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中国的现状及对策

2018-12-07 05:36黄渊柏周亚君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课程开发

黄渊柏 周亚君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MOOC在中国的现状和对策。首先综述MOOC的历史发展进程,介绍了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其次详述中国大学MOOC面临的各种难题,重点分析难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对策,包括加强自身平台的建设。总结指出必须从慕课的课程提供平台、授课教师和注册用户这三大因素着手,才能高效解决慕课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MOOC慕课 平台建设 课程开发 注册用户

一、引言

慕课(MOOC,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型开放的网络课程。慕课的诞生经历了很长一段变迁。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数字时代以前,远程教育主要以函授课程形式出现,后来相继出现广播,电视课程及早期电子学习等方式,然而完成这些课程的学生不到5%。进入2000年以来,网络电子课程和远程教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的覆盖率更高,开放的学习机会更多,MOOC也在快速发展。

MOOC一词由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创建,兴起于美国众多大学。2006年首次推出,成为2012年流行的学习模式。《纽约时报》称2012年是慕课元年,其被称为教育的2.0,“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它是应全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这一教育发展的三个鲜明时代特征及宏观趋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一场革命。MOOC的主要構成是课堂演讲视频,视频时长简短,一般长度在十分钟左右,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讨论、互评、测试,也可以向老师反馈问题。学生完成课程及其要求还可以获得该课程证书。MOOC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大规模人群所设计,且课程录制来源于世界众多顶尖大学,都是本校内受欢迎的课程,由在该课程领域出色的教授讲解。MOOC的理想就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让人们能够有更好的职业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扩展人脉,因此只要能上网,所有人就能注册这些免费课程。这种开放课程通过一些电子学习平台得以实现,主要平台包括Coursera、Udacity、edX“三驾马车”等。除了这些开放课程的发展外,还出现了其他电子学习平台,如汗学院,对等大学(P2PU),Udemy和ALISON,被视为与MOOC类似,在大学系统以外工作,强调个人自学课程。

随着教育全球化及全球教育化趋势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MOOC学习行列中。截至2012年6月,有超过150万人通过Coursera,Udacit,edX注册上课。到2013年3月,光Coursera上就有280万学生注册。到2013年10月,Coursera注册量继续上升,超过了500万,edX的注册量也达到130万。注册学生中大约60%来自富有国家,但主要集中在富有的英语国家中,其余许多来自亚洲、南非、巴西或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

二、MOOC面临的难题

(一)MOOC完成度难题的介绍

在MOOC上注册的用户大多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斯坦福大学学习分析小组的一项研究指出,MOOC的用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学生:第一种会观看课程的全部视频,但几乎不会完成测验或考试;第二种是观看部分课程,并会参加大多数评估;第三种在课程开始不久很快就会放弃;最后一种则是偶尔观看课程。在参与MOOC的大学生中这四类所占比例分别为6%,8%,12%,74%。

MOOC注册量虽然迅速增加,但用户的流失率和课程退出率十分显眼。即使参加课程的学习者往往数以千计,只有很少一部分学习者能够完成课程。根据Katy Jordan的可视化和分析,这些MOOC的平均完成率约为15%。Coursera的早期数据显示其完成率为7%-9%,而且每周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一直明显下降。其他平台显示出与Coursera类似的损耗率。例如:2012年秋季杜克大学开设的生物电学课程,有12725名学生注册,但只有7761名曾经看过视频,3658人尝试了一次测验,345人进行了期末考试,313人通过测试并获得了证书。风靡一时的MOOC线上教育在课程的完成情况上出现了高开低收的难题。

(二)MOOC难题产生的原因

许多人研究过导致学生退出MOOC课程的原因。例如,Roséet调查了参加课程讨论论坛的学生,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一个是在参加MOOC的课程会组成讨论评估小组,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参与,享用共同的材料,共同进步,如果有学生退出,可能导致其他学生也退出,因为他们认为有人退出说明该课程并不完善,且同伴退出会影响剩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个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Carson调查了8年级—12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调查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学习者之间是否存在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如果存在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否与学生对课程的完成率和退出率有关。结果表明,在线学生人数中存在不同的自主学习潜质,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不同自主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课程完成率和课程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别。换句话说,学生的课程完成与退出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息息相关。

网上曾发起过一项“退出MOOC的十大理由”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涉及因素众多,如课程需要太多时间,或太难或过于基础、课程设计不佳(包括仅仅是课程视频的“演讲疲劳”,缺乏对课程技术和格式的适当介绍,拙劣的技术和讨论板的滥用)。还有一些隐藏的费用,如课程教授编写的昂贵教材。因此,MOOC注册用户的课程低完成率与高退出率不仅与社会因素,用户自身因素有关,还在于平台课程自身。

