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优化探析

2018-12-06 06:20刘颖洁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30余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愈发复杂化、多元化。为应对这一现状,解决各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多层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因素;不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辅助;合理利用校园师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刘颖洁,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5-0133-02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和实施做出了明确解释,有利于我国各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有指导、有规范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更加复杂多元。因此,不仅家庭、学校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的心理发展状况,社会各界组织和教育部也需要重点关注因为缺乏对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规制,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等原因,造成儿童心理成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更恰当、更及时的措施来应对传统和新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多层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因素

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要清楚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存在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少年往往渴望独立却又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这种心理赶不上生理发展的情况导致的矛盾意识,造成了他们十分容易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校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用灵活、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环境以及学生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才能科学认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最终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成长的声音是通过他们的行为与情绪表达出来的,而这些行为和情绪往往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而安全的情感依附被证明是支持儿童应付压力和焦虑能力的基础。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家人,也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关键人物。处于中小学时期的学生还未踏入社会,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家庭的成长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父母也需要协同孩子一起做出改变,给孩子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才能完全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学校教师和家长们不能完全简单地套用某一个心理学理论,某一个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而无视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复杂性。要秉着针对孩子的发育情况和所处的家校环境来处理问题的态度,多方面了解与发现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协同改进以此疏导孩子心理问题。

二、不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

据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文章中的调研数据“某区测评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老师都认为自己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偏心、不会挖苦学生。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在‘老师从来不会当着同学的面来批评我题目中5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48%的学生认为‘教师把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好坏与奖惩学生的尺度,49%的学生不同意‘老师从来不会用讽刺、挖苦的口气和我说话。”

事实证明,在中小学中广泛存在着“问题”孩子被贴上了标签的现象。当前很多中小学依然强调制度、重视分数,而忽视教育孩子的内心。学校和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澄清感受、表达自我的空间,教师也应具备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知识,给予共情,和孩子共同走过自我探求的艰难历程;教师需要认识到孩子的苦恼、病症,很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苦恼和病症,甚至和整个文化的病症相关。不要像精神疾病中的“污名化”一样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同理心和责任心是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态度,感同身受且保持反思,才能帮助孩子成长成熟。教育者需要传递出一种态度——面对成长中的孩子,要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办法,等待引导的契机;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又要超出问题的视野,去预设、策划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主探索并发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辅助

思想品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针对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稳定价值观的中小学生的理想意识淡薄,生活学习动力不足,学校可以重点展开读名人传记、记名人格言、讲名人故事、写名人启示、学名人精神的活动,以名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激发生活和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适应社会生活之前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和人格基础,以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为主,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给予成长辅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非所有的教育者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应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孩子。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拥有心理学相关的学历背景,而且是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辅导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人优先。

当然,专业的心理教师会成为班级班主任是很难的,为了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数量很少这个问题,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且最了解学生,学校如果能够给予班主任和其他教职员。如德育处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辅导,能够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效率。因此,不光是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具备教师资格的教职员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用以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自己遭遇的问题,倾诉苦恼;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写日记和书信的方式,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和家长等教育者不同层次地参与创建。以教师为纽带做好家校和社会沟通,教师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者、发现者和疏导者,需要在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良性形势下,主动做好家校和社会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以培养孩子满足一生发展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基础。

四、合理利用校园师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面对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条、空洞、零散、形式化等问题,各个地区的中小学管理者应探讨协作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策略和方式。可以开展丰富多元的心理学相关课程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应激能力。比如生命教育课程、手工课程、电影人物解读课程,甚至可以举行一些心理剧场,邀请父母共同参加,这样能够在拓宽学生的心理知识涉猎范围的同时,增进亲子与友人关系,十分利于于学生建立正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虽然现在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面向全体教师来开展专业性强的培训和训练,学生日常接触的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基础的相关知识以心理学视角解读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的能力。教育是与人互动的职业,之所以强调两个“面向全体”,是人的精神成长需求和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不要以为关注并疏导学生心理状态是专职教师一个人或班主任的事,其他课程教师可以不具备这方面的技能。相反,全体教师对心理学掌握的水平不仅关系到眼下的学生会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也关系到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行为是否依靠本人的自由意志,未成年人的行为应该是被教育者所监护而不是被成人所控制。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背景都是各种各样的,主要包括在原生家庭中从小养成的问题、没有充分应对学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的不足的适应性问题,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感的淡薄化,和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因素复杂相互联系,年幼而缺乏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在遭受多层面的压力以后,易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学校作为家长和社会信赖的教育实施场所,需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学生心理教育指导体制,提高全体教职员的指导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实对于学生的内心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渐拥有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责任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