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8-12-06 08:47穆月英
中国蔬菜 2018年12期
关键词:潜力距离蔬菜

王 鸣 穆月英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于2010年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在短短8 a时间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发展成为在发展中国家中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范围内所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联合国数据库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不到82亿美元(1美元约合6.28元人民币),但到2014年已经超过300亿美元,增长率达226.3%,年平均增长率27.7%左右。其中,中国在2014年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总额超过77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8%。在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蔬菜出口额占比37.8%,且呈增长态势(张微,2013)。因此,对影响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国蔬菜出口贸易问题,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CAFTA建立所产生的贸易效应的研究。随着CAFTA的建立和相关贸易机制完善,许多学者深入分析了CAFTA所产生的贸易效应的问题。当前,大部分学者认为CAFTA所产生的创造效应非常显著:程伟晶和冯帆(2014)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认为CAFTA的建立对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有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彭景(2017)运用加入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贸易协议签订的因素,同时深入测算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贸易效应,传统引力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研究结果表明:CAFTA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二是针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陈汉林和涂艳(2007)从比较建立CAFTA前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比的角度出发,认为贸易创造效应比贸易转移效应的效率大,说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是有利的。三是针对中国蔬菜出口的研究,袁野(2016)将中国蔬菜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提出CAFTA框架协议的签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张哲晰和穆月英(2015)提出资源禀赋和技术是影响中国蔬菜出口的最主要因素。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大部分学者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CAFTA的贸易效应问题,但在变量的选取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苏璇(2016)在初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来源国和目的国的人口流量,并得出人口量会对双方的贸易总量产生负效应的结果;徐婧(2009)引入1个或2个虚拟变量来拟合CAFTA的贸易效应;林华(2017)提出影响我国和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因素包括经济总量、国家首都间的距离、国家人口数量等,并依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对中国与东盟10国蔬菜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扩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对中国与东盟10国蔬菜出口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并提出相应建议。

1 中国与东盟蔬菜贸易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播种面积约占世界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3%,产量占比约为49%,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蔬菜的出口量也居于世界首位。日本是中国蔬菜的第一大进口国,但随着CAFTA的建立,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蔬菜出口量逐步上升,东盟在中国蔬菜贸易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与东盟各国蔬菜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1.1 蔬菜贸易总量持续增长

图1 2002~2016年中国对东盟10国蔬菜进出口额及贸易差额的变化趋势

自 CAFTA 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蔬菜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从贸易规模上看(图1),2016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蔬菜贸易交易总额已达51.7亿美元,同比是2002年交易总额的13.8倍;进口方面,中国对东盟10国蔬菜总进口额已由2002年的1.4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14亿美元。在与东盟的蔬菜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且该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贸易顺差为8 406万美元,而2016年时顺差已经扩大到23.3亿美元,为2002年的27.7倍之多,可见东盟在该贸易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张海森和谢杰,2008)。近年来东盟10国与中国在蔬菜出口方面的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2016年中国对东盟10国蔬菜出口额较2002年增长16倍,对各国的出口额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1.2 东盟10国在中国蔬菜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

从贸易比重来看,中国对东盟10国的蔬菜贸易额占中国蔬菜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2001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蔬菜出口总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额的12.0%;到2016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蔬菜出口总额达37.5亿美元,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额的35.5%。而在进口方面,东盟一直是中国进口蔬菜的主要来源国,进口额占该地区蔬菜出口总额的80%左右。

1.3 对国别的贸易集中度较高

在市场分布方面,中国对东盟的蔬菜进出口贸易相对集中,越南与泰国是中国在东盟的主要贸易国。中国对泰国的蔬菜进口额远超其他国家,2016年中国对泰国的蔬菜进口贸易额约为11.4亿美元,占东盟10国蔬菜进口总额的80%左右。越南作为中国蔬菜进口的第二大贸易国,2016年中国从越南进口的蔬菜总额为2.4亿美元,占东盟10国蔬菜进口总额的16.7%。而中国与文莱则几乎没有蔬菜进口贸易,与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蔬菜进口贸易所占份额也微乎其微。

在蔬菜出口方面,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贸易整体水平较高,但国别间的贸易情况差异较大(图2)。2008年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两国所占比重较大,但与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的整体差异不明显。2008年后,中国对越南的蔬菜出口额急剧增加,与东盟其他国家间的蔬菜出口贸易逐渐拉开差距。2016年中国对越南的蔬菜出口额为15.8亿美元,约占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总额的42%,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各占20%左右,泰国约占12%,剩余各国占比较小。

由图2还可以看出,除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的影响,2012年东盟各国蔬菜进口额普遍有所下降外,总体趋势是增长的。