以上是MOOC在全球范围的情况,而它在各个具体地区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有特殊性。

三、MOOC难题在中国的表现

(一)MOOC难题在中国产生的背景

从2011年开始,各大精英学校的国际网络课程进入大陆。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现在每8个新增学习者中,就有一个人来自中国。到2013年3月,网易公开课多达12,000门。一天大约有460万用户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访问这些课程。2013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在Coursera上开设一门课程,课程注册学生有17000名学生,成为“亚洲第一个MOOC课程”。2014年5月8日,中国推出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平台,免费提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课程。

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已经上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首批上线的课程是来自三所名校的八门经典课程,所有网民都可以免费在线学习。“学堂在线”目前已初步完成平台国际化与中文本土化,开发了不依赖You Tube的HTML5视频播放器。除了具备edX的全部功能外,“学堂在線”还有上传视频、中英文字幕、用任意字符跳转视频、中英文课程搜索、编程作业自动打分等功能。目前,首批八门课程已经上线“学堂在线”,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与电子学”、北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和清华的“中国建筑史”、“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财务分析与决策”、“电路原理”、“数据结构”、“MOOC制作与运营”。

但在课程的传播效果上,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却出现了不同的景象。已经在网易上线半年之久的复旦大学讲座《执拗的低音》仅有二十几条网络回帖,与国外公开课两万多的回帖相比,略显尴尬。而且国外高校火热的课程也会遭遇高开低收的难题。即MOOC注册量大,但用户的流失率和课程退出率高,参加课程的学习者往往数以千计,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习者能够完成课程。导致MOOC完成度难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二)原因分析

1.平台课程

(1)从学习者学习动机出发

MOOC的注册用户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完成学业及提高自身素养。第一方面从学业角度分析,与现在MOOC在中国的应用相关。中国诸多高校教育系统引进MOOC,形成教授“面授+网络授课”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面授课时与网络授课课时占不同比例,如2:1,该科目学生所得成绩由相同比例组成。这种线上线下授课的结合有许多优势,如教师学生可以不用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安排学习或教学时间,新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学习资源等。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缺乏有效的学习成果认证,虽然目前部分高校采取MOOC学分制,可高校之间MOOC学分不能互认,有的课程虽然颁发证书,但证书的社会接受度不高,学生迫于学分不得不完成课程任务,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方面从提高自身素养角度分析,除了学校引进MOOC学习外,其他大部分在MOOC上注册的学习者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或自己的专业水平,或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这部分学习者而言,中国一些网络平台虽然与国际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国外课程,并且创建中国自己的慕课,但目前平台上提供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慕课缺少吸引力。另外,MOOC属于线上教学,网络授课相比面授,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互动效果减弱等都会影响慕课教学效果。而且,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这一点是MOOC欠缺的。

(2)从平台自身出发

免费课程有限。MOOC形式上“三名一免”(名校、名师、名课+免费),实质上是互联网资本力量的驱动,降低高等教育的费用支出需要商业资本的助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早的三大MOOC平台Udacity、Coursera及edX均已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国内慕课平台的背后助力资金或许并不够强大,导致国内平台上许多课程不再免费,付费课程所占比例大大超出国外付费比例。

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MOOC的理想就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让人们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但这个理想真正实现了吗?在目前看来,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慕课秉承“三名一免”的原则,但就国际范围来看,慕课的学习者主要来自于富有发达国家;国内看来,集中在大学及大学以上层次。因此,旨在将教育资料普及化、平民化的慕课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参与课程的学习者都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平台课程类别良莠不齐。平台上的课程分为基础普及类和专业提升类,平台涉及的专业主要包括艺术人文、经济、计算机、社会科学。按中国学科分类标准,学科分别分为一、二、三级,共设62个一级学科、676个二级学科、2382个三级学科。一级学科之上可归属到科技统计使用的门类,门类主要分为:A 自然科学;B 农业科学;C 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E人文与社会科学。慕课平台上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学科,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占大比例,细化到二三级学科的课程少。MOOC各个平台有学科侧重点,如Udacity主要侧重计算机课程,目前工程类课程最稀缺,其中一点原因是工程课程等学科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提供计算机科学与电机工程的初步MOOC。由于工程课程需要先决条件,因此,上级工程课程几乎不在MOOC列表中。对于想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学习者而言,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过于简单,细化的二三级学科可选课程十分有限,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找到自己专业对应的课程。

