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明
摘 要:文章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视野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地区周卦勒柔仪式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周卦勒柔仪式中请神、迎神、拜神、娱神、退神、献祭、舞蹈、对歌、洁沐、祈福、劝诫等环节,探索其实施动因、功能、内涵和外延,从而揭示出周卦勒柔仪式虽然呈现出一种浓烈的原始宗教氛围,但其内核却是一场民俗活动。祂既承载了许多宗教元素,又承载了许多人文元素。祂以宗教仪式为载体,实施了一场以藏族、土族为主体,其他民族可自愿参与的全民联欢,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周卦勒柔;非物遗产;宗教仪式;民族融合;和谐元素
1 周卦勒柔的起源
周卦勒柔(汉族称之为六月会,土族人的叫法是六月拉顿)是流行于青海黄南州同仁县热贡地区的一个传统文化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热贡地区的广大藏族、土族村庄都要举行一系列的民间祭祀活动,大概持续一个星期。周卦勒柔是一个原始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复杂、人文内容丰富、参与人群广泛的活动,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周卦勒柔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经过询问当地人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到大致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在很久以前,热贡地区有许多毒蛇猛兽危害人类,后有大鹏鸟自西方飞来,降服了这些毒蛇猛兽。藏语把大鹏鸟称作夏琼,为了供奉夏琼神,也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秋收之后,沿隆务河两岸12千米内约50个藏族、土族村寨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去山上祭祀夏琼神。这是目前流传最广、采信度较高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藏王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时期,唐朝和吐蕃在今同仁和甘肃夏河交界处的甘加等地交战,两军相持不下,战争非常惨烈,死了很多人。佛主知道后,派高僧活佛加以调解,终于停战。为庆祝和平,将士们兴奋地跳起舞来(即后来的军舞),这时,从驻地达加央措湖中冒出了两条龙,一条虎首蛇身,一条豹首蛇身(而这种龙就是苯教中龙的形象。至今,有些村寨周卦勒柔的舞蹈中还有这种头戴虎豹面具、身绘彩纹模仿达加央措湖中的龙)。祂们和人们一起舞蹈,一起庆祝。后来,人们把这种庆祝活动沿袭下来,并加以扩充,就成了今天的周卦勒柔。罕元戎先生在《周卦勒柔——古代军事文化的藏区遗存》和涂明谦先生《论热贡周卦勒柔的艺术特征》两篇文章中采用了与此类似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元末明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府之后,派大将邓愈征西,继续收复元朝占领的地区。当时负责热贡地区防御任务的是镇西武靖王朴纳刺(当时朴纳刺所帅部队是一个由蒙古人、汉人、藏人、土谷浑等民族组成的混编部队),朴纳刺见元朝大势已去,不愿意辖区内的百姓遭受生灵涂炭,毅然决然率部归降于明朝,并将所有武器熔毁于同仁地区,此时为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当时百姓感戴朴纳刺的义举,举行和平庆祝大会,感谢神灵的庇佑。这一活动延续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周卦勒柔。先巴先生在《热贡周卦勒柔的宗教学解读》一文中采用了与此类似的说法。
第四种说法:根据多吉加的讲述,混沌初开的时候,天上降下一粒种子,恰好落在阿修罗(热贡)这片土地上,后来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大树上长着能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但天兵天将们阻止阿修罗人采摘,于是双方展开一场大战。阿修罗人自然打不过天兵天将,不得已,只能向佛祖求救。于是,佛主派人与阿玛公麻加毛(西王母娘娘)协商,派一个天神(拉赞木加告)下凡驻守在热贡最高的山上,管理这株大树和长寿果,并保佑热贡地区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为了感谢神灵的守护和赐予,人们便在每年秋收之前举行祭神仪式,载歌载舞,以此娱神。
2 周卦勒柔活动考察纪实