图2 2002~2016年中国对东盟各国蔬菜出口额的变化趋势

2 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从理论角度来看,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要素理论与区域经济化理论均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国际贸易,一个是社会经济因素,另一个是自然地理因素(张海森和谢杰,2008)。国与国之间的蔬菜贸易流量与双方的经济规模、空间距离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首先,原产国的经济总量可以反映其蔬菜潜在的供给能力,目的国的经济总量则能反映出其对蔬菜潜在的需求能力,因而得出贸易双方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越高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的推断。空间距离反映的是双方之间的物流成本等,该类因素则有可能构成两国间蔬菜贸易的阻力。另外,有些学者也对国家人口数量、国际形势、语言等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解释。就中国与东盟10国的蔬菜出口贸易,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理距离

在蔬菜贸易中,空间距离代表了贸易阻力。蔬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都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运输距离的长短对蔬菜贸易的规模及品种的选择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张海森和谢杰,2008)。本文通过测量北京与东盟各国首都间的距离(表1)来对中国与东盟的蔬菜贸易进行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首都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 223 km,其中与印度尼西亚距离最远,为3 245 km;与越南距离最近,为1 447 km。越南、缅甸、老挝与中国大陆西南相邻,较近的地理距离也为蔬菜出口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表1 中国首都与东盟各国首都的距离 km

2.2 经济规模

2002年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值为660.7亿美元,2016年为25 546.9亿美元,是2002年的38.7倍,东盟10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但2016年的GDP也仅相当于中国同年度的22.8%,可见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巨大的经济规模差异(表2)。经济规模上较大的差异会引起巨大的供需失衡,形成贸易顺差。

表2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

2.3 人口规模

东盟10国与中国人口规模差距较大,即便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印度尼西亚,2016年人口也仅是中国人口的1/5左右(表2)。从理论上讲,进口国人口数量增加会导致国内需求增加,进而导致本国进口额增加,中国蔬菜出口额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进口国人口增加会导致国内实行进口替代,降低贸易程度,进而对中国蔬菜出口产生影响。

2.4 蔬菜生产效率

对蔬菜贸易而言,由于各国蔬菜生产情况不同,故蔬菜进出口的需求、供给能力也不同。蔬菜单产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蔬菜的生产技术水平,单产越高,说明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越高,蔬菜的供给潜力就越大,越有助于出口增加。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的蔬菜单产水平较东盟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具有较高的蔬菜出口潜力。

表3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蔬菜单产 t·hm-2

2.5 CAFTA的签订

贸易环境好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不断扩大,这也会对中国的蔬菜出口贸易产生积极效应。2002年以前,中国与东盟蔬菜贸易往来并不密切,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额只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额的10%左右,而到2016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蔬菜出口总额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额的35.5%。由此看出,在签订CAFTA以后,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量有了迅速的增长,并可因此推断CAFTA的签订对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

3 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对东盟10国蔬菜出口贸易,推断出贸易双方国家的地理距离、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蔬菜生产效率以及是否签订CAFTA等5个影响因素。以下将这5个因素引入计量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引力模型主要是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先是由Tinbergen(1962)、Poyhomen(1963)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设定模型形式:即用贸易国双方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国双方的距离来分析国际贸易。万有引力定律定义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沿用到国际贸易中则可以解释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即:

tradeij代表国家i出口到国家j的总额,GDPi代表国家i的GDP,GDPj代表国家j的GDP,Dij代表两国间的距离。通过上式两边进行自然对数取值,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α、β1、β2、β3为系数,εij为随机干扰项。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引用其他的解释变量,包括进口国人口总量、是否加入CAFTA、贸易双方蔬菜单位面积产量等,建立了扩展的引力模型(表4)。

表4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

3.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如下:① 进出口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UN comtrade。② 每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③ 每个国家蔬菜单产数据来自FAOSTAT。④ 距离数据来源于Distance Calculator 网站。年度数据包括2002~2014年,中国与东盟文莱(BRU)、印度尼西亚(IDN)、柬埔寨(KHM)、老挝(LAO)、缅甸(MMR)、马来西亚(MYS)、菲律宾(PHL)、新加坡(SGP)、泰国(THA)、越南(VNM)等10国的数据。

3.3 回归估计结果及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TATA(14.0)软件,选取2002~2014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蔬菜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中n=10,T=13,因此采用长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取样本数据存在以下问题:① 组间异方差;② 组内自相关;③ 组间同期相关。因此采用全面FGLS估计,估计结果整理于表5。