课程设计不合理。普及类基础课程存在用户实用性体验脱节的问题。这些基础课程内容涉及与我国以前的网络课程大同小异,并且MOOC的课程视频一般设计在十分钟左右,时间过短,无法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新的知识。课程设计不合理,如摄影入门课并不简单,零基础的学生看视频很难自己吃透;天文课程十分钟介绍一个知识点,但在介绍知识点中提及的陌生概念却不加解释,学生只能学得似懂非懂。有的时候用户打开视频后就会马上关掉视频。原因有二:一是课程本身的质量不是特别高,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网上都很难获得受众的好评。另外,讲课的形式可能与国外的公开课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大学公开课上授课老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参与度比较强。我国的公开课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导致课程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课程建设质量。

2.教育模式与有关政策

课程获取途径少。内地可观看的课程有限,一是国际MOOC平台上的视频大多放在Youtube上,或者由twitter,facebook等分享可见。但以上这些应用,在我国内地还未开放。二是中国所建慕课平台的免费课程数量少,许多大学与平台网站合作形成营利性的授课模式,还有各类线上授课教育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在扩大教育面积的同时,也在使慕课慢慢脱离最初宗旨,逐渐与以前的远程教育相接近。

学分慕课的限制。MOOC学习属于自主性学习,学生在平台学习的效果与其自觉性关系密切。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学习慕课的学生普遍比自身主动学习慕课的学生自觉性低些,因为学校学习的慕课已经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学生没有选择性,如果有学生对学校规定的课程并没有兴趣,但因为专业学分的缘故必须学这门课程,该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被动状态下的自觉性可想而知。

3.学习者

除了学校学习慕课的用户外,另外的用户都是出自自身兴趣而参与到慕课中的。调查可以发现,尽管MOOC上注册用户许多,但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却少得多,能坚持完成的更少。一些用户开始在好奇心的趋势下进入MOOC平台,在平台内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会注册,但例如Coursera的课程在内地无法播放,因此这些用户的注册就成了无效注册。如果注册的是学堂在线等可行的平台,用户在平台上就了解到MOOC是怎么回事,满足过好奇心之后,变得不再有兴趣深究。当用户找到想要学习的课程,也不一定能够制订好学习计划,容易分心,难以坚持学下去。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习惯被动式学习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慕课的学习或许真的是一场挑战。

四、如何解决MOOC难题

人们应该思考与反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难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MOOC及慕课的实质。现在的慕课能否提高学习质量?它是否对我国教育有真正的帮助?其实慕课只是一种传输工具,如何将这种工具打造得更完美,如何真正有效利用它,还在于我们。

(一)加大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力度

国内现已引进多门精英课程,自主研发的众多MOOC平台已经上线,如清华研发的“学堂在线”目前已初步完成平台国际化与中文本土化,开发了不依赖You Tube的HTML5视频播放器,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除了具备edX的全部功能外,“学堂在线”还有上传视频、中英文字幕、用任意字符跳转视频、中英文课程搜索、编程作业自动打分等功能。互联网公司也与著名字幕翻译网人人网进行合作,将引进的国外课程进行翻译,让国内学生的MOOC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弥补了国内无法登陆国外网站获取资源的不足。但目前引进到国内研发平台上的课程数量并不多,大多精品课程还是在Coursera等网站上,因此在国外优秀课程的引进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加强自身平台建设

1.授课教师

国外慕课上课方式与中国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国外大学授课老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参与度比较强。我国的公开课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因此,在国内慕课的录制过程中,教师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在教师的知识系统基础之上,教师按照讲义照本宣科,更多在于灌输知识,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师生互动上,就不会遇到质疑。长期以来,学生也会习惯这種教学,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无尽的习题作业上,没有兴趣发现和解决问题,而是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国内教育的突破创新,跟上慕课潮流,还要从授课教师着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适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将课堂设计得更加丰富,按照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小测验、虚拟实验室及网上辅导反馈等步骤进行。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契机,发现新的角色和新的发展机会,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网上授课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老师需要设计课程、制作视频、插入各类素材,一堂一个小时的线上课程,需要制作一周左右。线上授课面对学生数量庞大,即便是培训机构的线下面授班老师,每个人顶多只带10个班,每个班30个学生,300个学生是一位老师的最大容量。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只要有人愿意听你的课,一名老师就可以面对300万人讲课。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需要讲课,并且只需要关注自己课堂上的几十个学生;一名慕课教师某种意义上扮演着产品经理的角色,除了拥有讲课等教师必备的技能外,还要有产品设计思路。如果说线下教师是一个演员的话,那么走上互联网,教师就要充当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摄像、舞台灯光及演员。