为考察周卦勒柔活动全貌,笔者先后两次远赴热贡地区,深入村寨,结交当地朋友,亲身参与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择选几处周卦勒柔仪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将其一些典型性的活动议程陈述如下,作为本文立论的鋪垫。
2.1 四合吉村周卦勒柔首日仪式
一年一度的热贡周卦勒柔的序幕首先在隆务镇的四合吉村①拉开。为了能够看到仪式的全过程,笔者特别起了个大早,由县城到四合吉村搭乘出租车前往。在四合吉村的小道上,会看到从四面八方作节日盛装赶来参加集会的藏族同胞,并且手中都拿着各种敬奉神灵的礼物,有鲜花美酒、酥油奶茶、各式糕点等。人们在四合吉村的神庙(萨满神庙,非佛寺)集中,献上一部分礼品,然后在一老一少两位拉哇(即法师)的率领下向神庙背后的山顶出发。男女老少有数百人之多,宛若一条长龙蜿蜒而行。队伍中有举各色经幡旗帜和唐卡的,还有拿长枪长矛的,其中一根最长的旗杆约有10米,由七八个壮汉轮流扛行。老拉哇在前面带队,青年拉哇则在中间压阵,一路鞭炮轰鸣,鼓声阵阵。这里所用的鼓非常特别,像一面大团扇,单面,用牛羊皮制成,上面绘有云龙图案(当地人称之为龙鼓),在阳光的透射下腾腾欲飞。拉哇的腮部剧烈鼓动,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似是模仿猛兽猎食的声音。人群到达拉扑泽②的时候,拉哇开始进入疯魔状态,此时已经人神一体,身体疯狂地抖动,口中念念有词。与此同时,法螺吹响,一时间龙什达③漫天飞舞,如雪片般摇曳升腾,放飞着人们的祈愿。接着,人们又排成单列队伍,顺时针绕行拉扑泽一周,然后在煨桑台前燃烧柏树枝,敬献美酒和各种祭食品,供祭山神阿米夏琼。众人口中念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无灾无病,神圣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氛围弥漫在山坡之上。至此,祭祀山神的仪式告一段落。然后,人们又原路返回,来到村寨中的神庙开始第二阶段的祭祀活动。
第二阶段主要是献祭和歌舞娱神阶段。舞蹈是周卦勒柔仪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分工有所区别,所以各村寨所跳舞蹈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拉什则④、勒什则⑤和莫合则⑥三种类型。其中跳神舞的有四合吉、年都乎、卧科、苏合日、铁吾村等村;跳龙舞的村子是浪加村和赛三沟等;跳军舞的村子有尕沙日村、郭麻日村等。但是随着各个村寨相互交流的增加,每个村子所跳的舞蹈往往又不止一种,其中四合吉村的舞蹈种类最为丰富,持续时间也最长,要跳两天半的时间,可谓各种舞蹈的集大成者。而每场舞蹈都比较强调形式,隐含程度不同的宗教仪式。
四合吉村的舞蹈在神庙前的广场中举行,本村寨10~45岁之间的男女都要参加表演,老人和小孩则作为观众环绕周边。第一只舞是在拉哇的号令下,男人们都带着插有红缨的白毡帽,举着三角旗帜和经幡唐卡,敲着龙鼓,合着节拍顺时针绕场三周,接着小男孩也加入进来,继续绕行三周,是为神舞的开始。其间,人们将巨大的堆绣锦缎悬挂于神庙大梁之上,作为对神的奉献。然后是年轻女子的舞蹈,女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锦缎长袍,背后披着镶满银盾的挂缎,头上和脖子上悬挂着蜜蜡串珠,头发结成密集的小辫披散开来,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女子的舞蹈与男子略有不同,显得庄重而肃穆,动作缓慢,先是绕场一周,然后五行九列排立于神庙之前,神情肃穆,敬献哈达,念唱颂词。然后又是小男孩单独巡游三周。至此,集体舞蹈告一段落。
接着是两个男子的高跷舞,一左一右,手中拿着一根响棍状的棍子,棍绘五彩,头上系了根发带,在场地中跳跃腾挪,做着各种类似汉族武术的动作。高跷舞结束后,又是两个拿着木棍的青年男子来到场地中央,其中一个带着猴面具。两人在场地中辗转腾挪,时而急速游走,时而就地翻滚,亦舞亦武。面具舞跳完,已是下午1点,开始用餐,参加活动的男女老少分散于寺庙的各个角落,享用自带或由神庙提供的食品。用完餐,稍事休整后,拉哇会为每个前来参加活动的人祈福,接着便是男女老少们为庙宇内供奉的众神献祭。献祭完毕,人们又互致祝词,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聊天。其后,又是一群戴着面具的人表演傩舞、傩戏娱神。相对于上午的庄重,下午的仪式要轻松活泼一些,一直持续到晚饭时分,人群才陆续散去。
2.2 尕沙日村请神仪式及多村共祭
参加完四合吉村的首日仪式后,第二天笔者去参访了年都乎村和上下吾屯村。这两个村寨的佛教寺庙都很壮观,也是著名的唐卡绘制村和佛像制作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是从业者。在参访年都乎村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位在青海民族学院当访问学者的日本女士和一位英国学者。而在回到上下吾屯村的时候,又认识了土族唐卡画师多吉加,并在他的带领下参加了尕沙日村的请神仪式。
