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12-07 06:40侯亚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然界资本主义马克思

侯亚涛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虽然马克思没有相关专著来系统论述其自然观,但它却散落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的自然观建立在批判吸收以往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关于其自然观的论述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思想的扬弃,马克思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首先,人与自然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并且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二者相互联系的中介;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二者处于对立状态;最后,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除了异化,变革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与自然将实现真正和谐相处的状态。

1.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首先,人类从自然界中产生,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会面临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窘境。所以,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1]其次,人是能够改造自然的能动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去改造自然界,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人化自然”即是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佳例证,人类不仅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形态,而且还创造出了许多自然界中原来并不存在的东西,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最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愿望在自然界中实现,从而达到改造自然,将自然界从原始状态转化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化自然”的目的。但是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就自然界本身而言,它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将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对立。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考察,马克思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异化,并且进一步指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前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相对而言比较小,仍在自然的可承载范围之内;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逐利的本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为了使他那永远也不会满足的贪欲得到满足,“不知疲倦地、勤劳地”从自然界中掠夺资源,同时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物。在他们眼中,自然界变成了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而存在的可以随时被利用和掠夺的巨大的原材料仓库。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资本主义社会接连出现的生态危机一次次印证了恩格斯对人类的警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对立只会愈加严重,只有变革这种具有摧毁自然本性的社会制度,才能最终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3.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反自然反生态本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完全扬弃异化劳动,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们将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前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和谐状态是原始阶段的和谐状态。人类文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了强力的保障。但是,由于资本不断增殖的本性,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一方面疯狂地对工人进行剥削和压迫,使工人的劳动发生异化,变成了独立于工人之外并且反过来压迫工人的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另一方面,以征服者的身份无止境地从大自然中掠夺资本发展壮大所需的原材料,并源源不断地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自然界这个“人的无机的身体”变得奄奄一息。要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就必须消除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变革反自然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指出,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将不复存在,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将成为人的根本需求。同时,自然界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原材料仓库,而真正被当作人们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的前提来对待,人们不再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仍有一些方面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同环境保护的关系,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并且将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彰显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在此形势下,马克思的自然观无疑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理论资源,深入挖掘马克思自然观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马克思“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思想启示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过去,GDP几乎可以说是衡量某一地区发展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有的地区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引进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造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这种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唯GDP论非但不是实现中国梦的坦途,反而是一条与中国梦背道而驰的危险之路。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启示我们,对待资本既要利用又应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们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引进了资本,事实已经证明资本在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依旧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所以我们仍需利用资本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讲,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5]并且,资本的增殖本性永远得不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资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不惜把自然当作原材料仓库和废物处理厂,完全不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环境大肆破坏。这也警示我们在利用资本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限制,在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实现对资本的超越。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我国现阶段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不仅从理论上来说是如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们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自然界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