2.有利机制

慕课的普及不仅可以协调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性,还可以敦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由非传统的教育方式帮助中国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触发国内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潮流,这都需要国家支持。国家在坚持支持鼓励的前提下,也要建立严格的筛选机制。对慕课平台及精品课程的构建都应符合高水准的要求,不可形式化。具体考察包括:课程内容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突出性;是否经历过实践教学检验;是否体现教师的学识积累。要让上线课程能具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给用户带来收获。国家提出鼓励性政策,降低网课录制成本,增加免费课程的数量。现在越来越多的营利性网课机构应运而生,与各个高校达成合作,为各高校教师录制慕课。录制的课程有的用在学校里,学生通过选修这个课程修的学分,或用在其他高校里,这类课程一般是免费的。但机构合作的高校或高校以外的用户想学习这门课程,就需要付费,每科课程费用不菲,且这类付费课程在中国慕课平台上占了很大比例,违背慕课最初建立宗旨。近几年,教育行业飞速发展,不仅是教育相关的机构公司纷纷涌现,还出现不相关领域的公司跨界做教育的热潮。跨界者的进入意味着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资本参与,能很好地普及在线教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跨界进入需要谨慎,要求企业懂教育。亦有观点认为,教育是一个慢活,需要慢慢沉淀用心打磨,而不是在资本的推动下一蹴而就。在教育行业日益浮躁的现在,需要国家控制大局,制定行业内应遵守的准则及标准,以防教育功利化。

(三)注册用户

慕课的三个核心因素是平台、教师和学生。学生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慕课学习是一种十分自由的学习方式,它的最终服务对象就是慕课上注册学习的学习者,但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有比传统线下授课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习惯被动式学习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慕课的学习或许真的是一场挑战。无论是慕课还是其他网络电子课程,在教育全球化,全球教育化的今天,线上线下都充斥着许多优秀的学习资源。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如果有效利用好这些学习资源。第一,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课程进行筛选。首先分析清楚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学科,按自己在这个学科的基础水平选择合适的课程,应该注意不能同时选择太多课程,集中精力完成一两门课程。第二,制订好合理的学习计划,为自己设立目标和奖罚项目。慕课每节课的时长一般在十分钟左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分钟—20分钟,慕课课程内容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视频,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如有疑问,就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课后还有随堂测试。虽然每节课时间不长,但不制订好学习计划,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没有强制力管理下,很容易放弃课程。因此,除了有效可行的学习计划外,可以给自己设立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动力。当实现每个小目标可以给自己小小的奖励;相反则自我惩罚。如果想要真正学到有用知识,学习者就要克服传统被动学习模式,学会自我控制、自主学习。

五、结语

慕课的出现被称为教育的2.0,“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它是应全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这一教育发展的三个鲜明时代特征及宏观趋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一场革命。慕课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例如:慕课可以协调全球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将世界上的顶尖学府课程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扩大教育的受众面;它让学习者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选择,扩大学生的视野;它促使线下教师进行创新优化,促使教育模式向更高水平进步。慕课是时代进步的成果。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习者受语言限制许多课程学习困难;课程自身内容设计并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和权威的课程证书;课程门类良莠不齐,多类学科专业课程缺乏等导致慕课平台上学生的课程完成率不佳。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慕课仍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我国也紧跟时代潮流,走上教育改革的道理。在我国慕课发展中,课程完成率不高的情况依旧存在,除了MOOC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涉及一些具体情况,如开放度问题,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功利化现象等。要解决这個问题,必须从慕课的三大因素着手,包括课程提供平台、授课教师和注册用户。在全民学习的时代,人们拥有众多学习资源、各种学习方式,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中,因此重点还在于学习者自己。

参考文献:

[1]Henshaw, A. How to Teach MOOCs Effectively[EB/OL]. Http:// www.campusexplorer.com/college-advice-tips/F104BF6B/How-to-Teach-MOOCs-Effectively,2014.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M].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3]Nanfito. M. MOOCs: Opportunities, Impacts, and Challenges[M]. South Carolina: Parlor Press,2014.

[4]Pench H E. When Will College Truly Leave the Building: If MOOCs Are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 [J].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013(1):25-33.

[5]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3).

[6]邓宏忠.“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45-46.

[7]黄甫全.阶梯型课程引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7.

[8]莱瑞·约翰逊,萨曼莎·亚当斯贝克尔,著.白晓晶,李盛波,译.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校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8-23.

[9]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6):11-29.

[10]李世平.MOOC课程建设的本土化前景[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11]清华发布“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

[12]吴淑萍.MOOCs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挑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6):5-6.

[13]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10-17.

[14]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15]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20-27.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中学语文“碎片化”阅读平台建设的探析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