这天一早,笔者和多吉加来到神庙,只见台阶上放着一顶彩轿,用柳条、哈达和锦缎加以装饰,这是乘坐神灵的鲁热。上午9点左右,在管家(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的带领下开始煨桑活动。依然是全村男性老少参与,将家中的美酒美食泼洒于煨桑堆中,并举行祈福仪式。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午才陆续散去,村民们回家吃饭,客人们则在神庙的后院用餐。
按照规定,请神仪式前拉哇会早早进入神庙,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身体洁净,不能吃别人家的饭菜,也不能吃韭菜、大蒜等食物,更不能接触女性。下午,拉哇和管家带领男孩子们抬着鲁热来到河边,放置在河边浅水区,轻轻地浇水擦拭。其间拉哇会念念有词,对鲁热进行洁净仪式。拉哇自己也会进行洗浴仪式,洗去人世的尘埃,净化心灵。然后孩子们要把鲁热抬到管家家里,主人要迎接和祭拜,孩子们则会受到热情款待。结束后,拉哇带领孩子们依然将鲁热抬回神庙前。至此,请神仪式的初期阶段结束。经多吉加介绍,这样的仪式还会持续两天,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鲁热会被抬到不同的管家家里进行迎接仪式。正式的歌舞祭神活动则在三天后举行,一直要到七八天后才结束。
虽然佛门喇嘛不直接参与和主持周卦勒柔,但十分有趣的是,主持祭神仪式的拉哇的身份资格需要得到活佛认可。所以,在举行请神仪式之前,活佛会专程从隆务寺赶来为拉哇祈福,并主持一个认证仪式。其后,拉哇在格萨尔王庙举行神灵附体仪式,到下午的时候,拉哇则开始带领村子里的轻壮男子跳莫合则(军舞)。他们穿着各式铠甲装,手持刀枪棍棒,在神庙前的坝子中做转圈行军及两军对垒表演,同时高声吆喝,以振军威。对垒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个调解人,然后两军会达成协议,宣布停战,祷告上天。随后,跳舞的人群欢呼雀跃庆祝和平的到来,整个舞蹈大约要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直到天黑。然后拉哇进行退神仪式,当天的活动结束。
第二天上午,尕沙日村参加请神仪式的成员还要抬着鲁热到邻近的热合德村的阿米行行庙(两村共同的保护神)举行请神仪式。总管念祝词并洒酒,拉哇带领舞者們煨桑,然后从庙里请出阿米行行木制神像,由专人护持。之后舞队跟随热合德村的迎接人员一起赶到热合德村神庙,进行煨桑拜神和娱神舞蹈,舞蹈结束后尕沙日村的舞者会分散到热合德村各家吃饭。下午,尕沙日村的人要回到本村后山的阿米行行庙请神,两尊神像请到后,又在村庙前开始娱神舞蹈,至晚上结束。
第三天,舞者们则会聚集到尕沙日村后山的平坝,面向河对岸的尕则敦村的二郎庙献舞(因为二郎神是尕沙日村阿米行行神的大哥)。下午舞队会抬着鲁热为每家请神,各家煨桑迎接,舞者们在院子里为各家祈福,家里的男人们进行祷告洒酒等祭拜活动。第四天、第五天还有煨桑、舞蹈、两村男女青年的对歌等。最后的献祭活动最为热闹。首先是两村舞者跳莫合则舞,然后拉哇带领几名舞者请来专人制作的面羊①,开始献牲环节,进入活动的高潮。拉哇在坝子中央进行一段疯狂的舞蹈后,点燃放在煨桑台上的面羊,众人发疯似地呐喊,不断将美酒洒向煨桑台和拉哇身上,同时把龙什达抛洒向空中。众人在广场中游走欢呼,两村舞者跳起莫合则,拉哇点燃舞者们手中写有咒语的纸条,另一队人则抬着鲁热绕火堆转圈。其后,众人又来到广场中央的桌子前献上刚杀的羊作祭品,至此,活动进入高潮。最后,将神轿鲁热抬回神庙中,直至第二年周卦勒柔开始,任何人不得动用。至此,一年一度的周卦勒柔活动宣告结束。
3 周卦勒柔是特殊地理区位和环境造就的
周卦勒柔是热贡地区一年一度藏族和土族的盛大节日,但仅限于这一地区,其他藏族和土族地区并没有这一节日,所以笔者认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环境造就了周卦勒柔,并赋予了祂丰富的文化内涵,理由如下:
①热贡藏语意为“金色的谷地”,或曰“金色梦想之地”,属于安多藏区,地处黄河九曲之地,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汉文化与藏文化、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是青海东下四川、南至西藏的交通要道,很早便以“榆谷”“一公”“揑工”(均为“热贡”的不同音译)等名称见诸史籍。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以来就烽烟不断。羌人、汉人、吐谷浑人、吐蕃人、蒙古人等都曾占据过这片土地。连绵不断的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使这块本来美丽富饶的土地满目苍夷。所以这里的人们特别反感战争,向往和平。因此,一个标志着战争结束、和平到来的日子就自然成为当地最为盛大的节日。
