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隐喻是一种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方式,利用隐喻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深奥陌生的事物。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经验去理解另一种经验,它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利用隐喻思维可以更好地借助大自然中容易感知的东西理解话语文字和物品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隐喻思维理解深奥陌生的事物。
【关键词】教学过程;隐喻;隐喻思维;隐喻能力;深奥;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隐喻能力,引导学生利用隐喻思维理解深奥陌生的事物。作者或者诗人会借助大自然中容易感知的东西表达隐喻中的内涵。比如:a “horse's rectum”device.很多人都不理解什么是a “horse's rectum”device.这种device其实是一种twist-top。用中文解释就是:像马的直肠一样有自动洁净作用的塑料螺旋盖。隐喻图式不仅指话语、文字,还有物品。
隐喻为近年来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新词提供了便利。有些体现在语言当中的隐喻话语,已经成为了语言字面意义的一部分了。比如“brainwash”(洗脑);“deadline”(最后期限);“leg of a table”(桌腿);“China hand”(中国通);“apple of my eye”(掌上明珠),这些词原来的隐喻意义或已经被人们遗忘,但这些话语确实是体现在语言当中的隐喻话语,已经成为了语言字面意义的一部分了。
有些隐喻图式较为抽象。比如“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这里的隐喻意义是用抽象的隐喻图式“婚姻是航海里程”的概念框架。从on the rocks这一航海里程的概念框架,得出了“婚姻出现了问题”。隐喻图式“婚姻是里程”凸显了on the rocks(在石头上)表达“婚姻之船触礁”,激活了整个隐喻图式。当然,“爱情(婚姻)是里程”的隐喻图式较为抽象。知识图式对逻辑推理有很强大的影响力。比如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图式来推断对应的知识图式,包括认知图式有“雾霾”;“酸雨”;“(与二氧化碳相关的)温室效应”等。文化图式提供的是涉及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比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婚礼的文章时,依据文化图式,根据“凤冠霞帔”的描述和“天主教堂”的地点信息可以推知“婚前训导”的仪式。读者需要具备与结婚行为,婚礼意义等认知形成文化图式。比如在阅读Eleanor Farjeon的诗“Poetry”时,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What is poetry? Who knows?
Not a rose, but the scent of the rose(什么是詩呢?谁知道呀?不是玫瑰,应是玫瑰的芳香)
Not the sky, but the light in the sky.(不是天空,应是天空的亮光)
Not the fly, but the gleam of the fly.(不是萤火虫,应是萤火虫的闪烁)
Not the sea, but the sound of the sea.(不是大海,应是大海的声音)
Not myself, but what makes me
See, hear, and feel something that prose
Cannot and what it is, who knows?(不是我自己,应是让我看到,听到,感觉到但是又是散文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那诗到底是什么呢?谁知道呀?)
诗人Eleanor Farjeon在写这首诗时,就借助了大自然的东西来表达隐喻中的诗的内涵。众所周知,Poetry比较难于表达又难理解。通过隐喻,借助大自然当中具体的容易感知的东西比如the scent of the rose; the light in the sky; the gleam of the fly; the sound of the sea读者就很容易理解。诗人Eleanor Farjeon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界具体的东西隐喻诗的内涵,表达了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这就是隐喻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谭业升.基于图式-例示和动态识解的隐喻创生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4)96-105
[2]阳阳.图式理论对大学非通用语翻译教学实践的新启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1),124-130
[3]Carston, R. 2002. Thoughts and Utterances: 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 [M]. Oxford, Blackwell
[4]Slobin, D. 1996.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 [A].In J. Gumpertz & S. Levinson.(eds.)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 New York: CUP
[5]陈朗.隐喻机制的词汇语用学述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6).32-37
[6]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5)24-29
【作者简介】
周小英(1962年2月-),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