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妮,辽河油田辽河工程技术处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
1.1 责任前移,重心前移。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重心再次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1.2 风险导向审计从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出发,从战略风险入手,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判断和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
1.3 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涉及询问、检查、观查、穿行测试等多种收集证据的手段,但分析性程序却是最有效的方法。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
1.4 风险导向审计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对症下药,由于很多被审单位的财务人员都是会计师出身,或者系统学习过审计,或者长期有与审计人员打交道的经验,这使得审计人员无法突破被审单位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体运用过程中,具有很多与传统审计模式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必将对完善我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我国的国情及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内审服务。
2.1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成本高。在企业内部审计中,传统制度审计模式有很深的基础,一种新的审计模式的运用需要宣传、培训、学习,这必然要花费企业一定的成本,而且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审计人员关注的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工作时间的加大,人力成本的增加必然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2.2 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乏。风险导向的精髓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而目前企业发生的大多数欺诈舞弊案件是管理层的舞弊,内部控制无效,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但现阶段我国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还不够完善,我们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使得一般审计人员无法对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做正确的评估,并对评估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2.3 理论尚未成熟且不能提供高风险的审计技术。现在企业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确定期望审计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在我国多数企业,从审计技术层面、经济层面上看,风险技术仍主要依赖内部控制。在现阶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比较困难。
2.4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条件。首先,从行业整体分析,大多数内审人员在观念上并未完全接受风险导向审计,缺乏风险意识;其次,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完善,要判断企业的诚信很难,而风险导向模式比其他审计模式内容要广泛,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及其他一些相关情况,对风险因素考虑比较全面,审计时要逐项评价被审单位相关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时存在困难;再次,我国内部审计行业的法律责任风险不高,按风险导向思路制定的期望风险水平会容忍较高的“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造成审计质量低下。
3.1 有效降低审计成本。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进行详细的账项审计,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节约审计成本。
3.2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配备审计人员。要改变我国企业的内审人员知识单一的人员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来充实审计队伍,并在立项审计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内审机构及组织也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3 在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的同时,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外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运用这些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统计抽样和审计风险评估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建立广泛的数据库资料,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使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好地推行。
3.4 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和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并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部门的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5 强化企业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而其主要针对对象为外部审计。因而企业内部应制定审计人员相关的工作要求及责任追究体制,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3.6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