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升,陈有成,李 鹏,路 遥,李 顺
(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4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正确的意识形态与先进的道德准则,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即高校肩负着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责任,肩负着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高超的实践能力的责任。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高校育人工作奉行的最佳圭皋。这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高校育人模式应随时代精神走向综合、科学、实践的道路。在“价值需求”“价值选择”“价值行为”三个推动力的助跑下,展现其伟大的时代价值,即完成其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价值观是根植于现实社会人的需求的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的精神内核,作为人对客观价值观念的把握,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并推动着人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炎黄子孙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基础,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体现。高校育人工作作为“立德树人”模式制度的集中体现,正应遵循着激发学生正确的价值需求的路径走向成功。针对价值需求的客观规律,高校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工作。自由、平等、民主等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正是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模式的必要属性,例如自由是要让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追求社会价值道路上的美好向往,同样它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关心、尊重、理解每个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育和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高校育人工作要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领导再不能随意办事,要发动学生做主体构建起来的活动。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完整而有差异,圣人讲因材施教,育人工作要认可学生的差异性并重视过程和方法,改变“一刀切”的工作态度。学生是全面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他们,追求十全十美、求全责备的工作思路是有问题的,不要怕学生犯错误,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误”变成他们健康发展的助跑器。
第二,开展以“学生的交际”为重点的育人工作。生活是由人与人的交往构成的,人与人的交往又构成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年龄阶段正是“三观”筑成的关键时期,为学生打造能让学生融入的一个诚信、友善、和谐的环境是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因为每个人都有需求,而人的需求或是个体需求与集体需求的统一。这里的统一不是集体需求或是个体需求的总和,而是基于个人特需需求而升华成的集体需求。基于此,育人工作要关注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与集体需求的确定性,在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多做一些关注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待遇、精神娱乐的工作,让师生在素质拓展、党团活动中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之间能交往、敢交往、会交往。
第三,开展以“学生与社会”为主题的育人工作。大学是最后的“象牙塔”,大学生终会有走出校门的一天,大学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跑线。他们的“三观”铸成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育人工作需要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第一粒扣子扣好。现在很多人说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究其原因,不是学生素质差,也不是教师素质差,而是我们做起了书斋里的学问,培养了温室里的花朵。因此,高校育人工作要带领学生突围出去,让学生学会“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做一些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工作。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一是容易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与学校的区别;二是容易让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主要是让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学校与社会是了解祖国的重要途径,缺其一对学生而言,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它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取了世界的有益成果,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校育人模式当中引导师生价值选择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但高校育人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达的,它应该是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因此,引导正确价值选择需要高效工作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提升师生的甄选能力。作为价值选择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独特性,因此高校育人工作要坚持辩证统一地提升师生的鉴别甄选能力。关注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异性与进步发展的必然性,多开展一些人文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小论文、主题演讲、视频传播等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多重化,强化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高效结合,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又锻炼了大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深度、高度和广度上提升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促进他们在社会思潮中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培养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
引导师生价值选择就是发挥其意识能动性,而意识又是一个相对固定心理特征,它较难改变,需要育人工作长期不懈地发挥其作用,利用“发展的人”开展工作。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精神,与其相得益彰,这无疑又是引导价值选择的突破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能够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根本依据。中国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北宋大师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而易见,传统文化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炎黄子孙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因此,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会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吸收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在新时代在国家层面整体提出,但是学校和教师应该纠正这仅“是新时代提出的产物,是信息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的错误观念。它应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思想基石,它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大学生应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基本、更深化、更持久的力量。
二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宣传活动。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快速崛起,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如,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公众报告》,习近平走访美国,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等等。新媒体如今愈演愈烈,可谓大行其道,代之而来的便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尚未完善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较低级拓宽的理想教育渠道等等,这些给高校育人工作无论在思想领域、组织机制还是吸引力、凝聚力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新媒体也带来了不小的契机,因为大学生是“数字化生活”的最活跃群体,如上所述育人工作在新媒体阵地就是一个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存宣传去反宣传是育人工作的目标之一。
进入信息时代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高校应积极宣传育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通过新媒体融入到师生的生活,力求创造文明、和谐的新局面。鉴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它应受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高等教育不应该再“怕”新媒体,而是要“用”新媒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优化大学生思想状态反馈途径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途径。今天的大学生活,新媒体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看到这个“广阔市场”,抓住这个“广阔市场”而为我所用。况且随着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崛起和人生价值及成才途径的日趋多元化,大学生只有自己成为宣传、引导、构建的主人翁,他们才能更好地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活动空间的有限性,新媒体平台的广阔性,让大学生与新媒体一见钟情。针对当代大学生交际的特点,深化“青年好声音”网络文化行动,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善于运用动漫、短视频等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在正能量传播的过程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形成内在的精神追求,继而外化为行动力量。在新媒体上阅读有关文件并与学校产生互动,给某些组织、部门献言献策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与弘扬者[4]。
对此,高校应搭建三个平台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一,管理平台。对于低俗的信息,应该有个筛选过程,放任自流,只会腐鱼腥汤。第二,传播平台。传统的、固化的说教、灌输方法现在对于育人工作显然力不从心,现在高校要着眼开创新阵地,在网上开创立场鲜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网络,活动内容可以适当与娱乐游戏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育。第三,交流平台。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大以及成功途径的日趋多元化,青年大学生想要从社会上找到自身的位置与实现成才的方法,所以社会化宣传平台需求迫在眉睫。高校育人工作要与时俱进,依靠时代科技焕发出新的活力。
价值行为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舍的一种表现,假设说价值需求是所思所想那么价值行为便是所作所为。中国古人强调知行合一,也正是对上文的一种高度概括,但是现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却随处可见。高校育人工作尚任重而道远,高校应该继续努力促成价值行为的落实,推动高校育人工作成功升华。在支持学生的外化行动与滋养学生价值意志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5]。
支持学生的外化行动是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的本质,即培育是过程,践行是目的是落脚点。现今大学生对学校党团活动都能积极报名参加,但是他们自身践行意识尚有待加强,这是与“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落实为践行能力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所在”[6]相违背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正确发挥其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大学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走在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凝聚社会共识和引领社会风尚,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8]。因此,对于学生的外化行动高校要高度关注,关注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大学生的认知导向、行动调节、人格塑造功能。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从大局着手,从体制机制、管理机制、方式机制多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使广大学生树立主动提升自我的自觉性,不断更新和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掌握提升自我的方法途径。要着眼于促进知行合一,加强实践养成。价值观的培育,既要靠思想上教化,更要在行动中养成。传播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激发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方面与学校所倡导和宣传的主流价值观高度一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同时高校也应该有配套的奖惩机制,正反两方面调动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在关注行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意志价值,意志是人们在追求价值行动的持久性、坚毅性上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同时,更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一种稳固持久的意志,让其变成师生的终身追求,也可以说是信仰。高校育人工作不要被眼前繁华迷惑,要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从大局着手,从体制机制、管理机制、方式机制多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使广大学生树立主动提升自我的自觉性,不断更新和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掌握提升自我的方法途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通过激发学生价值需求引导学生价值选择促成价值行为的三者有机结合,让高校师生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无不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这样的高校育人工作是会促进学生回归理性、回归实践、回归现实,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责任也就更加重大。大学作为培育国家、民族中流砥柱的沃土,更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多、向度正的认知与践行,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代中国大学对“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根本问题的有力作答。所以,大学生深层次地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