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和多发,表现为情绪失调,人际紧张,自我认识不足,人生态度消极等。应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情况和多方面入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合作的机制。
关键词:特殊家庭;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经历第一次生理和心理飞跃突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一生中最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的时期。”当学生所处家庭在物质、亲情、环境或教育方面出现一些变故时,易对他们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特殊家庭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往往呈现比较脆弱的心理素质。由于自身调控能力不足,心理上缺乏依托,往往无处排解,容易心理失调,出现心理问题。从调查数据显示,特殊家庭学生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紧张焦虑、孤独抑郁、学习生活压力、情绪不稳定等方面存在轻度、中度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其特征和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见情绪失调,人际关系敏感
特殊家庭常见问题,如监护人离异、去世、去外地工作、管理方式不当等,使得家庭支持系统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出现问题。“这些学生家庭原有的完整的支持系统被打破,相对弱化,同时他们要面对很多以前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容易导致情绪的困绕和认知行为的偏差,从而导致心理的不平衡。”部分学生由于经历家庭变故,心理上缺乏情感关爱和安全感,容易形成逃避意识,学习生活中常表现出封闭自我,自卑胆小,情绪低落,内向孤独等特征,甚至有抑郁倾向;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面临与正常家庭同龄学生的落差,他们的紧张感、焦虑感会进一步加剧,表现为和同龄人际交往中缺乏信任,过分紧张,暴躁易怒,多疑嫉妒等,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人际关系出现种种困惑。
二、自我认识不足,学习状态不佳
“自我意识的概念就是,自己认识对于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心理特征、身体状况等,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的影响,特殊家庭学生易两种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一是自卑自责,有的学生害怕被人知晓或提及家庭特殊情况,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害怕表现自己,对学校活动不关心、逃避,和同学关系疏远,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将家庭问题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归咎于于自身,对自身评价比较消极负面,自责倾向突出;二是自负叛逆,由于家庭原因,有的学生比较早接触社会,学着独自处事,在缺乏引导之下形成了自以为是,轻视他人的自负叛逆心态。对现实和他人不满时,缺乏理性思考,习惯从个人好恶出发,听不进意见,莽撞冲动,甚至激烈对抗。长久自卑自责的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回避型特征,表现为缺乏进取意识,经历打击后容易一蹶不振,进而产生内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自负叛逆的学生学习中呈现冲动型特征,缺乏稳定性。有的对自我要求过高,未达到预期情况时,易出现厌学情绪;有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肯请教他人,受到打击后自暴自弃,产生“读书无用”的结论,进而影响学习状态。
三、价值观念偏差,人生态度消极
特殊家庭学生价值观问题看似品德问题,归根到底仍是心理问题。家庭问题使得一些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价值观念偏差,形成不当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家庭情感破裂,学生内心情感寄托缺失时,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向外界寻找弥补,有的早恋频繁或结交社会不良人员,形成不当的恋爱观和交友观。家庭物质方面的匮乏或溺爱,也易使他们对金钱和物质过于看重,贪图享乐,只顾眼前,轻视学业,形成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拜金观念。“家庭结构不完整……对个体心理发展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缺乏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下,学生的人生态度容易偏向消极,如对现实不满,学习生活没有动力,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时,缺乏人生规划和目标,觉得未来空虚无望等,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
总的来看,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直观因素,会对学生心理成长造成直接影响;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个性化指导,在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不足;社会不良环境也易对学生的心态和观念造成不利影响;特殊家庭学生自身观念、性格、习惯等方面问题一旦形成,短期内难以改善。因此,应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着手。
四、改善特殊家庭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首先,特殊家庭的家长需要调整心态。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遭受过重大变故的特殊家庭中,家长自身心理便存在问题。一些消极负面的心态和情绪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特殊家庭的家长更需要调整心态,意識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尽量不将负面情绪带入家庭,给孩子树立乐观积极的榜样。其次,特殊家庭需加强家庭情感建设。尤其是离异、单亲和留守家庭,家庭重要角色的缺失容易形成情感缺陷,家长需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多与他们互动,保持情感沟通渠道的畅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最后,特殊家庭的一些教育方式需要改善。“特殊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认知,甚至学生成年之后行为和心理的种种表现。”目前来说,部分特殊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疏于管教,冷漠对待;二是过度溺爱,盲目纵容;三是有心无力,不得其法。家长在加强自我教育学习,改善教育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学校角度,首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多样化心理活动,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掌握自我调节的一些办法。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集中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其次,要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心理专业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和和针对性上来说还有待加强。因此,有必要开展长期专项心理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再次,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建工作,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群体的信息档案,与特殊家庭的监护人保持长期沟通。通过开办家长讲座,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式方法,增进与孩子的关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六、重视社会教育作用,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合作
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或其他方面原因,往往比起同龄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如部分学生会选择周末或假期到校外兼职,这在一方面虽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却也让他们接触到了一些社会不良诱因,进而影响身心发展。因此,社会环境建设应与家校环境建设相配合,及时整顿学校周边不良环境,严控学生兼职环境,打造文明温馨的社区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不良诱因的侵害,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应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一体化合作,共建起完善的心理咨询、预防、干预、疏导体系。“心理教育应该作为一种系统工程纳入我们的整体教育或社会的整体规划之中,”应鼓励建立更多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组织协会和心理网站,为学校、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对学校心理教育也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此外,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可以为特殊家庭提供一定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从而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自身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合作的机制。经过多方努力,帮助特殊家庭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度过心理难关,提升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好人生未来规划,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蒯爱萍.某职校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江苏卫生保健,2010(03):39.
[2] 谭娟晖.高校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3(03):18.
[3]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1.
[4] 白学军,林崇德.心理咨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8.
[5] 刘海洋.秦岭山区初中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6]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46.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苏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特殊家庭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jlx201702。
作者简介:蒋思璐(1989- ),女,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生,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