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三农”金融服务优化升级研究

2018-12-07 17:43
金融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三农供给贷款

经过三年来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到位,农村金融市场蕴藏这巨大机会,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将视角转向农村,新兴的三农金融市场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面对上述趋势,金融机构应该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服务创新。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背景及分析

当前,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转轨、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三农”领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产量、库存、进口“三量齐增”。我国粮食进口、库存水平达到历史新高,国内外粮食价格出现倒挂现象,国内粮食出现供需失衡。二是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在供给方面,国内农产品供给整体处于中低端层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欠佳,创新不足。在需求方面,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有机、健康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从关注数量、价格到注重质量、品质在转变。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出现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买不到,低端的农产品卖不掉的现象。三是农民继续增收乏力。由于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过剩,当前部分粮食价格持续低迷且有下降趋势,而国家受财政以及政策等因素影响,对粮食收购难以再实施更高的保护价格,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困难。四是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流转成本、物料化肥投入成本在不断的升高,而农产品的品质、产量、价格等没有相应的提升,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效益差。五是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当前,部分地区土地过度开垦,地下水过度开采,农田化肥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活垃圾、河流被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由于供给侧落后于需求侧造成的。要解决当前的供需矛盾,就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即从农产品供给入手,通过主动调整、重组和优化生产要素,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使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实现农产品与消费的无缝对接。

中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的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关键。用改革的手段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农业需求结构变化。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服务三农带来的机遇

(一)服务对象

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农户”正在被以新主体、新业态的“大农户”所替代。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和壮大,具有较强的融资需求,给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带来了诸多机遇。另一方面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提速,为“三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加快对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广泛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要素资源得以盘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二)信贷结构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业生产经营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利益链接更加紧密,农业领域的三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速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如特色果品、特色种植、现代乳业、牛羊育肥、水产养殖、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产品收购、加工、流通等将成为商业银行三农金融的支持重点。同时,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脱贫攻坚及172项农业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所需信贷资金巨大,要顺利实施,除了各级财政资金支持以外,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服务模式

三农领域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是最难的还是“农民贷款难”。从客观来看,农民贷款难受到农业自然条件、农村诚信意识、法治环境、缺乏有效抵押担保措施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技术化、集约化、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得以体现,同时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应成为三农金融服务的重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盘活农民资产,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破解贷款难题。比如,在政策放开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针对农民贷款需求小、散、急的特点,创新研发适合大规模推广,能批量作业、支取方便、循环使用的贷款产品,如农户互保贷款、农户小额循环贷款、小额E捷贷等。

三、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优化升级路径

(一)明确服务三农市场定位

“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具有总量大、层次多、领域宽、分布广的特点。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把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聚焦在五大领域:一是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又叫新农人,多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存在。近年来,各省市都在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认证。未来,职业农民将作为农村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生态理念的集成利用者,引领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支持其开展规模经营、科技创新,走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二是支持农业领域新型业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诞生许多的新业态。这些新兴业态,具有市场需求旺盛、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是未来农村领域融资的主力群体。三是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商业银行应抓住农业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链为核心,积极支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四是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及批发市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污水及垃圾处理、中小河流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道路交通建设及城市管网建设等十个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五是支持农户个人客户消费金融。如满足农户置业、医疗、教育、子女婚嫁、购车等方面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探索服务三农商业模式

1.“政府金融”模式

“政府金融”模式主要包括:“银政”、“银担”、“政银担”等多种模式。一是以政府财政出资成立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通过政策性担保公司强有力的保证能力和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银行资金投入“三农”领域。目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在各级财政共同出资下,总资本超过1000亿元,未来可带动投放一万亿元的涉农贷款,强有力的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二是政府通过财政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的融资增信机制。为了解决“三农”融资难题,各级政府财政出资成立了不同领域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商业银行一般按照风险补偿资金5-10倍的比例发放贷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政府金融模式很好的整合了政府和金融资源,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担保和信用背书作为增信措施,极大的缓解了“三农”群体抵押、担保难题,撬动了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有效的促进了三农群体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土地金融”模式

近几年来,中央一直推进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即清晰的所有权、稳定的承包权和活跃的经营权。2017年10月3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望写入法律,这对于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提供法律依据。农村土地模式的变革,将大大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具有更多的抵押资产用于融资,吸引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

