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平,王文雅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钢铁业也是我国产能过剩最严重、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70%,产能的严重过剩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国家发改委对2017年钢铁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及面对的新形势做出分析,坚定去产能基调不动摇,明确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今年钢铁业去产能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政府积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国内学者对于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旨在对当前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综述,为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提出建议,落实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促进钢铁业健康发展。
对于产能过剩的定义,目前相关部门、各行业及学界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总体而言,不同产业在生产规模、关联程度、影响力和发展规律上各具特色,产能过剩不能一概而论。就钢铁企业而言,从市场角度看,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供给超过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的钢铁产能闲置现象;从生产者角度看,产能过剩是实际产能利用率没有达到理论产能利用率而形成的。国外学者Chamberlin(1933)最早提出“产能过剩”(Over Excess Capacity)的概念,是指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因超过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而造成过剩。
对于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Bossche(2010)将其归结为政府相关部门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我国学者较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角对钢铁业产能过剩进行分析研究。徐志伟、温孝卿(2012)认为,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量资产优化障碍[1];陈得文(2016)提出,经济周期、市场竞争等因素制约着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导致钢铁业的产能过剩[2];付杨冉、温委(2016)指出,由于投资、出口对钢铁市场需求的拉动效应减弱,传统的通过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手段遇到困境[3];李英、赵文报(2017)指出,造成钢铁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既有供求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及规模效应。钢铁产业作为地方的财税大户,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企业退出的高壁垒,使得地方出现许多僵尸企业[4];滕永平、吴迪(2017)提出,银行对钢铁行业信贷政策整体收紧。钢铁企业即使有充足的信贷额度,银行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产能过剩以及严重亏损的钢铁业,从而加剧了钢铁业的产能过剩[5]。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造成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众多,有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各经济主体不同利益动机的影响,还有体制与机制、管理方法、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外钢铁业市场需求下降使得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第二,国家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导致产能只升不降;第三,地方政府对钢铁企业暗地保护阻碍了产能削减的进程;第四,银行、钢铁企业缺乏主动作为的动机。
截至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虽然陆续公布了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统计数据,但尚未建立健全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马军、窦超(2017)利用协整法,根据我国钢铁业2002—2013年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测度结果得出我国各地区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虽未达到全面的产能过剩,但已基本接近警戒值79%[6]。
郑耀群、王婷(2017)借鉴美国FRB指数的构建,首次引用X-12-ARIMA调整方法测度产能利用率,并以此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了理论及实际分析。研究表明,钢铁的产能过剩是整体工业行业长期存在产能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性过剩[7]。
通过学者们对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分析可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从东部和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不断转移,呈现向全国蔓延的趋势;我国钢铁行业上游行业产能过剩普遍比下游行业严重,且产能过剩呈现出上游向下游行业转移的趋势。在对产能利用率测度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得出经济波动、地方政府投资和资本密集度与产能过剩呈正相关关系,为接下来提出产能过剩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现阶段,钢铁企业经营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竞争力水平影响着企业发展状况,决定着企业的兴衰。钢铁业作为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落实好“去产能”这一当前重点任务,为提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做贡献。
从市场角度看,目前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仍然突出,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重视供给质量的提升,通过改革手段加快供给的结构性调整,扩大内需,改善过剩产能阻碍经济转型的现状,从而促进钢铁业健康发展。张占斌和孙飞(2017)提出,钢铁企业应坚守市场化战略导向,有力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
从钢铁企业角度看,我国钢铁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活力,直接影响了我国钢铁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的能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钢铁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必经之路。杨健(2016)提出,钢铁企业去产能化对策首先要围绕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善钢铁企业亏损现状,然后利用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最终激活钢铁产业活力[9]。
从政府角度看,一些地方政府仅注重眼前利益,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将产能过剩的钢铁项目作为其制造政绩的手段,忽视了长远利益,不但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也使得钢铁去产能越去反而越多。何湘宁(2013)提出,要在根本上解决钢铁过剩产能问题,必须改变将GDP增长作为政府官员核心的考核晋升的体制,消除我国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钢铁企业经营决策的现象[10]。同时,依法清理“僵尸企业”,规范政府行为,减少钢铁过剩产能处置中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国内学者在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研究中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在钢铁业产能过剩原因方面,学者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钢铁企业现状,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产能过剩的原因。其次,不同学者基于不同模型和不同方法对我国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分析当前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程度,计算分析结果比较客观。最后,针对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学者从市场角度、钢铁企业自身及政府职能部门方面提出建议,对于钢铁企业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钢铁企业加快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
以往关于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文献,为笔者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然而,笔者在查阅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后发现,学者们对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第一,钢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学者从增量投资的过度角度进行研究,忽视了存量资产的结构失衡问题,使得研究还不全面。第二,作为研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核心,对其产能过剩程度,即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尤为重要,然而采用不同的测算方法测度出的产能利用率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对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研究出现偏差,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第三,在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中,钢铁企业人员安置问题突出,而学者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仍较弱。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去产能工作的关键时期,解决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仍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不断缩小产能利用率测算差异,着力解决去产能下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问题,进而丰富产能过剩研究成果。对于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扩大国际市场,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扩大钢铁需求;第二,增强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执行严格的钢铁行业准人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盲目扩张项目上马,控制投资规模。
参考文献:
[1]徐志伟,温孝卿.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存量资产优化障碍及问题的解决路径——一个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2]陈得文.新常态下“去产能”的思考——以钢铁行业为例[J].金融纵横,2016,(6).
[3]付杨冉,温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5):26-28.
[4]李英,赵文报.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成因与对策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4).
[5]滕永平,吴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钢铁行业去产能问题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6]马军,窦超.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及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2012,(2).
[7]郑耀群,王婷.基于产能利用率测度下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3).
[8]张占斌,孙飞.“去产能”的相关问题探讨——兼评邯钢的经验及启示[J].理论探索,2017,(1).
[9]杨健.新常态下钢铁企业去产能化研究——以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8).
[10]何湘宁.化解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以河北钢铁产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