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楠,中共凌源市委党校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也正在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投入,包括科技、资金、基础建设等,并逐渐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农村经济正在飞速发展。而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土地改革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并要求其符合当下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农村土地最开始是人民公社制度,解放后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国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到后来提出了“三农”问题,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政策,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例如“两个减免,三个补贴”、“四个增加”等。直到现在提出了农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等举措来应对农村土地弃耕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各项举措都在支持农村进一步改革,也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发展仍旧缓慢。
农村的生产经营大多是分散的模式,自给自足,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在低投入、低科技、低发展、低回报的生产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荒废,弃耕现象不停出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并且,当前农村发展的产业结构大多是以单一的种植粮食为主,缺少农、林、牧、渔等多元化产业协调统一的发展结构,导致市场也是单一化的,加之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程度低,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其次农村土地种植过于分散,导致土地的开发程度低,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这也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新时代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对策如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模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此种模式下的土地较为分散和零碎,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业朝着机械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提高,也会使劳动力随之增大,使土地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上去了,这无疑能够使农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外,土地流转带来的投资者,会注入新的思想在土地的建设上,使土地展现出多样性,以创造多样化的经济价值,同时带动了农村的经济投资,壮大农村经济主体,丰富农村经济发展内容。土地流转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管理土地的目标,同时可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优化、土地管理有所提升。不仅如此,土地流转还能使农村经济发展体现出效益的良性转化。其次,当前农村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出现显著的土地问题,农村的土地无法集中利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经济则具有鲜明的活力,能够促进经济的复苏,并符合中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因此土地流转模式的出现不仅仅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益,农村经济得以发展,还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流转在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推进了农业向机械化生产转化的过程。因此改善了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土地流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必然的改变,土地集中在投资者的手中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令农村经济朝着更好的市场环境中走去。
首先,农村经济模式转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向,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加速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及多样性的经济效益。此外,土地流转,改善了从前土地分散的特点,使土地连片开发利用,使土地有了更多的保障,这是农业产业向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
目前农村正在向新型城镇化发展,农业步入了现代化新阶段。优化土地流转的资源配置,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对策。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需要农业发展为规模化经营,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法满足农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要求,还使土地经济利益降低。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也能够使农村土地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农村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更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统筹发展。农村的土地不再向从前一样
分散、零碎,而是得到了统一的规划管理,实现农业经济在资源配制上的新发展。此外,促使了农民合作社和工业化农村的新农村模式,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土地流转不只是改变了生产经营模式,而是构建了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目前还不完善,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也能切实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并推动农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目前土地流转中,需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流程,明确土地的使用权和耕种范围,以便于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