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秀峰
山西太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晋中 03060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道路工程及基础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剧,随着道路超载、重载问题的出现,使得道路结构出现严重病害,影响行车安全与道路使用性能。本文主要阐述、探讨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修补技术,详细分析如下。
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包括:路面裂缝、路面坑槽、路面车辙、路面沉陷等,其中裂缝属于常见病害形式,只有参照病害类型,明确病害特点,才可为后期选择适宜的病害修补技术奠定基础。
纵向裂缝,纵向裂缝指的是沿着行车方向纵向分布,裂缝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不仅包含路基特性、也包含路面特性,会受到车辆与环境的影响。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1)雨水使得纵向裂缝出现;(2)路基压实度不足,路基不平整,填料无法有效固结,受到上部荷载作用,使得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3)路面沥青压实不足,填料粘合性不足,道路受到车辆荷载的横向不均匀力,进而导致路面出现纵向裂缝。
横向裂缝,其裂缝会贯穿全断面,且裂缝为均匀分布,横向裂缝一般会受到材料收缩、差异沉降因素、温度导致[1]。
网状裂缝,一般选择纵向与横向分布形式,一般会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沥青强度不足,进而导致路面开裂。
路面车辙与坑槽一般表现为路面面层破损、路面褶皱,路面面层凹凸不平。公路路面出现车辙现象,可能是沥青面层厚度较小,基层粘结性较差。在车辆荷载作用下,面层强度不足,使得路面受损。公路路面出现坑槽与麻面,考虑是沥青混合料成型质量差,混合料粘度不均匀,路面摊铺不均匀,难以保障沥青混合料质量。若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不当,将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蜂窝、麻面及坑洼等现象,不仅影响公路沥青路面美观,还降低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2]。
公路沥青路面沉陷指的是路面出现大面积下沉现象,且沉陷面积较广,影响范围较大。公路沥青路面沉陷主要包括:均匀沉陷、不均匀沉陷、局部沉陷等,导致路面沉陷主要是因为路基沉降、路面沉降导致。均匀沉降指的是,沉降范围较小,难以保障路基固定,路面压实度不足导致,若出现大面积沉降,考虑是地基底部不良地质现象导致,比如:施工地段属于湿陷性土质、软弱层土质。不均匀沉降指的是路面压实不均匀,路基沉降不一致导致。若公路沥青路面出现局部沉陷,考虑是路面基层厚度不均匀导致,也可能是沥青填料粘结性不足,或路基顶层填料粘结性不足。
公路沥青路面在运用阶段,选择有效病害修补技术,可保障道路稳定运营。只有明确各项病害形成机理、病害产生的原因,选择针对性的修补技术,可延长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传统修补技术包括:直接罩面法、挖补法、铣刨新铺料法。直接罩面法一般是在原本病害沥青路面上直接灌入修补材料,比如:沥青、树胶等。直接罩面法就裂缝修补与沉陷修补,应用效果显著。直接罩面法在施工阶段,会提升沥青路面的高程,影响沥青路面排水,使得桥梁结构铺装荷载增加。挖补法可直接将沥青路面的病害全部挖除,并使用新的沥青材料填补病害位置,不同的挖补法需要的挖补材料也不相同。挖补法难以掌控施工质量与施工平整度,不适用在高级公路沥青修补中。铣刨新铺料法一般应用在大面积、严重病害中,主要是加固道路,需要重新开展沥青施工,使得施工成本增加,且施工组织较为复杂[3]。总之,传统修补方式中,直接罩面法与挖补法,就局部及零散分布的沥青病害,应用效果更佳,可切实保障道路病害处理效果。
热再生修补技术需要在现场开展路面加热,促使路面原本的沥青软化在,接着添加再生剂与全新的混合料,促使新旧混合料形成一体,以此满足施工要求,提升施工质量。热再生修补技术适用在大范围病害防治中,可实现道路加固,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原沥青材料的充分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热再生修补技术应用阶段,首先需要解决现场加热问题,一般应用加热板、红外线辐射加热方式,但这些加工方式会导致大量能量消耗,应用效果不佳。且热再生技术在应用阶段,需要重新摊铺、碾压沥青路面,施工工序较为复杂,还需要解决其中的施工难点,明确施工重点,如此才可保障路面修补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凸显出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修补技术的应用价值[4]。
改性沥青修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修补技术,一般应用在道路车辙、道路裂缝等轻度病害中,且修复效果较好。在实际应用中,可有效避免路面水损害,实现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改善,切实提升公路沥青路面的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改性沥青修补技术应用在高等公路病害处理,改性沥青修补技术应用优点主要包括:(1)在修补阶段,只需要在路面上增加一层薄薄的改性沥青,就可实现路面加固,改善路面病害。改性沥青修补技术不仅可实现桥面厚度的增加,还不会影响路面排水。(2)摊铺面的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摊铺1h后就可通车;(3)改性沥青修补技术能够在常温下施工,与普通沥青混合料道路不同,在施工阶段,可切实保障施工温度。
综上所述,就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首先需要明确病害类型,分析病害成因,基于病害特点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修补技术,才可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切实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