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和/ 文
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进博会吸引了156个国家、3个地区和13个国际组织参加,3600多家企业参展。国家展精彩纷呈,充分展示各国独特文化和优势产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企业展“国际一流”,有220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首次亮相中国的展品多达5000余件,有3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全球首发。
首届进博会参展企业全部是境外企业。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单位参与了进博会交易及合作签约活动,且表现不俗。如振华重工11月6日在进博会上与巴拿马科隆集装箱港口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同研究在巴拿马当地组建合资公司,为巴拿马玛岛港的未来运营提供优质的维修保养服务。11月9日,振华重工在进博会上又与瑞士ABB集团、德国BUBENZER公司、瑞典BROMMA公司、美国 Phoenix公司、瑞典SKF公司、德国Igus公司等6家供应商累计签订了近15亿元人民币的采购合同,涉及电控系统、制动器及联轴节部件、港口起重机吊具、港口起重机投光灯、轴承、拖链等商品类别。
为此,首届进博会闭幕之后,本刊访谈了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单位振华重工黄庆丰总裁、上海核工院郑明光院长及海立集团原董事长沈建芳,就“对中国制造的整体印象”“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品牌、创造力”“首届进博会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及对深化国际质量交流有哪些帮助”,请他们谈谈看法。
“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普遍甚至长期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一是制造方式层次不高。精益化制造、智能化制造还处于探索和推进阶段,大部分自动化流水线只是代替简单的人工操作。二是制造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在如核心零部件、电气控制系统、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进口依赖较强。三是制造业集群模式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同质化竞争激烈,集群内的分工协作水平低,产业整合带动性不强。四是制造业质量人才基础薄弱。一线员工素质和技术的系统培训并未形成高效化、规模化,“工匠精神”有待进一步宣贯培养。
但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正在向“大而渐强”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先进装备的成功研制。如高铁、C919、“天眼”、“蛟龙”、全球第四代自动化码头等新时代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制造”正大踏步迈进。二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许多制造企业充分将数字化升级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载体,逐步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智能化。三是区域建设的高端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在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海南自贸区建设等方面,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新模式,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的模式逐步打开和推广。
中国正在倡导高质量发展,鼓励“工匠精神”,将“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作为企业的生命力、品牌的重要支撑、创造力的重要体现,质量对于企业来说,更是举足轻重。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各制造业企业更应该高度重视和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一是转型升级生产制造模式,提升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三方面成效。二是强化自主研发水平,将研发成果形成产品甚至产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全球第四代自动化码头,通过技术创新,目前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夯实企业质量人才基础,重视产业工人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国工匠,确保产品和运营质量稳步提升。
品牌的提升:一是通过强化产品质量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二是通过推广品牌工程,来实现品牌的纵向导入;三是通过主办或参与国际展会、论坛等途径,全方位宣传企业品牌;四是借助国家和上海品牌促进会等平台,广泛交流和学习提升,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
创造力的提升:一是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模式,如振华重工通过建立研究总院为核心的“三级三类”技术创新平台,集中资源打造新技术平台。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振华重工除每年投入较高比例的研发经费外,还通过投资创新平台和企业来研发更多前沿技术。三是建立容错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四是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引进和培养协同,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科研团队。
11月5日至10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对于全球经济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举办这次意义非凡的大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进博会的突破改革,在新时期为经济全球化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
进博会上展览签约的各类展品,是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意义的高质量产品,对国际企业之间的质量学习、产品对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方通过产品、技术的交流,可以对质量知己知彼,可以进一步深化在产品质量方面的国际间交流。
同时,随着全球产品不断进入中国,各国政府及企业代表和中国政府及企业间的全方位交流将进一步提升,质量也是重要一方面。目前,上海市质量协会正带领企业逐步参与全球的质量交流和学术论坛,并有效整合全球知名的质量机构和专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相信,随着中国每年不断提升进口博览会的主办质量和规模,质量方面的国际交流将更加广泛,意义将更加深远。
中国规模化、批量化制造能力很强,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基础材料工业相对落后,新工艺与流程固化、标准化不足,新产品初期产品质量不稳定。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材料性能的研究;加强工艺流程与固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加强品牌的文化与内涵建设;从引进、消化、吸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品牌的创造力。自主品牌的建设环境要不断改进完善,并且政府层面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
丰富了感性知识,拓展了国际视野,特别是通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或努力方向。国际交流、引进、消化、吸收能够提高国内的更新换代与发展效率。我们应该在国际高水平、高起点的平台上合作交流与发展,才能够做到最好技术、实现最高标准。
定期的国际质量交流,包括质量发展理念、创新思想方法的交流,对我们融合世界智慧,加快自主发展是有益的,也使我们的质量发展能够造福全人类。这是一个有益的互动。
看了进博会,感受到中国制造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回头想想,中国制造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制造在数量上占据了世界很大的规模,这是中国大批量制造的特点。但是,我们产品的技术、质量和等级,特别在新兴产品、创新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体现了中国的开放,让世界的技术、世界的产品进入中国的市场,让中国的消费者和中国的企业同时看到自己的差距,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进博会的领域太多、太散了,展品没有分层,东西太多,专业程度也不够,这有待于积极改善。实际上,中国每年都会有很多工业展或者各种专业的展会,如果能在工业展和专业展会上吸引更多专业的厂商进入到中国市场,也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