②漢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到了宋代,则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1992年设置同仁县。元、明、清以来,随着蒙古族、土族、汉族、回族、保安族先后入驻热贡,为热贡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③黄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最低的台阶位子,海拔高度2300~4500米。而一旦进入隆务河流域热贡段,立即面目一新,先前的荒凉被一片片的绿洲所取代,其间夹杂着一块块的金黄色(油菜花)。这是一片亦牧亦农的土地,海拔较高的区域放牧着牦牛和绵羊,海拔较低的地方则播种着青稞和小麦等其他农业经济作物。每年的农历六月,在青稞、小麦即将成熟尚未开镰之前有一段相对闲暇的时间,这为周卦勒柔的举行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其他平原地区在这时正是农忙季节,并且炎热难耐,而这里的气候却如春秋般凉爽宜人)。于是隆务河沿岸12千米的50多个大小村落在这个时候举行一年一度的周卦勒柔。一是庆祝和平安康的日子;二是感恩神灵的保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三是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四是总结一年的是非功过;五是加强村际间的交流合作,走亲访友,同时也成为青年男女们相亲的最好时机。
4 周卦勒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四大和谐元素
综上所述,周卦勒柔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特殊的民族架构、特殊的时间段、特殊的文化背景中诞生出的一个特殊节日,所以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有所区别,祂所具有的包容性、复杂性也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宗教仪式的范畴。纵观仪式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祂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基因,还蕴含着许多和谐元素,总结出来,共有四个方面。
4.1 民族和谐元素
前文已经提到,热贡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其中藏族、土族居多,但同时还有少量汉族、蒙古族、保安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共居于此。长期以来,各民族和谐共处,相安无事。其中,藏族和土族的融合最为突出。两个民族之间不仅通婚已成为一种常态,服饰也无多大区别,语言也可以互通,周卦勒柔则是这一和谐元素的集中体现。首先,周卦勒柔是由当地藏族和土族联合举办的,这一形式本身在中国少数民族节庆中就极为罕见。其次,周卦勒柔的举办虽然以藏族和土族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民族参与其中,并且其影响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到今天已扩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笔者在入住同仁县宾馆时,即遇到三批来自邻县的男女青年,分属于土族、保安族和蒙古族。他们来参加周卦勒柔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结交朋友,并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
4.2 宗教和谐元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热贡地区形成了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该区域内,不仅有众多佛教寺庙、苯教寺庙,还有清真寺、二郎庙和文昌帝君庙。而周卦勒柔活动本身,既融合了藏传佛教文化,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苯教文化,同时还吸纳了道教、儒教文化因子。一个民族节庆同时融合如此多的宗教元素和文化基因,这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节庆活动中是极为罕见的。那么,当地人是怎样让这些不同的神祇和平相处,不同信仰之间的人群相安无事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给这些神祇们排个座次。
在热贡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往往是佛寺,其次是各村寨中的神庙,再其次是供奉某一个单独神祇的社庙。由此可以说明,在热贡地区,佛教的神祇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苯教神祇,再其次是村寨神祇。比如说,周卦勒柔仪式的主持人是法师拉哇,拉哇并非专职神职人员,具有世俗性质。但在举行祭祀仪式前,拉哇的资格必须得到活佛的认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地位高于苯教。而在苯教神祇中,又有次序安排。比如说,四合吉村的山神阿米夏琼是被佛教接纳并任命的神祇,所以祂就成了整个地区苯教神祇中的老大,因此每年的周卦勒柔仪式必先由四合吉村开始。而在各村寨单独祭奉的神祇中,也有这样的区分,比如尕沙日村的人们在做完迎接阿米行行神的仪式后,还要来到后山的平坝,面向河对岸的尕则敦村的二郎庙献舞,因为二郎神是尕沙日村阿米行行神的大哥。