3.“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

“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是指围绕国家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向其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新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的真实交易数据授信,通过线上流程作业,实现对龙头企业全国范围内上下游客户的全覆盖。该模式下龙头企业负责提供客户交易数据,筛选优质客户向银行推荐并提供连带责任担保。通过农业产业链贷款模式,实现一点接入办理全国业务,对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水平,创新贷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4.“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并习惯从线上获得信息,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三农”金融覆盖面。该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客户体验好。“互联网+”模式的线上化、自动化处理流程可大幅减少审批材料,节省客户往返网点的时间,提升业务审批效率。二是分析效率高,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多方信息资源,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快速、全面、有效分析,在短时间内得出精确的审批结果。三是运营成本低,“互联网+”模式可以应用在贷款的营销、审批、贷后等多个环节,通过高效的自动化处理代替手工劳动,释放人力资源。

(三)完善服务三农机构体系

1.要构建差异化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

要树立以产业为依托、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三农政策体系,尊重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周期性规律,满足三农产业和客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特点,制定和设计一整套包含客户准入、评级、授信、抵押担保、期限额度等核心要素的授信制度。行内要做好各环节的沟通,协调,统一风险认识和偏好,制定授信审查、审批标准清单,构建有别与其他业务,相对差异化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通过制定差异化的“三农”政策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和满足“三农”群体差异化的融资需要,提升客户“三农”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

2.要创新、设计“三农”特色产品体系

要紧紧围绕“强农、富农、惠农”三条主线,紧紧抓住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机遇,针对“三农”不同产业、不同客群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三农个性化、多元化金融需求,分类推出了一批接地气、适应性强的“三农”金融产品。如依托各类合作平台创新优势行业或产业的专属贷款产品;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业产业链贷款等产品;有效盘活农民资产,创新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等。未来,各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三农”产品精准创新,建立清晰的产品树体系,努力创新推出一批标准化、模式化的创新产品。

3.要搭建服务“三农”新型渠道体系

一是优化物理网点布局。通过“调整、改造、撤并、转型、增设”等途径,加强县域地区物理网点铺设。二是在物理网点不能覆盖的人口密集乡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开展驻点式、流动式金融服务。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线上服务平台,通过加大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手机端APP等形式,开辟互联网线上金融服务“三农”新渠道。同时,要顺应金融脱媒化和互联网蓬勃发展趋势,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大型商业银行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三农”服务渠道体系。

(四)构筑服务三农风控体系

1.要牢固确立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

三农金融业务整体上呈现单笔金额小,风险分散的特点。但是,受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等特点的影响,三农信贷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因此,在发展三农金融业务上一定要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在本行整体风险偏好的框架内,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切不可盲目求大,放松标准。在发展三农金融业务上要坚守底线思维,落实好风险管控责任主体,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2.要有效构建“三农”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职责、充实人员,做好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的日常监测与管理。二是要创新优化“三农”客户评级、“三农”产品停复牌、风险限额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通过IT系统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坚持严格的风险分类,按照监管要求做好手工分类调整,足额计提拨备,提升“三农”风险拨备覆盖水平,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水平。

3.要做实“三农”信贷全流程管理机制

一是始终严把客户准入关。细化客户准入标准,严格落实准入要求,通过“准入管理”筛选符合本行风险偏好,业务要求的优质客户,从源头做好风险把关。二是要始终严把贷款入户调查关。严格落实上门入户尽职调查制度,通过查看财务、盘点库存、交易单据、交易合同等,判断客户贷款用途、还款来源、还款意愿。通过应用交叉验证和逻辑检验技术,把好入户调查关风险。三是要始终严把授信审查审批关。严格落实审查审批制度,通过征信报告解读、财务指标分析、行业分析并结合电话核查,现场抽查等手段,把好授信审查审批关风险。严格按照贷款对象的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测算授信额度,避免过度授信。四是要始终严把贷后管理关。严格贷款流向监管,严格落实贷后回访和贷后检查,做好贷款发放后的过程管理,随时关注贷款风险。

4.要着力培育健康诚信的金融生态

“三农”金融领域的高风险性与农村金融整体生态相对薄弱密切相关,商业银行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政府、监管部门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商业银行方面要持续不断的加强金融业务及诚信的宣传,通过评定信用客户,建立优惠制度等引导和鼓励客户提升信用水平。政府方面要完善诚信体系的建立,通过立法对失信人员进行制裁和惩戒。同时,商业银行要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构建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一是要加强银政合作,推动各级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业务风险;二是要加强银担合作,加大与各类担保机构的合,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分担机制;三是要加强银保合作,在“三农”领域开展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类业务,通过引入保险公司降低商业银行业务风险。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猜你喜欢
三农供给贷款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