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摘 要:在新课改进程中,高中生物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实践;高中生物;积极情绪体验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本身拥有的积极因素、人的价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倡导聚焦于积极面去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学校教育需要培养的学生是有个性、有灵魂的独立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全新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希望自己更有趣,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景,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性格力量的组成之一。实践证明,教学过程就是持续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疑问、矛盾、问题是启发思維的钥匙,以知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泼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潜力,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品格和能力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质,调动自身的积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幽默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授《细胞分化》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悬念“英国足球巨星贝克哈姆与维多利亚在女儿小七出生时,送给了她第一份礼物,他们为女儿在生命银行中储存了脐带血,大家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为什么要保留脐带血呢?脐带血中有什么呢?”悬念一旦抛出,便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加强实验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现行教材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数量和种类,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生物学实验不仅直观、形象生动,而且有较强的思考性,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有了思维就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尽量开设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而基于农村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难以开展,这便要求农村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实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讲授《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时,课前我对“馒头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在学生中展开了调查。课上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和面,通过观察发酵后和未发酵的面团,能说出发酵后的面团在气体、热量、水分等几方面的变化,进一步领悟发酵的原理。接着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通过自主设计并尝试开展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学生只有亲自体验,亲手操作,完整地感受实验过程,才能以积极的情绪来学习。可见,在有时间保障的前提下,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精心安排和组织好实验教学活动,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感受到生物这门学科的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并能利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环境下的直观教学,创设积极的情绪体验
实践证明,积极体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高中生物教材理论性前、抽象化的知识模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因课时限制和硬件设施不完善,多数教师以直接讲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不高,且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以致较难达成教学目标,学习效果不佳。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收集利用身边可用的素材,努力追寻和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借助多媒体改善并丰富自己的教法,避免出现职业倦怠,只有自己成长了,学生才能从中获益。
例如,在讲授《细胞增殖》中“有丝分裂”这一内容时,以往的教法多数采取师生、生生绘图的方式来突破该难点,但绘图耗时较长,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和检测难以开展,课后师生总是“苦不堪言”。如何才能让学生展示个性,并能从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这便要求教师课前要积极研究教材、教法,不墨守成规。通过数次实践,我的这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授课前将当下流行的歌曲改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细胞分裂歌》,课堂上进行播放时,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利用事先制作好的染色体模型进行分组讨论,并展示,通过“大家来找茬”环节,能自行纠错。学生自己描述各过程的变化,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并能从中感悟并学习到在整个过程中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变化对有丝分裂结果的深刻意义。课堂上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课后也会自己动手来制作模型、绘图、传唱,从而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学习效果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教师也能从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生物课堂不应该枯燥乏味,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让教师与学生都觉得苦不堪言,当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差异和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得以和谐发展。作为一线教师,积极的心理给我带来了积极的情绪,只要用心与坚持,定会获得更大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致教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8.
[2]陶新华.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