表5 中国与东盟蔬菜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根据FGLS估计结果可知,除出口目的国的人口数对中国蔬菜出口影响不显著以及地理距离在5%的水平上显著以外,其他的影响因素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的统计意义较好。另外,许多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的方向相符,具有较好的经济意义。

根据回归估计结果可以得出贸易双方国家的GDP、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和CAFTA贸易环境对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贸易双方国家的地理距离决定了贸易的难易程度,对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贸易也有显著影响。

首先,贸易双方国家的GDP对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著。中国GDP对蔬菜出口的影响为负值,说明中国的蔬菜出口受自身经济规模影响较大,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本国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加大,蔬菜出口受到影响。而出口目的国的GDP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进口国GDP越大,潜在的需求能力越大,因此会增加蔬菜进口的贸易量。

其次,蔬菜单产反映了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从蔬菜单产对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影响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东盟10国,估计系数符号和预期符号的方向都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对蔬菜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产量的提高,而更多反映在蔬菜质量的提高上(张哲晰和穆月英,2015),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已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尽管东盟各国的蔬菜生产技术已有所提高,但由于种植面积有限、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环境导致蔬菜种植品种受限等原因,仍然无法满足本国国内对蔬菜数量或品种的需求,这也是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得到提升的原因。

另外,从贸易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距离对蔬菜出口贸易额有显著的负影响,与预期相符。距离表示贸易阻力,对蔬菜这种生鲜农产品来说,距离越大,越难运输,因此会减少贸易量。CAFTA变量的系数方向也符合预期,CAFTA的系数为正,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快了中国蔬菜出口,为中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非常显著。

4 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根据上述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以及现有数据可以对中国贸易潜力进行判断。本文采用东盟10国的蔬菜贸易数据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潜力进行测算。根据上述回归得到的模型如下:

通过收集2010年建立CAFTA后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数据,带入上述潜力测算模型,得到贸易潜力值如表6所示。

表6 2010~2014年中国-东盟蔬菜出口贸易潜力估算

估计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可以将贸易潜力划分为3类:贸易不足、正常贸易和贸易过量。其中潜力值=实际值/估计值,潜力值≤0.8的国家为贸易不足,如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中国与这类国家贸易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较大、贸易壁垒较高等原因,也可能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如菲律宾近几年的贸易潜力明显降低,这类国家虽然目前与中国蔬菜的贸易不足,但仍然有巨大的贸易潜力。0.8<潜力值≤1.2的国家为正常贸易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这类国家与中国蔬菜出口的贸易额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但是仍然有可以开发的贸易潜力。潜力值>1.2的国家为贸易过量,如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类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量较大,说明在蔬菜贸易上已经充分利用签订CAFTA这一优势,贸易潜力开发较好,如果要再进一步扩大贸易则需要开拓新的贸易潜力。针对这3种情况,中国应该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5 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也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品种。CAFTA已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通过研究中国与东盟10国的蔬菜贸易现状,构建扩展引力模型来研究中国与东盟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潜力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与东盟各国蔬菜贸易密切,且东盟在该蔬菜贸易双边关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顺差明显,且有日益增大的趋势。

第二,贸易双方国家的GDP总量、蔬菜单产(生产技术)、地理位置对中国对东盟的蔬菜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进口国GDP总量越大、生产技术限制越多,则对进口的依赖水平越高。尽管东盟各国的蔬菜生产技术已经有所提高,但由于种植面积有限、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环境导致蔬菜种植品种受限,使其仍无法满足本国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故仍需增加进口。地理距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输困难和成本控制方面。

第三,CAFTA的建立明显推动了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蔬菜出口贸易。随着东盟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各国对农产品贸易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蔬菜贸易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供需结构得到了调整,实现了贸易双方经济利益的提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四,中国对东盟各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各不相同,在市场分布方面,中国与东盟蔬菜进出口贸易较为集中,贸易不足和贸易过量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老挝、缅甸等国与中国贸易额小,与泰国、越南等国则存在贸易过剩现象。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蔬菜种植等技术的研发,提升蔬菜生产水平。在提高中国蔬菜产量供给潜力的同时也提高蔬菜质量的供给潜力,提升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实力。发展蔬菜产业一体化模式,逐步完善蔬菜产业链。第二,借鉴CAFTA的成功经验,夯实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第三,改善物流环境,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利用好现有口岸的同时,加快建设新兴口岸,并从制度、政策层面出发,提高口岸服务水平,促进合作共赢。第四,深挖各国的贸易潜力,因时、因地制宜选择贸易策略。

猜你喜欢
潜力距离蔬菜
奇怪的蔬菜
艺术的纯真潜力
蔬菜
算距离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蔬菜也“疯狂”