在热贡一些村子里,不仅有佛教寺庙和苯教寺庙,还有道教寺庙和儒教寺庙(有些规模较小的村寨,因为只有一个神庙,往往把儒教和道教的神祇也请进神庙并加以供奉,其中以二郎神和文昌帝君最为常见)。在祭祀活动中,不仅有祭拜苯教各神的仪式,还有祭拜道教神祇和儒教神祇的仪式。不仅有本村独祭的活动,还有与邻村共祭的活动。由此可见,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4.3 文化和谐元素
热贡地区是藏传佛教艺术高度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唐卡绘制、堆绣织品和佛像雕塑,更是远近闻名,远销海内外。而制作这些艺术品的从业者,除了土族和藏族外,其他民族亦有参与。从文化因素来讲,融合了古代西羌文化、鲜卑(吐谷浑)文化、吐番文化、蒙古文化、汉文化等多个民族的文化成分;从地域因素等来讲,不仅有本地土番游猎文化,还有前后藏地文化、康区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波斯文化及中亚文化等地域文化成分;从文化类型来讲,既有纯艺术品种,又有非艺术品种,既有固态文化品种,又有流动文化品种,既有物质文化品种,又有非物质文化品种。各种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而在制作这些宗教艺术品时,便借鉴了许多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使其更加精彩、和谐。这些因素造就了周卦勒柔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造就了同仁成为青海省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
4.4 天人和谐与人际关系和谐元素
由周卦勒柔的起源传说可以看出,和平来之不易,所以这里的人们特别重视保护自然环境,珍视睦邻友好,追求各民族间的和平相处,共存共荣。加之活动举行的时间恰好在秋收之前,因而还含有庆丰收和感恩的成分。而在祭祀仪式中,除了祭拜天地神灵、感恩神灵赐福于当地人民外,还有村寨之间的互动、老少之间的互动以及青年男女之间的互动。同时,为了减弱原始仪式中的血腥成分,很多村寨逐渐取消了原来的活羊献祭而改为面羊献祭,取消原有的“开红山”①“上口钎”②“上背钎”③仪式,加重傩戏、土戏比重。而在土戏表演中,又加入一些针砭时弊、讽刺村内不良现象的内容。同时,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各村寨的大管家会对为本村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士(如捐资修缮寺庙,修建道路和公共设施等)和道德模范进行表彰,对干了坏事的人(如欺骗客商、破坏公共环境、不尊老不爱幼等)进行批评,以此达到惩恶扬善、增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笔者在考察中发现,村民们特别和善,易于接近,与他们相处很有安全感和亲切感。
5 结语
总而言之,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地区一年一度的周卦勒柔,吸纳了多个民族参与,集合了多种宗教元素,承载了多种文化基因,包含了多种善意诉求,是中国民族节庆中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活动反映了当地藏族和土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热爱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希望宗教和睦、文化共存、互帮互助的美好祈愿。也正因如此,热贡地区成为一个宗教艺术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地区。这一切,是与周卦勒柔仪式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先巴.热贡六月会的宗教学解读[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2]王康康,祁进玉.热贡地区土族“六月会”祭祀活动的仪式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刘夏蓓.青海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及其文化内涵[J].西北民族研究,1999(1).
[4]张海云.虔信与热情——热贡的六月会[J].青海民族研究,2004(1).
[5]罕元戎.六月会——古代军事文化的藏区遗存[J].中国土族,2003(4).
[6]王万平.热贡“六月会”仪式的过程与结构[J].民间文化论坛,2010(2).
[7]龙生祥.热贡“六月会”祭神仪式的民俗功能解读[J].青海社会科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