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荣,黄坤华
(华中科技大学 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武汉430074)
一直以来,企业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最活跃、最核心的部分[1]。且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推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但在计划经济思想的长期指导下,政府当前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科技创新工作,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且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脱节,这些现象共同导致了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弱化。因此,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中,不仅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精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难题,有效统一科技创新的参与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导向下,促动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发展,最终有效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3]。为此,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激发企业创新工作,真正有效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历次工业革命及现代科技发展历史都充分说明,多数重大科技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都是由企业完成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已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但在我国,受到整体创新环境束缚和企业内部运行因素的限制,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为此,应该继续深化国有科研机构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4]。
一方面,着眼科技创新整体过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工作。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创新资金筹集、研究开发工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营销等内容。要想完善企业的创新工作,就需要从上述工作入手。首先,多方筹集创新资金。许多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仅需要科学严密的设备仪器,而且也需要优秀的科技人才参与,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充足的创新资金。必要时,可以通过企业联合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其次,在研究开发工作中,要建立一定的容错机制。研究开发工作往往充满曲折,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最终确保研究开发工作的顺利完成。再次,企业必须建立敏锐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当某些科技创新出现时,企业必须积极思考先进成果的用途和市场发展目标,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最后,企业也必须开展成功的市场营销,为科技创新成功被市场接受创造良好条件。在实践中,以上各方面工作也是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主要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时,也要注意改进外部运行工作。科技创新工作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涉及政府支持、市场消化以及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等内容。换句话说,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时,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总之,只有通过内外部工作的共同推进,为科技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才能确保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不断涌现,最终促进企业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可以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政府要逐步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重要职能,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经济刺激等手段完善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在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中还占相当比重,且企业还没有成为研发投入主体,使得许多机构都面临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难题。为此,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增多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财政手段、金融创新等方式,强化对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虽然我国通过“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方式聚集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但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现状仍未有根本改观。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帮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再次,科技创新的风险性比较凸显,投资者收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很容易导致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正如熊彼特所说,企业家从来不是风险的承担者。为此,政府也要为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或者分担企业科技创新的部分风险。这样,既能提升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地降低损失。而且,科技创新工作的外部性也要求社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这项工作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通过完善风险投资业的政策和法律,为科技创新工作筹集更加充分的发展资本。
完善市场吸纳、消化科技创新技术,可以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良好的实践机遇。只有确保科技成果被市场所接受,并且快速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更大价值。实践证明,众多科技创新工作正是在市场发展需求和竞争压力下开展的,多数科技成果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出现的。为此,可以认为,市场是科技创新的诱因,是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最终归宿。因此,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必须紧抓市场需求,跟紧市场发展导向,并完善市场营销机制。一方面,企业需要时刻紧盯市场需求。随着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需求,这便为企业主体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内容。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的均衡调整过程往往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面对全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积极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确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且从实际工作来看,推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或者积极运用新技术生产产品,既能确保产品质量的快速提高,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一般说来,引领科技创新的企业具有较大发展优势,同时也会倒逼其他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引领整个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激励机制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工作及其成果的价值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让消费者评判优劣。那些新型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还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那些科技创新工作长期滞后的企业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总之,审视市场需求、紧跟市场发展,借助市场力量,不断优化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活跃物质市场,培育资金市场,开拓劳务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健全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及竞争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市场机制既能为企业提供发展资源,推进企业交流人才、更替技术、传递信息,又能使企业面临竞争压力,继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中,还必须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协同力量。科技创新工作的系统性十分凸显,不仅需要多种发展要素的投入,而且也要求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既要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吸纳多种社会组织的大力参与,必然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充足的协同力量。首先,尽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快速打破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鸿沟,促动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实现企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价值。当前,总体说来,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比较滞后,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小。比如,银行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沟通不顺畅,阻碍着科技创新资金的筹集。其次,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其本身的科技创新力量也比较薄弱。相对而言,科研机构各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能力较比较强,但产学研工作开展不力,不仅阻碍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而且也难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亟待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科研机构和高校从组织上真正被纳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在这种协同机制中,企业将市场需求反馈给科研机构和高校,继而借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力量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而后企业应用新技术或者生产新产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并通过市场营销工作,把新产品快速推动市场。借助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促动企业充分利用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科技研发优势,弥补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的劣势,大大缩短科技创新周期;另一方面,产学研的开展也有助于减轻企业的科技创新压力,并且直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总之,通过以上四方面机制构建工作,能够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洁,王瑞敏.区域创新系统主体的解构与重构[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86-88.
[2]陈云,谢科范.对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判断[J].中国科技论坛,2012,(3):24-28.
[3]陈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理论思考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2,(3):81-84.
[4]夏先良.如何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制体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6):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