并不可行。原定3月底向公众开放的Amazon Go推迟开业,原因在于技术难以准确跟踪到消费者购买的商品。
Amazon Go能够完美运营的条件是:店内少于20人或当消费者移动缓慢时。 一旦店内消费者多于20人,商品从货架上被移出具体位置,技术便难以监视。换言之,当店内过于拥挤时,Amazon Go可能会崩溃。
国内同样面临这种尴尬,识别、传感、支付等无人化技术手段已相当成熟,难点在于消费者行为是随机的,实时传导到后台并且进行判断回传难度极高,准确率将大打折扣。
不难看出,当前无人便利店在因应消费者随机无序购物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即无法实现“高稳定”,单凭“低成本”这一要素,显然无法真正促使无人零售从概念落地为消费者购物场景,而打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场景是无人零售长久生存下去的关键。
在今年6月初,缤果盒子首家无人智能便利店在上海开业,位于欧尚超市上海杨浦总部门口,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米。该便利店内商品主要以常规食品以及饼干、薯片等速食食品、乳制品等为主。店铺采用无人售货形式,用户需通过扫码完成支付,而后玻璃门就会自动打开,目前支持APP、支付宝及微信三种结算方式。
不过由于店内的持续高温,致使众多甜甜圈、巧克力以乳制品等产品融化。目前该店已经贴出“由于技术调试,暂时停运”的通知。7月3日,缤果盒子刚刚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A轮融资,当时其创始人表示,“无人零售降低了人工成本,在运营端就需要有稳定高效的相关支撑。比如软硬件服务系统、供应链支撑、物流及环境优化等,并宣布计划在一年内铺设5000个网点。”
不过,缤果盒子目前显然还未解决“稳定高效的运营”。其引以为豪的以户外盒子代替店铺,从而使得租金成本降低,正在成为最大的“痛点”。
随着巨头入局,不少人认为新的风口又出现了。但是在业内人事看来,尽管这是未来生活的大方向,但无人店更多的是体现新技术、新场景的“试验田”,盈利不是无人店在短期内的主要目标。
首先中国没有自助购物的消费习惯,无人店的货品丢失率、设备耗损率、店内卫生等都需要考虑在内。此外,目前想要进入大部分无人店,消费者第一步需要通过微信或支付宝验证身份。这对年长的消费者顺利使用无人便利店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作为技术的宠儿,酷炫、黑科技武装的无人便利店更像一把“虚火”。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似乎没有哪种商业模式能屹立不败,也没有哪种竞争力能永久常在。无人便利店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还是迎来“无人生还”的未来,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